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要: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它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教育改革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存在主义师生观对我们构建当代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存在主义;师生关系;启示
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40年代在法国流传和活跃起来,50年代在世界广泛传播。它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教育改革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存在主义师生观对我们构建当代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存在主义师生观
(一)教师——创造者和激励者
存在主义非常重视个人的主观性,认为学生作为一个存在的独特个体,它的一切都应该由他自己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要维护自己的主观性,使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来行动。既不能顺从于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不能屈服于外在压力。其教学应该是出于关心、爱护学生,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更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此外,教师在教法上也要体现自己的主观性与创造性,除拥有丰富的知识之外,还要灵活运用。总之,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性地工作,无需也无权迫使学生来接受。
其次,存在主义师生观认为教师应维护学生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知识“提供”给学生,其中不能包括任何强制的成分。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创造能力及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意义。在伦理道德方面,教师也无权支配学生,既不能强迫学生服从学校或教师制定的纪律,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原则及其理由告诉学生。总之,教师是一个创造者和激励者,他对学生发挥作用应该是“生产性”的,而不是“复制性”的。
(二)学生——自由者和选择者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教育的过程是帮助每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自由选择而不是模仿、服从的地位,他们不仅可以决定学什么,而且可以决定学多少。并且,这种学习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只为充实个人的存在,通过对知识的自由选择去实现个体的“自我完成”和“自我创造”。当然,自由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应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学生在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要勇于承担社会道德责任,让道德责任和法制观念根植于心灵深处,增强自制能力,以获取更大的精神自由。
(三)师生关系——“我与你”的对话交流
人与人的关系是存在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奥地利的存在主义教育家布贝尔(M.Buber)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视为主人与物品的关系,完全由教师摆布物品,师生之间形成了“我——它”关系;另一类是“我——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交往双方都具有内在的意义。其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真诚”、“信任”,需要的是热情和理解,需要双方保持“真我”。
实质上,教育过程的师生关系就是“我——你”的平等、真诚、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目前代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或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对学生实现真正的自由至关重要,它是教育的真正力量所在。然而,要在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师生之间要相互包容。布贝尔认为,真正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包容”性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没有任何距离和隔阂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其次,师生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只有坦率而真诚地参与自己学生的生活,并担负起因参与而引起的责任,才能使学生对接受教育不反感。再次,要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沟通并不意味着师生双方无条件的相互妥协,当师生之间因观念、思想出现矛盾而导致冲突时,只有妥善处理才能使对话继续下去。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性和自由选择,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这对于促进教育改革,构建当代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对我国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启示一: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以自我个性影响学生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nius)曾经说过:“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俄国的乌申斯基也曾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个性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明确提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所以,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坚持其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地位,并正确引导学生选择和接纳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思想和情感上与学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启示二:学生应积极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学会“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当前,我们大力倡导人本教育,其实质就是让教育彰显人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同时,还要提倡个性教育,弘扬学生个性。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成长环境、个人修养、生活阅历都不相同,使他们呈现不同的特点和个性。为此,我们不能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流水线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尽可能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让学生学会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从而促进自己的人格发展。
启示三:倡导交流对话原则,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推崇师生之间的“我——你”平等民主关系,与我们当代所倡导的人本教育新理念是十分吻合的。按照张天宝老师在《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中的观点,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过程。就师生之间的交往来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人格意义上的对称的交往关系。它强调师生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主体性品格的人;另一种是教育意义上的不对称的交往关系,是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学识和修养的优越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长久性影响。对称交往关系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不对称交往关系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在交流对话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实践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教师的引导,而是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走近学生、教育学生。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讲解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变“听话”方式为“对话”方式。所以,要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除了要求教师要有民主意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外,还要求学生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师生之间要坦诚地敞开内心世界,相互包容。只要有真情的投入,就必定会有真情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袁本新.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王爱玲.述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4]周勇.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J].高教视野,2006,(7).
[5]杨文萍.浅谈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作者简介:
黄喜如(1975—),女,广东广州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本栏责任编辑:宋文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