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要:在普通高等院校战略管理中,学校发展规划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又处在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期,因此,自觉运用当代教育管理理论中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观点,引领高职院校的转型,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转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到2006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为1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79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之誉,已经名副其实。然而,对照现实要求和世界先进国家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转变办学体制,即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这种战略性的转型,绝不是一时一事的改变,而是一种事关大局的整体性革命。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正如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所说,是建立一所“创业型(Entrepreneurial)大学”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实现这种实质性的转变,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指导,以发展规划引领学院内涵发展不失为是切实有效的途径。
当代教育管理理论视野中的发展规划
要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首先要了解“规划”的意思。在《辞海》中,规划亦作规画,是谋划、筹划的意思,后来亦指较全面、长远的计划。在现代管理学的计划理论中,规划是计划中的一类,一般是指具有战略性的比较全面的发展计划,是指导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蓝图。在英文中“计划”和“规划”两个词均用“Plan”来表达,但就现代学校管理活动中“规划”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已明显超出“计划”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或环节的传统定位,而是不断演变成提高学校效能和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策略,它已成为更具前瞻性、综合性,涉及管理行为等相关活动和过程的一种谋划或策划的概念。因此,学校发展规划既是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又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实现共同体战略意图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发展规划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值得关注:
第一,学校发展规划应具有战略性的思维。战略性思维是组织长远、宏观目标的过程,它能够使人们摆脱日常的管理事务,得到一种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观点和思路。尽管学校发展规划既包括战略性规划,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性计划。但具体的操作性计划必须符合学校长期的发展方向,与战略规划取得协调一致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以战略性思维为指导,是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科学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动态开放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文本(Plan)的产生,更应关注动态的规划实施和评价过程(Planning)。理论界一般将发展规划简要地描述为四个阶段:第一是评价阶段(Assessment),主要是学校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对目前现状进行客观评估;第二是制定规划(Planning),确定学校要努力的目标、战略和各项政策措施;第三是实施阶段(Implementation),规划的执行是计划文本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其间要依赖全体师生员工对规划的理解,忠实地完成工作职责;第四是评估阶段(Evaluation),检验学校规划实施是否成功,与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否相符。上述四个阶段仅仅是规划的一个循环周期,它是一个开放且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第三,发展规划应该共享价值和愿景。大多数学校发展规划要求共享学校成员原有的愿景或通过外界的力量形成组织的愿景。正如彼德·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言:“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如果没有一个拉力把人们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愿景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以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因此,为了形成强有力的愿景和价值追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就应该采取以“价值取向”为基础的方式,即将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凝练成为组织发展的愿景。
第四,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规划。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特点的社会背景、发展历史、学校领导、师生员工。所有这些元素不仅在学校的改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学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时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如组织信仰、风俗习惯、精神状态、文化背景等等,制定一个符合学校自身状况的发展规划,是学校改进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否则,貌似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也只能成为一种光彩的摆设。
上述观点之间的联系,可以用概念图表示:
以规划引领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原则
以发展规划为手段,推动学校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外教育管理界的共识。但发展规划和学校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为了使发展规划真正发挥引领学校发展的作用,现根据以上观点和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原则:
第一,制定规划要上下结合,全员参与。要使学校规划发挥出较好的作用,一方面,制定的规划要具有良好的前瞻性,符合社会、学校的客观实际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要使学校所有相关人员参与到其中,理解、认同和支持学校的规划,使规划的实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而目前高职学院的规划制定过程,往往是主要领导确定思路,规划部门研究写出文本,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如此制定的规划与学校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规划制定和执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实施过程将受到阻碍或产生消极效果。
第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要重在实施。如上所述,发展规划是包含评价、规划、执行、评估四个阶段的动态开放过程。按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从全国高职院校的现状而言,大多数高职学院都有五年期的战略规划。但是,大部分学校只把发展规划当作“抽屉文件”,文本形成就万事大吉,并不去考虑怎样实施、调整和自我评价,规划文本和实际工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样的“文本”式规划,无助于学校教育实践的改善,只能浪费制定规划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规划要突出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每个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事关学校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才能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因此,确立规划时所依据的重点是: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培养具备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双重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实战型的实训基地。这是一种着眼全局、意在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抓住这些战略重点,将资源积聚到这些项目的建设上来,学校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规划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清晰的定位。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自己的社会背景、师生特点、文化传统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判断,规划内容和目标缺乏自身特色。规划是否产生积极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该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和适应组织的实际情况。因此,制定反映学校自身特征的发展规划是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世界上并不存在学校改进的标准化模式。同样,发展规划也只是所有这些方式中的一种,会不会产生有利于学校改进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否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建华.作为发展过程的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3]赵江.高校如何科学制订和实施规划[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4]楚江亭.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8,(2).
[5]范利仁,王明海,孙百鸣.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内涵发展模式构建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6]黄成夫.职与技并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J].职教论坛,2008,(7).
作者简介:
邵庆祥(1964—),男,浙江建德人,教育学硕士,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