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其地方性、乡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决定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本文从分析当地旅游文化发展及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探讨了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渗透区域旅游文化的思路。
关键词:区域旅游文化;高职旅游人才;渗透;培养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创新求发展,面向产业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乡土性和行业性。也就是说,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及文化背景对职业人才的需要和职业人才市场对其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为此,我们昌吉地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然而却忽视了更好地将本区域旅游文化全面渗透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笔者就此进行一些思考。
昌吉地区旅游业及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一)昌吉地区旅游业发展概述
昌吉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数量大,品级高,多样性好,是新疆旅游资源的缩影,部分资源国内一流、世界少见,为昌吉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旅游景观集山地、草原、戈壁、大漠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自然风貌,其中以人文景观、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最为著名。据2001年资源调查评价,全州有118个旅游景区(点),属于自然资源类型的50个,属于人文资源类型的68个。其中,博格达峰是中国对外开发的10座登山险峰之一,博格达峰下有中外闻名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山天池;有距今三千年的康佳石门子原始生殖崇拜岩画;有始建于汉代的西域历史名城北庭都护府遗址;有距今五千年的亚洲最大的硅化木群和恐龙沟国家地质公园;有全国最响的鸣沙山及原始胡杨林。特别是该地区自然资源景观具有垂直距离最短、立体层次最丰富的特点,从南部的雪峰、冰川、亚高山灌木带、冰渍湖、高山森林带、草原草甸带、浅山丘陵带到中部的绿洲农业和现代工业带,再到北部神奇的荒漠戈壁,南北直线距离仅80公里,丝路新北道横贯其间,是新疆丝路文化、民族风情、塞外风光的概括和浓缩。昌吉地区人类活动久远,历史上连接东西文化的丝绸之路造就了昌吉地区璀璨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新北道,在大漠深处,到处分布着古城、古道、古寺、古烽隧、古驿站、古墓葬、古石窟和古岩画等。而在其间生活的36个民族,尤其是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他们的起居饮食、宗教文化、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婚丧礼仪、民族歌舞、娱乐习俗构成了丰富的民族风情,成为昌吉地区极富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农家乐旅游区(点)591家、星级农家乐65家,它的兴起为本地区旅游资源又增添了一个新亮点。
面对这丰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近几年,昌吉地区党委、人民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一大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突出挖掘旅游文化,提升旅游景点的品味,许多优秀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更好地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2005年以来的连续四年,该地区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已15%、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乌昌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更成为乌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如今,该地区把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把深入挖掘旅游文化,打响品牌,提高品味,建设“旅游强州”作为该地区“三产”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自2002年以来,该地区高职院校相继设置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和酒店管理专业。从历年就业数据的统计来看,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但从就业区域来看,7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就业,在昌吉地区就业的仅为20%左右,由此也表明高职旅游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来看,只有新疆导游必考科目《导游基础知识》中有部分反映乌昌区域旅游资源景点的知识,且信息量很少。如对处于昌吉区域内的世界著名高山湖泊、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新疆天山天池,也仅有1200字的描述,对全国最响的木垒鸣沙山的描述还不到100字,且只是客观的景物描述,内含的旅游文化内容极为缺乏。由此可见,仅凭这门课程学生根本无法做到对该地区各景区景点旅游文化的全面把握,也就无从谈起对区域各景区景点旅游文化的内涵进行讲解和宣传,更无法谈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而这又恰恰是发展昌吉地区旅游业的“瓶颈”所在。因此,将本区域旅游文化全面渗透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职旅游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全面渗透区域旅游文化的思路
(一)政、企、校携手,进一步做好区域旅游文化的挖掘开发
从2003年开始,为突出挖掘本地旅游文化,提升昌吉地区旅游景点的品味,丰富旅游业的内涵,昌吉地区党委、政府成立了旅游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协同各旅游企业着力对本地区重点旅游资源文化进行挖掘探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尽快提升旅游文化,加快发展旅游产业,2007年6月,邀请国内、区内著名的专家教授以及本区域内旅游企业负责人专门召开了昌吉地区旅游文化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挖掘区域旅游文化,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12月,昌吉地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推进昌吉地区独特厚重的‘六大文化,(各景区景点史前文化、岩刻文化、丝路文化、天山天池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昌吉当代艺术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昌吉地区旅游文化品味。”由此可见,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在旅游文化挖掘开发中走到了前面。那么,作为培养高职旅游人才的职业院校,理应与政企紧密携手,主动适应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课程体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培养适合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继续做“假、大、空”的教学无用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的错位。
(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编写或利用凸显区域旅游文化的本土化教材
在政、企、校携手挖掘开发区域旅游文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教师按旅游资源分片分点的方式安排任务,激励教师投身其中,注意收集整理旅游文化素材,编写凸显本地旅游文化特色的本土化教材。这样,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加强了政、企、校合作。另外,也可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料纳入到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专业知识中。如邀请陈铎为艺术顾问及出镜主持的即将拍摄的十集纪实片《话说北庭》等。这就为学生紧跟旅游业发展形势,全面把握区域旅游文化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三)将区域旅游文化融入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
编写了凸显本地旅游文化特色的本土化教材后,再将其设置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其知识量的多少合理安排课时。同时,紧跟区域旅游文化挖掘开发的脚步,不断地修订、完善教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当然,也可将一定量的区域旅游文化知识作为学生课外必读的重要学习资料。
(四)加强学生对区域旅游文化考察、实践的力度,为学生全面把握区域旅游文化奠定丰富的感性认识
旅游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旅游服务第一线的服务管理型实用人才,那么,我们就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态度养成。因此,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对区域旅游文化的考察、实践的力度,既加深了对区域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巩固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又为学生今后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项云霞,党安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服务区域经济[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2]吴玲.论旅游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J].教育与职业,2005,(10).
[3]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3).
[4]孙素,等.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消费导刊,2008,(12).
作者简介:
马桂芳(1970—),女,新疆昌吉人,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在读研究生,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