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高专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流向分析

时间:2024-05-08

姜 辉 魏明斌

摘要: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医药行业对高职制药技术毕业生的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医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不断地分析毕业生的流向、工作情况和岗位要求,以便促进教学改革和加强学生管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状况,为医药行业培养出适应性强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制药技术;毕业生;流向分析

随着北药开发步伐的加快,高职高专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一直处于示范引领的地位。我院制药技术类专业是依托学院于1969年设立的校办企业创办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了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为我院的专业设置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服务,我院不定期地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采取发放毕业生追踪调查表、组织调查组分赴毕业生就业单位与有关人员交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工作情况及岗位需求。调查涉及的范围广、人数多,我们对所获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为专业调整与教学改革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近三年我校高职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院的制药技术类专业以本省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医药营销等6个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共计1939人,毕业生就业立足于服务本省,辐射全国,为我国的北药开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三年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近三年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女生选择制药专业的越来越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生源主要以本省为主,外省生源也在逐年增长。

调查结果分类统计及分析

毕业生流向区域统计分析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地处牡丹江,办学理念就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为北药开发工作服务,为黑龙江省各大、中、小型医药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学院毕业生流向区域情况如图1所示。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有半数左右工作在省会以上城市,并且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如黑龙江誉衡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圣泰药业、哈尔滨怡康药业、哈尔滨名目药业、哈尔滨济人药业等单位。还有30%左右的毕业生工作在黑龙江省的大庆、绥化、安达,吉林省的吉林、通化等地级城市,为家乡的医药事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毕业生工作单位的性质分析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从国有经济逐渐转向非公有经济,民营、私营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及国有企业的改制,日益发展壮大的非公有经济在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不少毕业生首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毕业生工作单位的性质如图2所示。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的平均情况来看,在国家机关就业的占3.53%,在国有制企业就业的占3.53%,在中外合资企业就业的占4.26%,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的占69.7%。由此看来,传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工作岗位分析从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来看,刚刚毕业的高职生大部分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层锻炼才能发展起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就能充实到车间技术岗位,成为车间工艺员、质检员、化验员,这得益于学生在校期间积淀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在销售岗位工作的毕业生经过二三年的实践锻炼,也能保持相当稳定的业务量。

专业对口率分析调查发现,我院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对口率达65.68%,不对口率为34.32%。由此看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不对口的比例还是较大的,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

稳定性分析近三年我院的毕业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对就业的地域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及待遇情况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导致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如图3所示。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配置的必然趋势,对经济建设会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但刚从学校走入社会,就频繁地“跳槽”,对毕业生本身社会经验和资历的积累都不利,对用人单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是很值得关注的。

岗位胜任情况分析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胜任状况是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反映。从不同的就业岗位和不同地域的用人单位来看,我院的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还是较强的,绝大部分能胜任本职工作,可见我院毕业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技能是扎实的,学院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成效是显著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持满意态度并能长期坚持下去;用人单位对我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各个方面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对就业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虑,主要原因是:(1)就业岗位及待遇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2)单位的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差;(3)与老员工相比,收入差距悬殊,导致心理不平衡;(4)就业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经济特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研究,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推荐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35).

[2]王世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形成因素探讨[J].职教论坛,2007,(21).

[3]袁乐平,王昭君.制度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4]盛志冲,孙瑛,邓利民.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9).

作者简介:

姜辉(1978—),男,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工程系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与学生就业工作。

魏明斌,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工程系教师。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