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有助于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接受大量的审美刺激,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净化灵魂,提高认识水平。本文立足于技工院校教学的实践,从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推荐课外阅读材料,营造课外阅读环境,探求课外阅读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构建课外阅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构建;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强调用课外阅读建立学生的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提供基础保障。然而,在我国技校语文教学中,笔者却看到很多学生非常尴尬的阅读现状。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外阅读习惯。技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裕,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阅读引导,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因此,技校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热爱阅读,并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单一模式和固定程式,是全面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课外阅读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除了具有培养我们语言文字根底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全都蕴含着浓郁的正义感、英雄志、爱民心、报国情。《诗经·蒹葭》中苍茫的意境,使后世多少读者惊叹;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诗情意趣,是那么恬淡清新;林清玄散文中无处不在的禅味,指引我们去体味人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日记》,流淌着浓重的父爱……阅读它们,热爱它们,我们就会始终沐浴在文明的温馨之中,涌起深挚的爱心、产生博大的情怀和深刻的智慧,从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每本书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从思想回到生活去观察、体会及求证。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往往可以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自然地进入到我们的历史和时代中,从而使认识水平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变和提升。《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南京大屠杀》等作品,让学生了解了我们民族屈辱、悲壮而又不断走向辉煌的历史;阅读余华的《活着》,学生跟随福贵从建国走到上世纪80年代;巴金《随想录》以解剖刀似的文字反思“文革”,让学生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让我们走进知青生活;路遥《平凡的世界》将我们带入黄土地,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而《苍天在上》让学生领略反腐倡廉的意义及其艰辛……文学的独特魅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
课外阅读有助于拓展和补充课堂知识作为一种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语文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仅靠课本里的文章,远不能满足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要求。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形式多样,因此,真正的知识源泉来自于课外。拘泥于课本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知识。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扩展。如上完《提醒幸福》这课后,再阅读《我的五样》,我们会对毕淑敏散文那朴质的笔法、细腻的文风有更深的理解;读完《都江堰》,再自读《莫高窟》、《废墟》,学生又会增加不少历史文化知识;读完《简爱》节选,再读完整版的《简爱》,学生更会为简爱追求平等、独立人格的精神而震撼。课外阅读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篇目,从而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应用。
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弥补了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从而使二者的目标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无疑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可以实现六个“获得”: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让自己会观察、会思考;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有了六个“获得”,语文能力自然会提高。读《诗经》让学生学会铺陈、比兴;读《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巴黎圣母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读《太阳照常升起》、《环旅》,教会学生观察、思考;读《游园惊梦》,又可领略到学者用词的精巧。
构建课外阅读体系,
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强化自主阅读意识教师要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有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让他们明白,在生活中物质是有限的,但精神却可以广阔无垠。高尚的文化、精美的文字,都是构成我们精神家园的材料。让学生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义,明白坚实且丰富的精神底蕴和心灵家园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最终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发展为一种内在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从课堂教学着手。教师要立足课堂,着眼于课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强化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如上《提醒幸福》这课时,笔者引入了《翻浆》,让学生为崇高的人性美而赞叹,吸引他们主动去寻找毕淑敏的其他散文。学习《雷雨》片断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精彩的影片,引起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上《世间最美的坟墓》课时,笔者通过图片展示和对托尔斯泰的深情介绍,引发学生阅读《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平时,笔者看到优秀作品时,也会及时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为学生朗读,介绍其中精彩的段落。往往在笔者读完后,许多学生向笔者借阅这本作品。
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推荐高质量的课外读物课外读物纷繁芜杂,由于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有责任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纯正的阅读兴趣。笔者的推荐标准是:既要有人文性,又要贴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不能简单地迁就学生已有的目光和审美标准。力求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增加文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明亮而又开阔的窗户。因此,在课堂教学和以读书为主题的班会中,笔者经常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以中外文学名著为主。作为课外阅读的精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鉴赏水平。诸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外国的《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为把学生引向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笔者向他们推荐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林清玄的随笔等;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关心人生、感悟人生,笔者推荐了史铁生的散文,毕淑敏、周国平的随笔;为使学生更富有思辨精神、理性意识,笔者推荐了聂绀弩、王小波的杂文;为使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笔者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通过流畅飘逸的行文,精美的语言来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笔者还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中外书摘》等杂志,通过一篇篇简短的小品文,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当前社会,形成健全人格。因为学校离书城很近,很多次的班会课,笔者都带学生逛书城,让他们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同时,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图书用于交流阅读。几年下来,笔者所带班有了几百本课外图书,学生的阅读量也加大了。
营造课外阅读大环境,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课外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外阅读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全面营造课外阅读的大环境,为学生搭建牢固的课外阅读平台,这个环节在整个课外阅读链上是不可或缺的。笔者采用的是“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课外阅读机制,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感受,从而保持阅读的兴趣,共同提高阅读能力。采取的方法如下:开阅读推介会,让学生自己介绍优秀作品,以引起其他学生的阅读欲望;发表阅读心得,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精神收获;交流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几年的探索,笔者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空前高涨,不再觉得语文是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充满趣味的、生动的学科。课堂上笔者介绍名家作品时,经常会出现精彩的互动场景,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读过,有同感。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测试中,笔者将很多的课外习题引入试卷,学生也都能答出来。到最后,他们甚至于将课外题的得分看作自己语文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当有学生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读书随笔时,笔者会及时点评,给予肯定,并推荐学生投稿,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探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保证阅读实效性教师给学生推荐、提供课外读物,仅仅是属于“外储”的层面,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内化”。如果课外阅读的结果不能内化为知识的积淀,它的意义和价值也无法从本质上得到体现。教师把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后,还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具体的指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落到实处,从而使阅读结果如血液般渗入体内,滋养心灵。对于不同的作品,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小品散文,笔者教学生通过层层设问的方法,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对于长篇作品,要求学生用跳读法,观其大略,了解作品梗概。对于名家作品,教会他们比较阅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还教给他们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比如圈点精美词汇,摘抄精美句段,评点写法等。从第一学期开始,笔者就在班内要求学生写周记,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写出对作品的评价和感悟。这项活动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学生不断从文章中汲取营养,用审美态度去体验品味生活,阅读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有对读物的选材内容、写作手法的评价,有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悟心得,有从文章引发的联想等。每年寒暑假,笔者都会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写下读书报告。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4]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封建华.构建课外阅读的健康方式[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作者简介:
彭丽萍(1971—),女,浙江富阳人,教育硕士,高级讲师,杭州第一技师学院语文教师,并兼任浙江省技工院校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为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