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学校小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4-05-08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苏南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增加迅速,但少部分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导致学生之间矛盾迭出,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引发小规模冲突,处理不好影响学校整体工作。本文以我校发生的小规模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类似事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学校具体工作提出应对举措。

关键词:职业学校;群体性事件;人格健全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矛盾引发,使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临时形成偶合群体,进而发生语言或行为上的冲突并对学校管理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

校园群体性事件是在特定环境下实施的危害学校的行为。其行为主体的不可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决定了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往往规模庞大,涉及面广,极易引起周围学生围观及参与,如得不到及时处置,便会使正常的学校秩序受到冲击,从而造成危害校园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

我校是一所以中职学生为主体的较大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介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的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特征决定了中职学校必然是言语冲突甚至打架斗殴等冲突性事件的多发地。近年来,随着学生管理制度和条例的有效实施,兼之学校巡查工作的力度加强,我校杜绝了大规模群体事件,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形成的松散型群体,因为一定原因到相关班级寻衅滋事,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如男生运动时因为肢体接触产生言语冲突,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势弱方纠集本班若干同学到对方班级以寻求报复;又如女生因在QQ聊天中侮骂某同学,被骂同学带好友到骂人同学班级兴师问罪。凡此种种,给学校管理秩序带来混乱,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便极易演变为校园暴力事件,甚至延伸到社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学校小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或对已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学生的人格发展使然

在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初步确立,思想体系尚未成形,这些特性决定了中职生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格。一方面,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父母的直接约束而被委托给学校,相对而言,在各个方面都比中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于同样脱离父母远行在外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缺乏比较成熟的思想和独立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造成了中职生常常自作聪明却又缺乏主见,做事情能放而不能收的尴尬局面。

人格不健全造成有些学生“个性”太强,他们的自尊心容易畸形膨胀,表现为思想偏激、行为激进。例如被别人多看了一眼,便会以为受到鄙夷,觉得被人侮辱,心中不爽,于是唇舌相讥,发生口角,最后可能大打出手。

人格不健全还会造成有些学生处事方式不得体。遇到问题时,他们不善于冷静地思考、客观地分析,往往意气用事,甚至常常使某些合理的诉求因为采取了不得体的处理方式,令目标的正当性与行为的不正当性发生冲突,最终得到了否定性的结果。

人格不健全还造成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处理自身问题。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出现矛盾,就找朋友帮忙壮胆,使原来简单的个人冲突恶化为复杂的群体矛盾。这个年龄段的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较强烈的挫败感,看似争强斗狠,实为怯懦自卑。所以,发生事情时,往往不敢独自面对,而依靠呼朋引类以壮声势。

(二)社会消极因素影响

一些中职学生“哥们儿义气”过重。非主流文化的误导使中职生对义气的含义发生了曲解,从而导致许多带有江湖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了他们互相共处所乐于遵循的生活准则。只要身边的同学或老乡感到委屈,不问是非曲直,就要纠结“党羽”为其讨回“公道”,而退缩不前者必然被认为是不讲义气,不足为取,于是纷纷出头,即使受学校处分也在所不惜,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一些中职学生受电视、游戏的影响。电视节目中过多的打斗情节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欣赏暴力的心理需要,中职生的是非观念还模糊不清,不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也就无法对外来的信息进行扬弃,容易犯下全盘接受的错误。网络游戏里所设置的寻求援助支持的模式也会促成青少年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旦有事,第一反应便是依靠他人。

一些中职生的法制意识薄弱,他们无法分辨违纪与违法之间的界限,也不知道一个过激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为人处事率性而为,缺乏理智。从参与者的心理分析,相当一部分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以为有人挑头就只管跟着上,信奉人多声势大,有恃无恐,具有普遍的从众心理,由此也突显出事件的群体性特征。

(三)家庭教育缺位

一些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把小孩放在家里由老人看管,老人的溺爱与疏于管教造成了小孩骄纵的性格。另外,一部分家长身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小孩时一味强调在外不能被人欺负,打架也一定要打赢,对学生在矛盾处理上起了误导作用。例如,某生甲在球场上受某生乙的欺侮后心生怨气,纠集本班几位同学课间到某生乙的班级寻求报复,拳击某生乙后,致其手掌骨折,某生甲的父亲得知某生乙主动挑衅在先,“教育”某生甲说“是对方先动手,打死活该”,真让教师大跌眼镜。还有不少学生的家庭属于单亲家庭,不健全的家庭造成了子女的思想偏激、态度激进、行为极端,在面对外在诱惑时,却又缺乏主见,不能自持,遇到群体性冲突时感情更容易被煽动。

(四)互联网及手机的普及

互联网对学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对学生的冲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互联网的交流方式多样化,给学生带来了交流的便利,同时,其虚拟性和复杂性也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扰乱。

如今的学生基本上都配有手机,通讯手段较为先进,联系便捷,这就为群体活动在召集人手方面创造了便利条件。过去通讯手段落后,联系他人必须依靠步行或使用BP机传呼,这一过程相对比较漫长,客观上为激动的当事人或被召集人提供了冷静思考的余地,足以使他们的激动情绪消解大半。现在的组织者却只需通过短信群发功能,就能迅速召集起大批人员,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几率大大提高。

(五)学校思想教育作用的微弱

一方面,由于教育内容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系统,在落实方面没有执行到位,大多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普遍带有抵触情绪,难以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反反复复、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远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尽管教师做了大量工作,结果却总是收效甚微,教育者积极性因此也难以持久。

处理小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方法

(一)建章立制, 加强预防机制的网络建设

我校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对固有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改变了学校行政值日制度,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工作氛围,使原本不够规范的教育管理活动制度化,使原本不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化,避免学校的规定形同虚设、难以实行的尴尬局面。

为防止事件发生后措手不及,加快学校有关部门的应对速度,我校制定了学生群体性事件安全预案。按照预案的四原则进行工作:(1)迅速平息。(2)减小伤害。(3)保护学生。(4)控制事态。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状况。我校的行政值日教师“走动式”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大部分群体性事件,学校要求行政值日领导在学生休息时间内必须在校园内走动式巡查,各专业办(年级组)值日教师负责本片区域的管理。无特殊原因不得在办公室逗留,扩大了巡查的责任范围。通过该种措施,使群体性事件一露苗头便可立即得到控制,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措施使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

(二)分类教育,引导学生走出群体性事件迷潭

应该对中职生群体性事件现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整个教育活动系统化、全面化、专门化,切实把学校布置的教育思路执行到位。对群体性事件的核心同学,在事件调查清楚后应根据学校管理条例做出相应处理,要求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引起自责和愧疚,约束他们的不正确行为,使其“吃一堑,长一智”。群体性事件的外围参与者,有些是由于“哥们儿义气”而一时冲动;有些不明真相,纯粹是为看热闹,但这些尾随同学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甚至会参与到事件当中,进一步扩大事态,有些同学尽管可能开始出于好意想去劝阻,但到相应场合由于自身控制能力有限,也容易受到对方言语刺激而加入群体性事件当中。对这些外围学生的参与,管理者应逐一调查清楚,了解事情真相后,根据参与程度及错误大小予以处理,决不能让参与者逃避处理而抱有侥幸心理。对有群体性事件的班集体,尽管小群体事件是比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事件却要着眼于大多数,着眼于教育的效能。除了有某种隐私不宜在学生中公开的事件以外,多数的突发事件都是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作为教育者要“借题发挥”,从个别事件中,让学生找出某种必然性、某种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某种问题的处理方法。不要就事论事,不要仅仅着眼于解决突发事件,更不能去掩盖矛盾。

(三)强化心理教育和疏导

新一代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困惑和迷茫,现状表明他们普遍缺乏信心,挫败感强,如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压抑日久,很可能造成心理越来越阴暗,就容易有过激、出格的举动。我校成立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小组,着重引导学生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中职学生的友谊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它可以成为中职学生感情的寄托,可以增加归属感。而且,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引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因此,对他人所犯的错误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四)充分发挥全校德育教师和教职员工的作用

我校实施了综合教育管理工程,成立了以学生处牵头,德育教师为主的“德育工作室”。“德育工作室”每学期提出本学期各班拟开展的德育主题活动供班级参考。同时,针对学校暴露出的一些群体性问题,学校认真总结分析并讨论如何加以防范,在今后的德育活动中,德育教师想方设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和尝试,在德育教育中积极开展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冲突、容忍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妥善管理时间及处理情绪的能力。当然学校的管理工作也需要依靠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的谆谆教导,从而使教学与管理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当然,预防和应对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有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近年来,全社会积极倡导公民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学校也一直努力倡导新公民教育,师生的素质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有了明显进步,校园也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袁军.教育心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王怡华(1972—)女,江苏溧阳人,溧阳市职业技术学校中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班主任德育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