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及其判断标准

时间:2024-05-08

许细华 潘建华

摘 要:在遵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相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指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不能采用只注重结果的单一判断标准,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有三个维度:一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有效性;二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结果有效性;三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有效性。也就是要依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有效性、结果有效性和发展有效性来衡量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判断标准

作者简介:许细华(1960-),男,江西临川人,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管理;潘建华(1973-),男,江西抚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9-0038-07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越来越引起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方的高度重视,为此必然会涉及这一战略的有效性问题,那么怎样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才能称之为有效呢?目前在学术界虽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断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相关研究也只是从不同角度、选择各种各样不同的标准和体系来评价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本文将在充分阐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

(一)有效性

有效性是语言应用和学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意指对于有效的内在规定性。从根本而言,有效性属于价值范畴,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有效性的概念。

一是从语义上来考察有效性的概念。在汉语中,“效率”“效益”“效果”“效度”和“效能”等词汇和“有效性”一词属相似概念。“有效性”作为一个概念,具有诸多概念的共性特征,又融入了诸多概念的个性化内涵,兼具“效率”“效益”“效果”“效度”和“效能”的含义。何应林在其博士论文《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一文中,认为“有效”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有效果;二是指有效率;三是指有效益。并认为“有效果”是最基本的,如果某项活动没有“效果”,则其“效率”和“效益”都无从谈起[1]。在《辞海》中,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效的含义是“能实现预期目的”。在英文中,有效是由effectiveness(有效率的)或validity(合理性)这两词来表达的。为此,有效性是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以及为完成某种行为或实践活动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和愿景。

二是从具体的学术研究中来考察有效性的概念。近年来,在教育学中,关于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较多。刘松林在其博士论文《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中认为有效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总括起有五种理解[2]:效率说——经济学取向的有效观,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知识传授的“效率”,体现教学投入的经济原则、节约原则、效率最大化原则,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接受到最大量的有效的知识;效果说——目标取向的有效观,这一观点认为,“有效”就是“有效果”,即教学达到的结果和人的愿望的一致性;发展说——发展取向的有效观,这种有效观强调学生的进步性,无论进步多少,只要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进步,就是有效的;三重意蕴说——综合取向的有效观,“有效性”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界定“有效”的概念;成就说——成就取向的有效观,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英、美等国基础教育界出现的一种为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而兴起的观点。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的有效程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于学生取得怎样的进步。由此而言,在具体学术论述中,有效性是对于行为等具体对象所产生效果的价值判断[3]。有效性从根本意义而言是一种价值,属于价值范畴[3]。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依照以上有效性的概念要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是指校企合作实施的效果,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校企合作之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技能实际操作等方面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学校、企业和政府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考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没有效,并不是校企合作双方有没有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校企合作有效性从程度上可以分为高效、低效和负效。在汉语中,有效的反义词就是无效,事实上无效这个词并不意味着真的就没有效果,而是校企合作的效果没有达到我们事先所期待的而已。客观上来讲,任何校企合作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只是程度不同。现代汉语中效果的意思不仅表达“有效”和“无效”的意义,也有效果大小、高低之分,如“效果显著”预示着还有“效果一般”“效果不显著”等,绝不仅是“有”“无”两极。本文所要讨论的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就是指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校企合作之后在工作场所在实际技能操作方面所获得的进步达到甚至高于预期的目标,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技能进步,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企业和政府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最终实现校企合作的最优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逻辑起点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为“逻辑起点”提出了三点质的规定:一是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二是逻辑起点必须揭示对象最本质的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依据;三是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4]。探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逻辑起点有利于我们了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源问题”,洞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可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对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理性回归和实践遵从。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合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应然要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未来企业生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研发支持等。另外,从系统论角度来看,社会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每个部分的存在与发展都会与其他部分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院校、企业等作为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是相伴相生的。一方面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要素,其目的是“培养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有以某种职业资格为核心的良好职业素质与发展素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5]”校企合作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学生的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校企合作得到广泛重视的前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培养又离不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单凭职业院校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是切实养成学生工作技能的必然路径,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功能进行评价是校企合作评价的应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尤其在当前,两者关系更是上升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由于二者如是关系,理论界在热衷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同时,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评价也有其逻辑基础。这一基础就是评价者所持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一些如“重道轻器”“重德轻艺”“重人文轻科技”等思想,在此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手工艺者低人一等,在社会上一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绝大多数手工艺者都只能当无名英雄,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培养的人才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密切,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研究者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兴趣不高。进入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被寄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厚望的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活动却比较低效,这其中与我们对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培养规律认识和重视不够有关。时下我国旷日持久的“技工荒”更加凸显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日益引起职业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增进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校企合作视域下的人才观为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提供了逻辑基础。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人们也开始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这一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是对其内涵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似乎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了合作就是校企合作了,且不管它们是如何开展合作的。只有长期观察,才能确定哪些职业院校和企业在真正执行校企合作战略。接下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巨系统,涉及学生、企业、职业院校和政府等合作主体,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能为各参与主体带来成果或效益。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系统性、过程性、阶段性、结果性、发展性等特征。因此,成果或效益并非是我们考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唯一维度。过程同样重要。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过程必然产生结果,结果是过程的必然。正如佛家讲因果,因是过程,果是结果,两者皆注重。没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性的特征来看,这种发展性特征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换句话说,没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终究会消失。

因此,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不能采用单一的判断标准,即不能只注重其结果,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整体发展水平来衡量,按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结果和发展的有效性来衡量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具体的判断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有效性

从产品质量理论来看,过程的输出或者说过程的结果就是产品,因此过程质量控制将直接决定产品质量。对于一个过程来讲,它要完成什么任务,达成什么目标,最初设计过程的时候,都会有明确的要求。这个过程开始运行之后,它产生的结果能否达成当初被赋予的任务和目标,执行得是否彻底?执行后目标是否达到了,这就是过程的有效性。如果执行彻底,达到过程的结果高,有效性就高,否则就是不高。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要提高结果的质量,就要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时候,同样必须考虑清楚为什么要与该企业合作,如何与该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任务和目标,该如何去完成这些任务和目标,这些任务和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否达到或者达到多少,这就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性问题。过程的有效性终究会影响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那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它有哪些内容构成呢?它的过程又是什么呢?

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内容上来讲,学校方面,校企双方一般会在师资队伍培养、办学经费资助、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开发和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企业方面,校企双方一般会在员工素质提高、知识和技术资源获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招聘、企业品牌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上述诸多领域的合作构成了整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

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来讲,师资队伍培养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让教师走进企业,让培训走进企业,促使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通常做法有:一是教师脱产或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二是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三是从企业指派的指导教师中选拔优秀的人员,把之培养成为兼职教师。另外还有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去兼职、培训、获取资格证书等做法。办学经费资助主要包括实习实训设备投入、学生奖学金资助、科研项目资助等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办学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来缓解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通常做法有:一是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在职业院校校园内投资建工厂,成为学生的实习场所;三是企业直接捐赠设备用于教学和科研;四是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资助贫困学生学习。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通常做法有:一是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专业对口建设;二是扩大专业的覆盖率。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点,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推进课程体系重构,推动教学团队转型提升。通常做法有:一是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和编著教材;二是共同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与质量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育人。通常做法有:一是接纳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配备企业指导老师,保证学生实训时间和获得企业津贴等;二是签约在企业实践的学生到企业就业,获得工作机会。上述内容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从企业来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员工素质提高方面,通常做法有:一是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二是企业员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知识和技术资源方面,通常做法有:一是学校科技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二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申报专利;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合格员工。企业品牌建设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業获得社会声誉,获得政府的支持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合作过程,是由诸多环节所构成的。它是既“精心预设”又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正因如此,我们强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强调校企合作双方如何使过程情境更合理,过程组织更优化,校企双方参与程度更高,追求在“预设“活动”“调控”方面提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性,看这个过程能否稳定、持续地达到预期要求或标准。因此,我们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性视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体现。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结果有效性

结果是过程的一种最终表达形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哪些参与主体可最终获利,它们又能在哪些方面得到成果或效益。下面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作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如学校、学生、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家长、社会公众等等。众所周知,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养成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因此,确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必然要关注学生成长,但是不是其他参与者都得考虑呢?弗里曼指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6]”近年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被用来剖析教育活动多方参与者的权利、利益和责任,诊断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弊端[7]。校企合作涉及到多方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期望能从校企合作活动中获得预想的利益。根据Freman等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学校、学生、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家长、社会公众等都是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米切尔提出了一种评分法以界定利益相关者[8]。该方法对特定群体从三个属性,即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进行评分。对于校企合作,合法性即为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和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在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自身利益的索取权;权力性即为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校企合作实施过程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急性即为某一群体的要求是否立即引起校企合作管理层的关注[9]。根据米切尔提出的评分法,政府、学校、企业、学生是校企合作确定的利益相关者。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水平整体较低的情况下,行业协会、家长、社会公众还不能成为主要的、直接的利益攸关方。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结果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自本世纪初在东南沿海地区全面爆发“技工荒”开始,技能人才短缺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01-2010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数据表明,“技工荒”的程度年年攀升,已经在持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规模,我国面临“总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但高技能人才持续供不应求,技能短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的较为严峻的状况[10]。虽然“技工荒”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甚至可以说“技工荒”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但它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的严重制约不容忽视[11]。技能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导致技能短缺的原因纷繁复杂。但各国都把优化教育培训、增强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作为治理技能短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瑞士,国家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端的职业教育人才,大约有70%的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生进入职业学校[12]。在我国,1978-2011年间,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了7265万人[13],促进了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提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目标。毫无疑问,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技工荒”是我国技能短缺问题的突出表现,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低效性是“技工荒”的核心问题之一[14]。为此,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出大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学生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构建技术技能积累聚集地,发挥技术技能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2012年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表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技术员、管理员、技工”、“实用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定格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的“技术技能人才”。明确了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是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总方向。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少职业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坚持从理论到理论,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训设备、实训课程开设和授课师资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致使学生的技能与技术水平与设想的培养目标差距较大。为试图解决上述问题,许多职业院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想方设法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造成了一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甚至办学出现困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技能培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关键。事实已经证明,技能培养决非单靠职业院校就能很好地完成的。为此,必须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获得来自企业的师资、知识、设备、经费等资源[15]。这不仅能够做到有效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合作院校实现科学发展。三是提升企业竞争水平。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科技成果需要通过技术工人的劳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先进的设备要靠人来操作和维护。企业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主体。麦肯锡全球董事Li-Kai Chen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阶段即将结束,中国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队伍虽在减少,但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而且技能必须符合快速增长的经济部门的需要。为此,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通过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通过与职业院校联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供设备、教师支持等,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和储备,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进而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加快企业产品优化升级,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企业素质水平和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四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在国内外有关综合能力如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和核心技能概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的。有学者研究指出,所谓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涵盖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6]。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业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通过产品教学、顶岗实习等途径,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真实生产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和企业独特的工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学生周密、严谨的工作方法以及科学管理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里学会处理与上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培養团队意识,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

结果是过程的一种最终表达形式。那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后在一定程度上会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显著提升甚至毫无变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就有待斟酌。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有效性

根据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解,发展意味着变化,强调的是事物结构的变迁,这种变迁指的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其发展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保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就是要保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终究会最终消失。那么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来讲,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才是可持续的,换句话说,就是哪些支持系统、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或者是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应该如何做来保持和提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从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来看,学校方面,制订有关校企合作明确、详细的政策、规章和制度;设置有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并配备有足够的熟悉校企合作的管理人员;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并接受各方监督;学校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学校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企业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合理的校企合作的目标;设置了校企合作的专项经费;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并对其进行考核。政府方面,制定有力的、相互协调的、可操作性的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并有效地去推进、落实[17];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专项经费;积极帮助学校、企业去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具体来讲,学校方面,在制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规范、开放、透明,并且要尽量反映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学校领导积极敦促、监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管理部门及管理者积极寻求校企合作资源,保持与校企合作方交流与沟通;学校要与企業签订并执行契约性合同;管理人员经常到现场了解校企合作运行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对每一次参与校企合作活动目标明确,切实完成学校规定的到企业进修、学习的任务;积极主动寻找、拓展校企合作的资源,与企业的合作者经常保持密切的关系,经常与合作者交流、沟通;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设计或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方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企业方面,配置熟悉校企合作的管理人员负责校企合作,与合作学校签订正式合同,与合作学校的管理人员经常沟通、交流,对参与校企合作活动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组织本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学习或进修,并提供帮助。设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对每一次参与校企合作活动都有明确目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特殊的合作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系统、持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和有始无终。所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必须注重其长远发展,唯有注重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维持和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因此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有效性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判断。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33.

[2]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63-66.

[3]杨博.论政府有效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31.

[4]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4,20,77.

[5]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

[6]FreemanR. E. LiedtkaJ. Corporatesocielresponsibility: Acriticalapproach[J]. Business Horizons. 1991(4):34-38.

[7]赵蒙成.校企合作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6(4):24-32.

[8]MitchellA, Woo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salience:defining theprincipleofwhoandwhatreallycounts [J]. 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1,22(04).

[9]文益民,易新河,韦林.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5):59.

[10]魏晓艳,杨若凡,夏建国.我国技能短缺状况下高职教育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17.

[11]杨伟国,孙媛媛.英国应对技能短缺的政策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6(2):92.

[12]杨伟国.全球遭遇技能短缺[J].求是,2007(8):58.

[1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22.

[14]董奇.“技工荒”为什么旷日持久——兼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教论坛,2011(16):15.

[15]王东.“校企合作”困境的社会交换论[J].职教论坛,2013(12):19.

[1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7]潘建华.制度架构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要[J].现代教育管理,2013(9):86.

责任编辑 肖称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