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要:能否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文章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问题,从高职学生所处的三个阶段(始业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就业教育)分别加以分析,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提出“3+3+3”(三课堂、三层次、三阶段)的就业工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3+3+3”;就业;始业;毕业实习
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学期或几个月内就能做好的。各高职院校为了积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针对本校的特点,各个部门统一部署,协调合作,采取了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就业工作多年,探索出“3+3+3”的就业工作模式,即“三课堂、三层次、三阶段”。现对该模式阐述如下。
开展三个课堂的教育工作,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积极将三个课堂作为开展就业工作的主渠道,开展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中,第一课堂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二课堂为就业讲座、就业指导、模拟招聘面试;第三课堂为社会实践、企业实习。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看,职业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由课堂来完成,也不可能由学生独自进行,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课外活动锻炼。第二、三课堂活动恰好成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载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院系社团组织、专业兴趣小组、班级兴趣小组等学生团体,结合院、系、班级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了解职业,从各方面与社会相衔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开展第三课堂活动,搞好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实践是高职生自我结构完善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寒、暑假期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把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看作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程。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参观学习、实习,开展社会调查,使这一社会实践过程成为大学生自我认知、认识社会、树立自我理想的一个重要参照。同时加强对勤工助学活动的引导,把勤工助学活动也视为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三个层次的工作机制,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通过三个层面的就业工作队伍,建立院—系(部)—专业三级就业工作机制。根据专业特点,分专业由各教研室具体组织就业教学和培训,班主任、学生辅导员负责日常的就业教育与指导。要注重建立学生就业自我教育机制,可与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合作,成立学生自发组织的就业与创业协会等自我管理机制,负责组织就业知识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经验交流和信息传播活动。同时,要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和对口单位,还要充分发挥就业网作用,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及时反馈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以提高高职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加强三个阶段的就业教育,强化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新生始业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抓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培养。如果在这个阶段抓住时机,做好细致入微的始业教育工作,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学习职业群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适应性教育内容、发展性教育内容和拓展性教育内容。适应教育主要是帮助新生做好角色转换,通过制度学习、生活指导和资源导航帮助学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安下心来,搞好学习和生活;发展教育主要通过学习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心理教育、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积极追求进步,积极探索大学学习规律,科学安排大学生活,积极奋发向上,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优秀建设人才;拓展教育主要通过兴趣引导、社会能力发展和公益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积极参加文明校园建设,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
引导、帮助学生度过入学适应期 新生从高中、职高跨入高职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存在新生适应综合症,主要表现如表1所示:
针对这些情况,在始业教育阶段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人应该去适应各种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要重视新生过渡期的特点,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各方面的变化;加强与新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宣传专业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的驱动力 在始业教育阶段,除了要让学生尽快熟悉学习环境、对所学专业有大致的了解以外,还要向学生作就业形势、就业方向的相关介绍,让学生有就业的压力,继而引导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驱动力。
抓好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 曾有对浙江省十多个县、市、地区IT行业的145家企业进行的走访调查,在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的调查中,企业对毕业生最注重是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其次是个人交际与沟通能力,再次是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可见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技术能力方面,而更注重合作、交际等职业能力。因此,面对市场的需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今很多企业在人才录用上坚持考察两条,一是业务能力;二是人品。业务再好,人品如有问题,如不讲文明礼貌、无社会公德、无诚信意识,一般企业中会坚持不用。人品也可认为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的基本素质,开展个人基本素质教育主要从个人的思想道德(文明礼貌、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个人的日常行为(出操、卫生、纪律等)两个方面规范地来进行培养。个人基本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注意营造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化管理能力,通过学生会、团总支、宿管会来管理自己,在管理中得到锻炼,或者可以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主要检查、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二)专业教育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三年学习中的关键阶段,就如同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这阶段起到了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任务,这个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的阶段,为以后的就业基本确定了方向。班主任在这阶段要积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专业方向,为以后的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进行职业定位,研究职业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际锻炼。可通过课堂模拟职场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扮演职场各种角色来获取不同职业的丰富体验,可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学生实训课时,改进实训内容,进行职业实际能力训练;还可通过学校与企业、社区共建,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锻炼,培养学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结合所学专业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随时了解、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技术讲座,使学生从中了解有关的内容,如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素质、当代技术的发展动向以及有关技术交流;积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加强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
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了解市场行情的能力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是学生就业的第一步。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进行市场调研的很好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另一方面,可通过勤工助学的形式。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其在就业时,准备会愈充分,其抗挫折能力会愈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通常有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队等。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可参加技术服务类社团活动,如E浪技术服务、劲飞软件协会的活动等。
坚持“能力本位”的培养方向,强化高职学生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办学宗旨,突出各专业办学特点,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实用专业技能的角度,根据不断发展的专业岗位职能需要,调整课程计划,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具有岗位技能创新能力的能力本位型人才。
把“双证”制度落到实处 通过教学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使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双重证书,从而增强毕业生在劳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三)实习就业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职业技巧和礼仪、锻炼职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就业网络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突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时空界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服务体系。就业网络系统的工作模式将代替简单的横向、纵向等线性就业信息交流方式,使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信息。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毕业生电子档案,保证学生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用人单位则需及时而详实地给网络系统输送人才需求信息。
发挥德育作用,转变学生择业观念 大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有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所期望的岗位要求较高,有的甚至想一步到位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岗位,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时,就业指导人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给自身定位,认真努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行为教育;开办校友论坛,邀请校友谈做人、做事、素质、就业和创业;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除了抓学生的签约率,还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进行书写简历、社交礼仪方面的讲座;开展模拟面试等。
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创业 首先要削弱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把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创造者。增强学生自主择业意识,使择业不再仅以用人单位所有制的性质为择业界限,而是勇于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和单位就业;不再仅仅注重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而更侧重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关注能力是否能得到发挥。其次要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学校应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在校园内通过诸如请有影响的私营企业家来校谈创业的经历,请创业有成的往届毕业生回校谈创业过程等等,营造出以创业为荣、创业有为的风气,培养学生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就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做好就业工作不能只看眼前,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是否能为社会所接受、所认同。即不要一味求量而忽略了质的要求,以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义臣,黄秋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新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9.
[3]时勘,仲理峰.青少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6).
[4]李进才.高等教育世纪观[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5]罗金凤.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作者简介:
任一波(1974—),男,浙江宁波人,工程硕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