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本土化校企合作“双元制”新探

时间:2024-05-08

华芳英 孙云祥

摘要: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分析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元制;技能型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变化,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控制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质的需求,并出现类型多元趋势。企业与职业教育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如何加快改革?职业教育又如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对接?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校企合作双元互动职教模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校企合作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从现阶段企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

首先是企业对人才质的需求。企业都渴望招募到德才兼备的员工,即要求员工忠诚、勤劳、能干。现在企业招聘员工日趋理性,认为“最高层次的并不是最好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他们看重人品和能力,看重是否合适,而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员工,因为靠得住的、合适的人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好的效益。其次是企业对人才量的需求。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裁员,就业岗位将会呈现下降趋势。从以上分析来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总趋势是:有限的岗位、激烈的竞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未来的竞争中必会占有一席之地。

(二)从目前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来看

一般地说,各中职学校的生源类型是相同的,“一流生源进重点高中、二流生源进普通高中、三流生源进中职学校”的情形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要把这三流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中职学校而言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办学经历大多也是相似的,改革开放前的老牌中专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升格成为高等院校,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是在普通中学的基础上转型而来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总体而言,中职学校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已经不低,但真正拥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仍是微乎其微。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是从普通中学转来,缺少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教学内容对口性差,教材缺少特色在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缺少真正能反映当前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缺少真正管用的、与市场和企业相对接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现在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用的教材基本是传统学科教学的教材,厚厚的教材中缺少实践操作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堆砌。

缺少真正能让学生仿真操作或顶岗实习的实践平台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在基础能力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大多数中职学校受益于国家级或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这只是解决了基础的问题,学生仿真或真枪实弹训练的情况还不尽理想。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中职学校办学的致命弱点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化解。当然,中职学校也有许多自身的优势,有一大批知识功底扎实的专业教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设施,有比较科学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职业学校与企业如何“攀亲结友”、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互惠互利的、实质性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学校的特点

专业少而精联邦各州文化部对职业学校有主管权,一般专业往往是少而精,而且精得全世界出名。

学生有企业的培训位置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先拿到初中毕业证书,之后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同时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教学形式小班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小班教学,一般1个班为3个组,每组8个人;没有固定的教室。

课程中实践内容占70%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中70%是实践课,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来证明原理,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反。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师资在德国,先进的设备“武装着”职业教育、新科技产品伴随着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保障着职业教育。例如,曼海姆职业教育国际学院拥有全套奔驰和宝马汽车的维修和调试检测设备,马可斯高级职业学校拥有70多间实验车间,其中,汽修车间还设有机器人辅助操作。在这样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学生操作的是最先进的设备,学到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超前性。

“双元制”模式对其师资有这样的规范:要求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必要的职业和劳动教育学知识以及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职业道德。专业教师都有2~3个师傅级资格证书,能同时教几门课,都能在车间熟练地操作和指导学生。理论教师要教制图、计算、德文等四门功课,同时要完成严格的继续教育培训。车间里的工作实训课教师都要会教。

(二)企业把职业教育当作自己的“企业行为”

西门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公司拥有42万员工,年销售额840亿欧元,就是这样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的电子企业,每年要花巨资(2003年投资640万欧元)培训学徒。公司的指导思想是:要为学徒传授核心能力,对学徒以生产过程和项目培训为指导,通过不断让学徒完成项目来培养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普遍认为,培训是企业的利益所在,因为企业不用再到市场上招聘人员,同时也省去了新招工人的熟悉时间。

(三)德国政府通过法律来调控职业教育

德国联邦政府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要求所有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就是理发师、售票员、面包店店员等职业也都必须经过三年的“双元制”培训。企业不会去招聘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因为这些人难以给企业创造利益。目前,约有70%的德国青少年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奔驰公司现任总经理早年曾是奔驰公司“双元制”的培训生。

多种形式探索本土化校企合作双元互动办学新机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先进的、一流的,但我们无法照搬,因为它深深根植于德国特有的社会土壤之中。然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和师傅带徒弟的做法以及小班化教学形式与重实践的教学模式等,我们完全可以研究,汲取有用的精华,并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职教界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校企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以下是三种不同形式的实践和探索。

(一)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实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上海、江苏、天津、广东、山东等地开展了借鉴“双元制”模式的试点实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太仓为例,太仓目前有德资企业上百家,2001年,太仓与两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和慧鱼公司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把“双元制”模式引进太仓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培养的技术工人即“蓝领”,受到了德资企业极大的欢迎,甚至出现了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抢订一空的情况。后来,又有一家德资企业——舍弗勒公司投资1800万元在太仓创办了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

从“双元制”试点实验的情况来看,要全面照搬严格意义上的“双元制”模式是不行的。太仓的特点是德资企业高度聚集,因此,在外资企业落户比较多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向国家教育部申请相关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开展条件充足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利用自身优势,创办职校产业

在没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对接呢?我们可以借鉴20世纪80年代校办企业的一些做法。

职业学校应该有自己的产业职业学校应该有自己的产业,而且要依托学校的品牌专业来办产业。这完全出自于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虑,是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职业学校创办产业,主要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可以兼顾一定的社会生产,其收益可以弥补学生实践教学的经费缺口。职业学校有了自己的产业,最大的得益者是学生,学生可以在本校的车间训练,可以在本校承建的工地施工实践。在目前职业学校与校外的企业进行实质性合作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依托自己的品牌专业创办自己的品牌产业,具有特殊的办学意义。职业学校没有自己产业实在是教学的缺失、人才的浪费、资源的流失。

职业学校能有自己的产业职业学校有自身独特的人才、设备、场地等优势,这是目前一般企业不具备的。现在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在与大专院校联盟,看中的是高校的人才和产品研发优势。职业学校有这么好的人才潜力,只要努力依托专业办企业,一定会办出特色。现在一些地区的职业学校已有自己的产业,例如,象山建筑职业高级中学在象山县政府支持下共创办了7个公司,象山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就是象山建筑职业高级中学建设或监理的。职业学校成功创办自己的产业,可以使学校的人才、设施、设备、场地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完全可以同德国的 “双元制”媲美。

(三)改良型“双元制”实验探究

除了有中德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创办自己的产业外,还可探索改良型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良型“双元制”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让企业的人、技、智与项目等资源更充分地融入到职校教学中,让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进行良性互动,将我们的学生在模拟的或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邀请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基础性平台建设学校向企业专家“淘宝”,而企业专家积极地为“双元”班“献宝”,可广泛调研,共同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立“双元制”实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双元制”实验班培养目标,共同敲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双元制”校本教材,

聘请师傅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训练(1)学校提供足够的实验实训条件,可开发以下模拟实训平台:实验平台、实训平台与模拟项目管理工作平台。这三大块构成学校实训基地的总框架。(2)聘请企业一线师傅把关实训课。以装饰专业的双元实验班为例,先聘请师傅在泥工、管工、电工、油漆工等装饰工种实训时把关,边做边教。实训教学时,学校还可聘请装饰公司的实训指导师傅,按实际装饰工程的过程、要求给学生先演示,再让学生做,做时随时纠正、指导。每门课聘请二位校内教师作为辅导教师,除维持纪律并指导学生外,就是向师傅学习。(3)企业提供在建项目跟踪平台。随着职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有着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感到教与学的热情不匹配、效果不理想。为此,每个合作企业提供1~2个在建工程(最好是新开工项目),供双元班学生在进企业实习前完整地跟踪。每一次下工地查看材料进场记录、材料检验报告、混凝土施工日记、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现场仔细查看施工工序与操作工艺、咨询项目部技术管理人员,都要将情况详细载于“跟踪项目情况记录”。

安排工程项目(企业)让学生顶岗实习模拟也好,仿真也罢,离真实的企业工作还是有距离的。本土化“双元互动制”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毕业即可顶岗。因此,学校可通过协议委托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生一年的顶岗实践教学是必要且必须的。

客观地说,“双元制”实验的实施过程会碰到许多具体困难,要想使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办学模式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校务必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例如制度性保障机制、师资队伍的保障、合作企业的保障、实验经费的保障等。

当前,校企合作被认为是职业教育革命性的难题,国家在倡导,专家在呼吁,中职学校在探索,企业行为在规范。“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一定会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詹美求,潘杰义.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08,(1).

[2]甄凯玉,贾丽丽,肖剑.过程互动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关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陈忠林.“面对面”校企合作“大订单”培养的职教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07,(11).

[4]翟英.以就业为导向 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作者简介:

华芳英(1967—),浙江嘉兴人,硕士,浙江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孙云祥(1955—),浙江嘉兴人,硕士,浙江嘉兴建筑工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