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教学过程系统优化研究

时间:2024-05-08

摘要:当今,高职院校间的竞争,已由无序化、表面化逐渐转变为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的较量,就业率、社会认可度高低以及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的优劣已成为学生择校的决定因素。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无疑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首要话题。文章从系统概念出发,研究其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够提升教学效果的控制论运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结构与控制

系统科学理论在高职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可能性

系统这一概念来源于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阐述了过程集合体,即系统的哲学概念,揭示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的发展变化,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在工程设计中普遍应用了系统概念,五十年代系统概念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为了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对其所存在的各种形态加以探讨,将促使人类在工程技术系统中获取的成功研究方式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之中,为研究高校教学系统(这一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和展开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分析提供平台。

而控制论则是一种能应用于任何系统中的理论。控制是为了使某个或某些对象达到某个目的,给对象系统添加的必要动作。通俗地说,控制是一种作用。它通过作用者(被控装置)对被作用者(受控装置)施加。由此可知,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系统进行控制、作用及施加影响,必然要建立在对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体系结构

高职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跟踪和研究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变化趋势、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及人才就业的规律,力求使自己的课程体系建设保证毕业生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不会因职业岗位的转移和岗位职责内涵(如技术升级)的变化而失去自身工作。针对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展开的教学过程,有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特征1:高职生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在高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需要一定的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在此称科技知识)作为中介相互发生作用。

特征2:教师、学生及科技知识构建的高职教学过程,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可引申出不同的系统。如果以教师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由教师备课活动和教授活动两大部分构成。教师备课活动子系统的形成,是通过学生为中介,教师展开以追求对科技知识理解、实践技能运用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这里的备课指教师自身整体素质提高的进程,包括其思想政治、知识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及实践技能的积累等。而教授活动子系统的形成,却是教师通过科技知识中介,与学生发生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经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拥有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具有职业岗位技能和适应变化能力。如果以学生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教学过程又可由课堂学习活动和学生自学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子系统的形成,是通过科技知识中介,学生与教师发生联系。而学生自学活动子系统,则是通过教师中介,学生与科技知识发生联系。

综上,如果同时从教师、学生两大元素出发,可构建出高职教学过程的结构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体系结构

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在于教学活动的效果。高职院校改革的成败最终也表现在教学质量高低上。

纵观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系在整体结构上,应由规范化教学质量、知识化教学质量及素质化教学质量三大部分组成。如果采用分解指标的方法,可将目标层进行细分。规范化教学质量位于教学质量体系最低层,用于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是否遵循教育规律、规范等。具体反映在: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计划执行是否严格、教学环节和内容是否系统等。而知识化教学质量位于教学质量体系的第二层次。其原因在于,作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场所——高职院校,仅有规范化的教学质量还远不够,应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效果。即学生是否自己学到了相应技能知识,是否构筑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体反映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学生知识技能实训成绩好坏,对院内外各类资源、信息等使用状况等。至于素质化教学质量子目标层,作为教学质量体系的最高层次,考虑到高职教学活动在注重职业素质要求的同时,还应将人的整个生涯发展加以融合,即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背景。具体反映为:培养的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具有纵向发展和横向拓展的潜能,以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对学生而言,表现在:学生的实践活动顺畅与否、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等。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构建如图2所示。

提升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及运用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制系统(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再输运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入产生影响的一种过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这种反馈的机制,目的就在于保证和促使其稳定和有效运行。

教学质量作为高职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若以控制论的观点加以解释,质量的内涵表现为体系状态输出水平、控制水平及输入水平三者的统一。如果状态输入水平一定时,状态输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状态的控制水平,即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否适合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完善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全由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来决定。至于教学质量的管理,则应从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入手,研究对教学技能实训管理和教学服务等多方面工作及过程所实行的控制方式。如,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产学研”结合,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由于受政策、环境、资源等因素限制,目前还没有一整套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体系,缺乏形成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予借鉴的结合模式。即使一些高校有些专业已开展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也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等。高职院校内有关的职能部门,应确立产学研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的指导思想,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先让各系部针对教学改革进程的需要,各自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方法,在普遍研究基础上抽取共性,建立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类型产学研结合模式,各专业共享,并加以推广。这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推广过程中的效果怎样、作用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等,都需要上下双向交流,存在着信息反馈。而这一反馈过程,实质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职能部门输出信息,再引入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可见,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职能机构可通过与系部、教师、学生间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来促使和推动整个高职教学过程的稳定运行。由于反馈的种类有正负和前置机制,在此一一加以讨论。

正反馈 正反馈指的是系统目标差不断增大的过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运用正反馈,目的是使教学效果不断增强,从而较快达到预期的目标。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管理体系中所实施的有利于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措施和手段,当其运行效果好时,可运用正反馈的方法加以强化。如,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及资源管理的各环节中,教师全体或群体的师德师风、教学和科研、学风形成及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刻苦钻研、思想上进、遵纪守法等等,均可运用典型教育、榜样示范、先进人物事迹、现身说法等形式,不断扩大教师和学生中典型人物的影响。

负反馈 负反馈指的是系统目标差不断减少的过程。它是系统得以稳定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受到校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干扰,预期的效果与实际的效果总存在偏差,确定性在不断减少,而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负反馈能不断减少和解决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如,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核心,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但是,某些高职院校存在专业划分过细、覆盖面狭窄、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产业结构的综合性的问题;还有新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严重;以及传统专业没有针对地区、行业、企业需求及时进行改造,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客观上造成就业困难。面对这些状况,学校应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自身教育资源为基础,按照“服务企业、适应市场,面向社会”的原则,改造老专业,淘汰落后、过时专业,并考虑专业稳定性和灵活性,做到“宽窄结合,以宽为主”,使所设专业更贴近市场。

前馈 前馈指的是尽可能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据预测信息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偏差,以达到最佳和较优目标的有效手段。根据前馈原理,在考虑到所设置专业具有前瞻、科学及示范的特性,须实施系统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之一是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进行适当整合。这里所指的整合不是原有课程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将相关的知识按照逻辑关系加以重组、归纳、综合,系统地形成新的课程。高职院校管理的职能部门,在积极实施对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广大教师进行攻关前,要考虑到充实新的知识、工艺、方法等,现有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需要时间和资金上的保证,故应制定出在科研经费、人员配备、设备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的政策机制。如,支持多学科联合申请课题,理顺和调整各专业学科的结构,建立起学科间定期交流制度,采取增加工作量和课时补贴的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总之,反馈作为覆盖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四大流程中首要环节,高职教学管理部门在确定专业品牌围绕就业需要的方针、创建有生命力的特色专业的同时,应建立和发展起常态诊断和质量监控与评价并举有效运行机制,及时跟踪和预警,以此来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嵩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做大做强的新跨越[J].职教论坛,2005,(8).

[2]汪应络.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3]史美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1999,(2).

[4]饶小敏.控制论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嘉应大学学报,1999,(4).

作者简介:

张鑑民(1955—),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管理工程、市场营销和策划教学和科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