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资源中心构想

时间:2024-05-08

谢希俐 李 弦 熊才平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而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资源丰富且利用不充分。为此,提出将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中心,利用现成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在分析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构建了建设模型,并从三方面说明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资源中心;可行性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会越积越多。我国大量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也缺少自我保护的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十分紧迫而且必要的。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机构逐步尝试“面授+远程培训”的培训方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辟新的途径。但由于这种培训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当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我们应探讨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让农民及时、便捷地获取需要的培训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掌握与文化素质的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不断深入,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在实践中,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我们设想将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资源应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用现有的资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将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资源中心的依据

学校的社会功能 在古代,庠、序、校等公共建筑是村社成员公共集会和活动的场所,兼有会议室、学校、礼堂、俱乐部的性质。作为对民众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机构和活动场所,我国古代社会的学校从创立之始就体现着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色彩。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指出: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学校不仅要培养乡村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中心、科普推广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美国社区学院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典型,它的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提高本社区市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促进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外关于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经验,能够为我们在新时期探索学校如何为当地农村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被迅速波及。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目标、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为主,有助于对农民系统知识的传授,但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制约,有其固有的弊端。目前,农村远程教育深入乡村,形成了覆盖广大农村的教育体系,扩大了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将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信息资源中心的模型及解释

综合考虑我国农村的特点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按照如下模型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中心(如图1所示)。

该信息资源中心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首先,硬件系统主要是学校图书馆、电视卫星系统、网络系统和多媒体系统,也就是构筑信息化平台。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图书馆一般都比较有规模,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对图书的检索、阅读等,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信息共享平台。电视卫星系统和网络系统是建立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可以依托电视卫星系统或网络系统对农村劳动力实施远程培训。多媒体系统是指实现对数据的记录、转化、刻录、播放等功能的系统,包括录像机、刻录机等。其次,信息资源中心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资源库等。网络管理平台是指对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管理平台以及学校自身的网络办公系统。它是以信息资源中心的网站为载体,实现在线问答、信息发布、在线提交等功能。如今,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资源库相对富足。教师将搜索到的素材、制作的课件、网络课程等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或者将发展成熟的理论和更新较慢的知识以光盘等形式存储,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特点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下载、课件点播等功能,以及广播电视的优势,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传输。

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中心,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村劳动力实施转移培训。首先,农村劳动力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系统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自主学习形式相比,网络环境不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更是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目前,较普遍的网络学习系统一般由教师将自己的讲义或授课材料上传到网络上,包括常见的Flash动画、音视频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等。由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普遍比较适应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模式,而且这类系统通常按照时间序列展开教学内容,不需要预先掌握太多的计算机技能,因此较符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虽然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但它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农村具备实施网络环境下培训的条件。通过已经普及的广播、电视等设备作为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充,是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培训方式。因此,传统培训方式的固有优势明显,在目前无法普及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面授辅导、发放光盘等方式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资源中心可行性分析

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内容富足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富足,具备一定的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优势。职业技术学校具备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应岗位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师资和较大规模的职业介绍能力等资源条件,适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创业教育、法律知识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通过梳理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发现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军之一,可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开设培训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

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近些年,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全国各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建成了校园数字化平台系统,实现了校园日常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就学校信息化内涵来看,包括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与使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装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水平;资源建设方面,大约1/3以上的学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或者培训,教师制作课件和开发网络课程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积极开展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形式最多的是学校自行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总之,从2000年启动“校校通”工程至今,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

农村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由于既没有接入互联网的条件,也没有配备电脑终端和接入互联网的经济能力,信息化建设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等。当互联网等互动性媒体渠道短期内无法在农村广泛普及时,农村信息中心(站)的作用凸显。信息中心(站)通常配备计算机,能够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科普学习等服务。目前,8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5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在经济相对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行政村,实现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有机结合。随着“农远工程”的开展,农村学校和社区的远程教育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完善,配备了大量信息技术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了学习资源中心、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在具备卫星教育培训收视点和教育培训光盘播放点的功能基础上体现网络的优势。另外,网吧是农村网民上网的重要补充地点。调查显示:有超过1/3的网民选择在网吧上网,农村网民中有48%选择在网吧上网。综上所述,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正在提高,为扩大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了物质条件。

结论

如何利用当地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建立适当、合理的信息化培训机制,以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比其他形式的教育实用得多、适用得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分布点多、办学模式多层次,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比较便利。最为重要的是,当职业学校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将丰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内容和优化农民参与培训的方式。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地转向非农产业,同时使职业技术学校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和农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戴红斌.将乡镇中心学校建成当地信息资源中心的理论与构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2]熊才平,伍丹.利用Moodle学习平台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3]马水红,聂竹明,张新明.论农村远程教育与学习型农村的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

[4]刘美丽.中职学校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荀莉,罗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6]彭国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信息素养现状及规划[J].求索,2006,(6).

作者简介:

谢希俐(1983—),女,浙江宁波人,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平及教育信息化。(本栏责任编辑:张维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