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质探析

时间:2024-05-08

林 云

摘要:以构建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进行了分析,提出只有把握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才能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理论;实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逐渐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然而,我国要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还有很大的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产学研合作的实质并不了解。教育事业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事业,它的发展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实质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弄清楚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产学研合作的实践。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德国的戴维·卡茨(David·Katz)和美国的斯腾伯格(R.J.Stenberg)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从教学上来说,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协作则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它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意义建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对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主要原理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那么,如何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随着社会与教育理论的不断进步,生产劳动的内容已经不再是从前简单的田间、车间劳作。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不断有新的发展,否则学非所用,从根本上破坏了这一理论。所以,目前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应将科学实验、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纳入其中。其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高专教育,只有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借助社会资源,走产学研合作教育道路,才能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有人简单认为就是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其实不然。从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不论是在合作的形式上还是合作的内容上都应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而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这才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是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指导了我们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如果单纯地将产学研合作看做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就会受到各种限制,在借鉴先进经验时就会陷入单纯的模仿。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几乎都是理工科专业。例如玩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等等。一提到文科专业,人们普遍认为岗位技术含量不明显,学校难以与企业签订人才合作培养的协议,企业也难以接受学生顶岗实训,因此,都觉得文科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有一定困难。实际上,这就是没有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所进入的误区。从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认识看,只要提供了有利于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的情境就是合理的情境。这种合理的情境并不是单纯地指学习环境,而是指学习过程中利用的一切教育影响。它可以是校外真实的生产环境,也可以是校内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甚至还包括普通的课堂教学。例如,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应用英语专业,在讲授各类商务函电、英文合同时,哪怕就在普通教室上课,只要学生手中的材料突破了传统的教材,使用的是真实的各种合同或者电传电报,那么这也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合理情境,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形式。

因此,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理论角度,笔者认为产学研合作首先是一种办学指导思想,任何专业,不论文科还是理科,只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尊重社会需求,主动与行业企业接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式办学就是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高校教育领域,所谓的人就是指广大的学生和教师员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要把握住这一点,就能走出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学生容易沦为廉价劳动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企业的行为都是受利益驱使的。不可否认,个别企业之所以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愿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其实就是看中了学生这种免费或者廉价的劳动力。如果高职院校坚持其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能在产学研合作中切实从学生的利益角度出发,避免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误区二:过分强调岗位设置课程。自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来,我们总是按照岗位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但是岗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今日有这样的岗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岗位就会消失,那么这些岗位的人又将怎么办?因此,只有把握住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的目的,才有可能让培养的学生能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适应社会,能够持续地与社会岗位无缝链接。

误区三: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解有误。我们总是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那么这个“高技能”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高技能并不单指能够完成难度较高的技术任务,如操作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类机器,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不仅会用尖端仪器,还能进行一定的技术更新。因此,产学研三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忽略,要以产为本,以学促产,以研促学,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误区四:忽视理论教学。当我们发现以前的高职教育就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培养的人才有理论水平无实践能力,无法胜任岗位时,有些人就打着“产学研”的大旗,一味压缩理论教学。例如,认为公式的推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式的应用,盲目削减理论教学,力图将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熟练工。然而,理论知识是人才后续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毕竟不是各行各业的职业培训机构。我们提倡理论够用,但怎样才算够用?显然,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不应该将理论教学定位于能满足一时的需要,应该定位于满足人才或岗位未来的发展需要。对“够用”的把握还需要针对不同岗位认真研究。

总之,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只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贯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不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活动,都必须在教师的参与下完成。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那么对教师也就有相应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就非常强调“双师型”或者“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毫无疑问,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通过产学结合,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的最新发展趋势,培养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为企业的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同时,又能够增强实践技能、更新专业知识,切实做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就业途径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遭遇空前的压力,毕业等于失业的状况频频发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绝大部分高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高校用于就业的经费也是逐年攀升。这些都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毫无疑问,在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另外,有的高职院校的个别专业成功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业,实践教学都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毕业后只要学习合格,达到企业的要求就能进入该企业就业,达到供需双赢的目标。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就业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有了基本的发展方向,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其理论基础、本质和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力争在理念上促进和谐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以便科学地指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三)[J].外国教育资料,2000,(5).

[2]程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7,(5).

[3]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作者简介:

林云(1976—),女,湖南长沙人,南华工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职业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