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戴涵莘 陶亦亦 张 芬 薛 铭
摘要: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强大,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已成为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民营企业的视角,透析了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征,指出了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营企业;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因此,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已成为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民营企业视角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特征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知识经济发展的深入,国家都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作为中小企业主体的民营中小企业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例如,苏州从2004年全面启动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起,到2006年7月,苏州市民营企业总数已突破10万户,成为继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全国第5个民营企业数超10万户的城市。2007年上半年,全市民营工业投入超过300亿元,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左右,形成了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优势龙头企业。但是,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
综合性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首先,各企业因其性质不同对人才要求会有差别。例如,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分工不会很细,因此,“一专多能”、“多面手”式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受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欢迎。而大中型民营企业则更加青睐“专业+管理”式的复合型人才,或者具有宽广知识背景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其次,由于企业内部结构层次的差别,不同结构、岗位的人才需求也不同。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岗位工作需要,要求具备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人参与相关岗位的工作,以达到预期目标,完成企业任务。第三,民营企业在对人才要求除了能完成指定的任务外,还要具有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负责认真等素质,这也是企业对相应人才的最核心的需求。因此,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打破了学历、职称、资历的界限,提出实用人才思想,将技能型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放在第一位,注重能力的综合性与发展性。
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当民营企业完成初期积累期、生存期过渡到发展期的时候,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此时,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人才的需求也朝着由单种技能操作向多种技能操作变化,由技术消化能力向技术创新能力变化,由生产组织能力向生产管理能力变化,由专业能力要求向综合能力要求变化,从而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民营企业的需求及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明确地方民营企业职业化人才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行为标准的具体要求,恰当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民营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变化与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催化了双方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更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途径。
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校企合作优势分析
需求优势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是利益的共同体,对人才、技术、服务的共需是民营企业与地方高职院校合作模式启动和运行的永久动力。首先,民营企业需要人才、需要技术;其次,高职院校需要技术研发、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企业的有力支持。唯有如此,学校才能从企业前沿需求出发,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可见,民营企业与高职院校的需求是双向的,也是共同的,从而也使得双方的合作变得珠联璧合。
三赢优势一羸:充分利用政府对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和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进行整合和优化,集校企双方的设备、场地、师资、技术等优势,实现资源优势共享。二赢: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基于统一的目标,各自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投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同步进行。同时围绕产品做课题,结合生产编教材,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料、技术革新等有形成果,实现了共同提高。三蠃: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经历,有助于他们在就业时能零距离接轨。可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优先获得了高技能人才;学校获得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环境和条件;最终实现了“益在学生、利在企业、誉在学校”的三蠃优势。
区域优势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民营企业更是在区域经济的土壤里生长发展。所以,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以苏州为例,苏州在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同时,改变了苏州经济发展的内在轨迹,提出以创新为中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这样,一方面可通过提高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门槛,利用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的溢出效应推动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当地民营企业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努力实现以创新为中心的内外资企业互动发展,实现了地方经济由外资推动型向民资先导型的转变。这为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办学的高职院校带来了良好机遇,共同的区域背景更容易进行深层次合作。
建立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校企合作的机制
建立基于资源共享的选择机制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其利益体现在:(1)可培养符合民营企业特性的高技能人才。(2)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与信息优势,研制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以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科技竞争力。(3)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创造条件。
与大型知名国企、外企相比,民营企业因其灵活多样、高成长性而被地方高职院校所看好。高职院校可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制定人才规划,共建一批民营企业急需的专业,形成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成长高度适应的特色专业。
建立基于共同目标的互动机制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互动是实现此目标的保证。互动表现在四个层面上:(1)管理互动。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定期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进行指导。(2)过程互动。教学方式、教学场所等方面按照教学规律及企业方的要求进行调整。(3)课程互动。专业教学要对应企业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将考证培训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直接采用企业实际项目深入教学。(4)对象互动。学生进企业实训增强实践能力,教师进企业参与研发而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企业员工进学校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建立基于全面渗透的交融机制校企合作的持续运转需要双方全面交融渗透。因为这是实现深层次、全方位、理性化合作的前提与保障,通过渗透与融合最终才能达到一体。首先,可以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及技术转换的研发机构等方式实现资源交融。其次,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与运行校企推介项目等方式,来实现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项目相交融。再次,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案例,将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成本管理、人文管理等引入学校管理中。同时学生在企业里实训也同样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实现校企之间的文化交融。
建立基于以人为本的考评机制校企之间的合作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规范,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教育中的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积极引导和推动校企合作;在微观层面上,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但这仅是形式上必要,关键是进行实质上的过程考评,其目的是通过考评进一步深化合作。考评可以包括学校方和企业方的考评,对学校方的考评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精神,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导向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诸如组织机构、合作深度、合作成果等方面。对企业方的考评主要在于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发展促进程度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方面,诸如人才适岗能力、企业员工素质变化、技术合作成效等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我们要重视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高职院校与地方民营企业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忠赟.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2006.
[2]朱建.大力推进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3]曾华,刘辉光.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张光跃.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7,(3).
[5]徐建平.与成长型企业深度合作拓展高职教育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6]贺修炎.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双向互动合作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5).
[7]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及障碍因素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08,(4).
[8]王军,贺伟.一家民营制造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及对高职教育的期望[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9]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10]陶亦亦,戴涵莘,邱阳,吴倩.园区经济视野下的高技能人才观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11]戴涵莘,陶亦亦.以“园区经济”为特征的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
作者简介:
戴涵莘(1976—),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
陶亦亦(1963—),男,江苏苏州人,工程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
张芬(1979—),女,江苏淮安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
薛铭(1978—),女,江苏靖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团委助理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