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

时间:2024-05-08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四个角度对校企合作的途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

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生命力在于联合,强调企业的有效参与。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根据需要,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践性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依托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双方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现阶段校企合作的特点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初始阶段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校一企,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发展成一校多企、一企多校的合作网络。二是合作程序由无序到规范。校企合作的初期大多是关系单位之间的合作,有很多只是口头上的承诺,缺乏共同遵守的合同。现在,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已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约定,发展到细节上的规范,大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合作层次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只是理论课程的补充,被视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没有确立实践环节的独立作用。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二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企业并没有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三是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虽然也已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探讨,但缺乏长期的、连续性的合作。四是政府支持力度较小。校企合作都是学校与企业的自我联姻、自主结合。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对策

加强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从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看,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重大的。政府应在以下方面促进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1)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标准考试条例》等,规定了每个职业培训考试的最低标准,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严格按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质量的“双元制”培训。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条例,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这些制度的出台,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指令性条款较少,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足够的压力,致使校企合作发展进度较慢。(2)加强财政投入。解决高职教育资金投入问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但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要改变教育投入的理念,真正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3)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需要产业的发展驱动外,还必须由劳动力市场的限制即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来推动,只有使职业资格证书逐步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具备类似的“硬通货”的性质,职业教育才能从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两方面得到强大驱动。严格要求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同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工作中的作用,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既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地规范劳动力市场,推动校企合作自觉开展。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与社会行业、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推动和维护校企合作的重要力量。(1)制定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是由政府指定的考核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任职标准,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和鉴定后,颁布给劳动者证明其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证明。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家政府部门颁发,但它的制定者主要来自于相应的行业,因为专业人员才真正熟悉具体岗位对劳动者技术和素质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非学历教育,其主要内容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不仅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获得将来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资格证书,增强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引进职业资格证书,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首先,行业协会可以深层次地参与和指导院校的办学实际,也可以帮助学校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其次,高职院校有能力参与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制定,具有理论性、宏观性、前瞻性等优势。(2)传播市场信息。行业协会是高职院校的市场传播者,行业协会的大部分成员来自于企业,它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规划,对行业、企业所需的人才数量和规格都能做出准确的预测。行业协会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学校,能极大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企业和行业的需求。(3)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行业和企业是高职院校“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对“产品”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更为清楚和具体,因此,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制定更有发言权。同时,高职院校要组织力量,深入行业和企业,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由行业协会为中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中小企业培训能力不足的补充结构。

突出企业在合作中的核心地位 今后校企合作必然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高职院校办学主体之一,强调企业在办学活动中的全程参与。

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校企资金合作。高职学生对实践、实习的需要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投入更高的办学成本,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方面,是学校与社会共同办学的有效形式,是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能够使学生自主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在建设和运行中,学校得到的收益是明显的,但如何使企业的投入得到相应的回报,是保证实习基地正常运行的关键之一。因此,发挥学校优势,通过实习基地这个窗口,为企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不仅是巩固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成果的重要补充,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良好形式。

2.成立校企课程开发委员会。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职教材的建设应突出职业性特点,课程开发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人才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靠学校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开发中来,成立校企课程开发委员会,共同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企业、学校高级技术专家,专业教师等组成,一方面,企业紧贴社会、紧贴市场,是市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企业专家了解和熟悉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信息和市场需求,对经济、技术的未来走向有较深刻的预见。因此,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能避免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脱节,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能把专业最新发展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灵活地固化为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校企课程开发委员会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是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关键所在。

3.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强是高职学生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在就业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高院院校通过整合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实习操作,让学生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乐趣。而单纯依靠学校的实训室是实现不了这一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平台来自于企业,因此,唯有企业肩负起实施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才能真正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另外,聘请企业专家走上讲台,走进实训室,参与、指导校内实训教学,才能使校内、校外真正成为完整的合作教育体系。

4.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又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企业实际运作的教师。由此可见,企业是高职师资向“双师型”转化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一方面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训练,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中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应聘请合作企业科技、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了使兼职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应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合作教育领导小组,保证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运作。对兼职教师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规格提出要求,依据教学需要,用其所长的原则,在企业人事部、校教学督导组联合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以保证教学质量。

强化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 从理论上讲,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优先录取优秀学生,实现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获取一些技术服务等。但从实际来看,企业的“利”较难实现,主要原因是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给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应增加投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专业为企业提供“利”的能力,体现双赢原则,形成互动体系。

参考文献:

[1]梁雯.探索以企业本位的高教校企合作模式[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付姝宏.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6,(2).

[4]黄惠云.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职业教育,2007,(11).

作者简介:

叶伟媛(1976—),女,浙江龙泉人,公共管理硕士,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宋开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