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开展职业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使学生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对高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然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却在职场中屡屡碰壁,学非所用,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差很远。究其原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讲职业道德、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二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写作能力差,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还要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包括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一个高职生只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反思语文教学,联想毕业生在职业活动中凸现出的问题,笔者深刻地感悟到在知识与能力并重、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只注重了一般素质的培养,但却忽略了一般素质通常又有高度情境依赖性的特点。脱离职业活动来训练学生的一般素质,只是让学生记住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却不会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从业能力,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笔者以“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编写补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教改,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高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强化,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取得了初步成果。
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观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高职语文要以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让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学、教师用心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树立起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在教学中注意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加强必需
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
明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起点,它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的蓝图,也是本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依据。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向导,科学确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对语文教材进行筛选时,应以够用、实用为度,精选课文。整个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继续学习需要的课文;二是增补与专业相关、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联系的课文;三是拓展视野、启发思维、感受创造和成功、审美愉悦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文。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使语文课针对性更强,使语文基础不同的各层次学生都有学习兴趣和学习收获,同时,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语文教学的实施
将职业技能训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把职业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融为一体。这样,既可以缩短教与学和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理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性、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语言文学的工具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认识到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各项工作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部分出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之手,文章中主人翁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往往能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如《汉堡港变奏曲》中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远洋海员;《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中忘我工作、献身科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帕米尔高原上的医生》中边疆医疗事业无私奉献的“白衣圣人”;《“五·七”炼狱之夜》中在烈火中忠于职守的邮局职工……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应有意识地突出他们的优秀品德,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对正义感、责任心的追求。在“口语训练”章节的教学中,以著名学者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凡职业都是有趣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等深刻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把自己塑造成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加强“听说读写”的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三资企业)都十分强调人才的“精明”、“灵活”、“能言善辩”、“有较好的中英文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策划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若能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处理文稿、管理日常事务,又有良好的多种语言会话能力和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必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遵循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原则,以针对性、适应性与“订单”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是通过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如在《信函》单元教学中,介绍《求职信》、《应聘书》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重点介绍求职、应聘面试时自我“推销”的语言技巧。在听的能力训练中,除了提高听问、听辨、听测能力外,还补充了在职业活动中需要仔细聆听的技巧、听话的礼仪、接打电话的礼仪,并带领学生去招聘会现场参加种种“面试”活动,训练学生有针对性地递交《求职信》、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流,认真聆听对方的话语,坦然地回答对方的提问。既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烈,又使其认识到自己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每一次训练,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二是在阅读训练中,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的目标,把培养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在阅读训练的重要位置上。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筛选、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在互联网搜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为己所用。在写作训练中,训练的项目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切实训练学生写求职信、总结、市场调查报告、产品说明书、合同等实用文,培养学生具备处理生活和就业中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
介绍劳动制度和劳动法规,提高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作为教师,既要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要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劳动法规,提高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在《合同》章节的讲授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合同基本概念和拟写合同的注意事项外,笔者还特别介绍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让学生了解我国新时期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出示因不懂合同法、劳动法规而使自己受伤致残的真实案例,要求学生以“律师”的身份帮助其“打官司”,为其维权。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仔细研究合同,对照劳动法,搜寻相关的法规作为佐证,列出很多用以维权的条款。在帮助他人的同时,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保证学生就业后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多思善问。在课堂教学中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氛围,鼓励学生多问,教师不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去探求“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设计假设、进行推断,形成“教学目标及对当时所面临的实际的认识→提出问题→分析、寻求解决途径→提出解决方案→验证、修正”系列创造过程。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2)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合作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如开展辩论赛,设立两个小组进行辩论, 辩论中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整个辩论赛高潮迭起,竞赛过程中,笔者始终不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人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感觉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对成功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以上做法只是一种教学改革尝试,在教学的过程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如语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交叉渗透,语文教学的职业化倾向研究等等,都还需继续摸索。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跳出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以应用为目的,真正从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把语文教学重点与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相结合,从授课之始就引导学生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进入专业技能学习前不但做好学科知识准备,同时也获得职业能力的储备。
参考文献:
[1]李自庆.高职语文教学应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9).
[2]李香珠.高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结合[J].现代技能开发,2001,(12).
[3]梁枫.高职语文教学要注重职业素质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3 ,(7).
[4]郑璇.高职高专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倾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
[5]郝志功,张玉明,赵洁琼.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
[6]吴茂龙.中等卫生学校语文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
[7]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作者简介:
苏晓红(1972—),女,布依族,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应用写作教学与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