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构建与探索

时间:2024-05-08

周建松 陈正江

摘 要:教师、学生和校友是自然形成的各类学校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三类主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教师、学生和校友这三种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的行动者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复杂性越来越凸显出来。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教师、学生、校友既存在于学校内部,又存在于学校外部,发展共同体基于三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构建而成,其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工具。本文在对发展共同体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个案展开研究,提出基于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陈正江(1977-),男,山西临汾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9-0121-06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9月,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末期,正在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教师、学生和校友这三种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的行动者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言,“校园里的不同群体在问题的争论中扮演了不同的重要角色,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不了解这些群体的情况,包括他们的观点,他们在大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的特有的偏见等,我们是无法充分理解本书讨论的实质和无法评价各方的立场与观点的。”[2]这表明尽管教师、学生、校友对于任何类型的学校而言都是主体,但这些主体的观点和行动并非总是保持一致。也难怪曾任加州大学总校校长的克拉克·克尔感叹“大学对许多人们是许多事物,它必定会与自身局部地发生争斗。”[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全面深入,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的体制机制再度受到关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其所具有的跨界开放性特征决定了教师、学生、校友既存在于学校内部,又存在于学校外部。基于高职院校发展的视角,学校正是利用自己的教师以及办学资源来培养学生,而学生走出学校即成为校友,其本质在于由三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构建而成。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内涵、提高水平的根本在于学校内生力量的激发,通过内生力量带动外部力量,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这才是切实可行的路子,因此,构建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尤显重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构建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为个案开展研究,尝试提出高职院校组织与文化研究的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

二、发展共同体:理想类型、理论建构与实践基础

(一)理想类型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理想类型(ideal type),这个概念指的是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将多样性的观察结合而成的一种模式,它是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中一种方法论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借鉴这种分析工具作为本文切入研究的方法。事实上,在大学发展史上,组织总是以有机体、集合体、共同体等隐喻出现,如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曾言,“真正的大学是一种以崇高的和明确的宗旨以及以精神与目的的统一为特点的有机体。”[4]又如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达到一个真正的选定的机构,在那里每个人(person)都将成为人(man),其中所有的集合体(collectivities)都同样富于人性。”[5]再如克拉克·克尔在《大学之用》开篇即写道:“大学开始时是一个单一的共同体——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体。甚至可以说,它具有灵魂,即某种生机勃勃的核心原则。”[6]以上都是从组织与文化研究的视角论述大学的,而共同体是组织与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言:“当我们谈到‘社会时,我们意识中的互动被固定化为某些可定义的、稳定的结构,如国家和家庭、行会和教堂,以及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会阶级和组织”[7]。学校之于教师、学生和校友是一种理想类型,共同体是围绕文化身份而组织起来的群体,在其中呈现出的是个体生命与集体生命的光华。

(二)理论建构

“一个理想的分析框架必须具有描述、解释、评价和预测功能。”[8]理论是有关事实是怎样和为什么发生的故事。因此,社会科学理论就是有关人类如何行为、互动和组织自身的故事。有学者指出,“社会就是由各个个人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对社会秩序的解释就必须建立在对个人如何运行的了解基础上,尤其是建立在了解个人如何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基础上。”[9]27从共同体这个概念的本义出发,其意味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发展共同体的本质在于其是由教师、学生和校友三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构建而成,包含两重理论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制度,二是作为一种工具。正是上述这些“关系”使得发展共同体作为制度和工具的两个侧面各自因对方而具有了意义,在这里,身份的确定是交往的基础。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的那样,“当一个民族国家寻求制定一个世界通用的‘想象共同体,从而追求正义与进步的普适目标,教育的同构随之而来。”[10]这种分析维度和分析类型的核心就是关系思维或关系逻辑,而这个分析和实践过程通常被视为通往组织传奇的艰难阶梯。

(三)实践基础

在扎實的理论建构基础上,发展共同体建设更需要坚实的实践基础,事实上,对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而言,从学校发展系统到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动态的实践过程。美国社会学者兰德尔·柯林斯指出,“社会之存在以及它影响个体的可见行为的方式,都是通过那些不可见的命名、规则以及定位系统来实现的,这些系统是个人进行认同及定向的对象。”[9]20现代社会中的高等学校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法人体系(或称学校发展系统)[11],而并不是一个法人单位,这就为学校创新发展、资源整合、办学凝聚和体制机制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是学校发展系统的深化,其本质是推动实现教师、学生、校友互动发展与融合发展。“高等教育研究不能陶醉于收集信息的应用研究,而要凭借复杂性、出人意料的信息和长远的观点让行动者惊奇不已”[12],我们力图超越简单地收集和描述事实,尝试从比较的、历史的和结构的角度构建一种最低共同分析维度或最低共同分析类型。

三、高职院校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者兰德尔·柯林斯指出,“各种主导性观念总是锚定于某些特定群体中,而不是存在于随意、漂浮的孤立个体中。”[9]4教师、学生、校友都是学校工作相关主体,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使命,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学生的职责以学为主,全面发展,校友的使命是立足岗位,创新创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即母校,因母校而相识,因母校而相知,因母校而相亲。自然有理由为了母校的共同发展而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也只有教师、学生、校友,能够形成一个发展统一体和命运共同体,也才彰显学校的价值和办学治校的根本,如果三者是割裂的,说明学校办学治校是失败的,这就是我们提出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一)教师是学校最为基本的建设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教师为基,教师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最为基础和基本的力量,既是办学的基本要素条件之一,也是决定学校教书育人水平和办学治校高度的重要力量,没有一支师德高尚、数量适当、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就很难担当起提高学校办学治校水平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和各种保障,都是由教师和教职工来实施和完成的,没有教师,也就不成为学校,师德、师风、师艺、师能乃决定学校创新发展重要因素。教师为基的理念是全心全意依靠全体教师办学,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发展共同体中的主体作用、基础作用和基本作用。与此同时,发展共同体对教师的要求是融入一个团队、上好一门及以上课程、带好一个及以上班级、形成一项及以上教学成果、开展一项及以上科研和社会服务、做出一项及以上特别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尊重教师个性,倚重教师德才,注重教师发展。

(二)学生是学校最为重要的服务对象

学校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组织,因学生的存在所产生其他各种需求,学生规模、层次对校舍、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的要求,没有学生就不需要学校,这也是学校区分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特征。因此,把学生比做学校存在和发展之本并不为过,而学生又是川流不息的活生生的主体,学生的成才成长决定着学校的品牌,学生的感情认可决定着学校的力量,学生能否得到个性化的指示和帮助,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彰显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准。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发展共同体中的主动作用、互动作用和参与作用,与此同时,发展共同体对学生的要求是健康、乐学、上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方针,通过“爱生节”等载体深化学生为本。

(三)校友是学校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师大的前身)总教头服部宇之吉先生在1907年第一期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首次使用了“母校”这个词[13]。所谓校友,就是指在同一个母校学习过、工作过的人员,对此,每一所学校在其《章程》中都有界定,我们无意在此去讨论这个定义,也不对校友做精确的概念性界定,而泛指从学校毕业出去的一届一届毕业生。校友们接受了三年乃至更长的系统化培养,都有具体的班级编制,都有自己的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和众多的同学,结成了特殊的情缘,走上工作岗位后,又有不同岗位从业发展或者创新创业,因此,校友的历史,就是学校的历史,校友的水平就是学校的层次,校友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校友为宗的理念是关爱每一位校友,这就要充分发挥校友在发展共同体中的认同作用、主动作用和互动作用,与此同时,发展共同体对校友的要求是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传唱母校好。我们的方针是重视成功校友、关心成长校友、巩固老校友、开发新校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2300”校友文化活动载体和校庆日、校友文化育人日、校友回母校活动日的节日深化校友为宗的理念。

四、构建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刘献君教授指出,院校研究要“强烈面向问题、强烈面向实践、强烈面向应用”[14]构建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在理论上十分重要,实践上意义更加重大,既表示学校发展的内部资源力量,也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外部力量,进而实现以真心换真情,以主动促互动的整体效果,必须做为一种战略来研究,并上升到办学治校基本理念上,并通过“三千”工程即教师千万培养工程、学生千日成长工程、校友千花盛开工程加以落实和推进,具体来说:

(一)坚持以教师为基,切实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尊重和加强教师队伍,国家还专门设立了教师节,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对教师的关心尊重和培养建设放到重要位置,花大力气、筑大工程、以真项目推动建设。一是要从思想观念上真重视,要确立尊重教师个性,倚重教师德才,注重教师发展的“三重”理念,真正做到优待厚待,时不我待。二是要行动上真实干,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全体教师办学的指导思想,增强对教师培养提高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实施教师发展千万培养工程,从各类群体,各个层次教师需求出发,有针对性通过国外访学、国内研修、挂职锻炼、实习实践等路径切实加以提高,包括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双师资质,丰富閱历经历等。三是创设载体和机制,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针对各个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面构建“三金”机制,这是激励制度化的实现途径。赛尔兹尼克认为“制度化是有序的、稳定的社会整合模式,制度化关键是忠诚机制的形成。”[15]“三金”机制即中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的金翅膀机制,中年教师稳定与发展的金台阶机制,老年教师幸福与安康的金降落伞机制,形成全方位各分类激励格局。四是特别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快速培养和加大提拔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常规发展有渠道,特色发展有通道,快速发展有专道,特殊发展架专线,为此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青年事业发展纲要(2016-2025年)(简称“金院青年2025”)正在实施,金院青年骨干教师集训班正在分批进行,重青用青,重博(士)引博(士)的氛围正在形成。上述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引领成长、促进提高、培养感情、积蓄力量、共建共享,让教师倍感幸福。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抓好学生培养工作

学校的天职是人才培养,其他各项职能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这一点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在学校学生又是相对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怀和呵护,所以除了教育培养以外,关怀呵护也是必须的。当然,重视学生,以生为本,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一是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自觉构建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的“三关”工作体系,并不断加以推进和完善。二是研究有利于尊重重视学生、关心帮助学生的机制。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8年在全国首创了“爱生节”,确立每年5月23日(5.23谐音“我爱生”),为爱生日,后又从2010年开始确定每年11月23日为深化爱生日,旨在以此推动和促进爱生共识,成效比较明显。三是要研究学生培养成长的具体举措,促进学生在校最大增值,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2007年开始创造性研判并实施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引导学生把从入学到毕业大约1000天时间进行精心规划,实现持续成长进步,同时强调一年级金院学子突出学做人,二年级院系学友强调精专业,三年级行业学徒重视会做事,并以千日成长规划,千日成长记录,千日成长实践,千日成长考核,千日成长奖评,千日成长总体等机制,努力促进学生千日成长理念下天天成长、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幸福成长、人人成长、持续成长。四是着力围绕就业导向和目标,注重培养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全校上下构建齐抓共管机制,推动学生优质就业、对口就业、顺利就业并在岗位上健康成长,其目的是推动学生最大增值,激发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学校建设的发展。

(三)坚持以校友为宗,全面激发校友工作正能量

校友是学校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校友反映出学校办学水平,如何培育和激发校友力量,使之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非常关键。一是完整正确认识校友工作,对学校来说,校友是资源需要去积累,校友是力量需要去汇集,校友是品牌需要是建设,校友是财富需要去开发,校友是桥梁需要架构,校友是平台需要搭建,全面完整正确认识校友,才能激发开展校友工作的动力。二是要把关心校友岗位成才发展做为学校坚持不懈工作重点,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关爱每一位校友”的理念,对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提出“135791”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即一年熟悉岗位、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尖子、七年顺利优岗(实现发展)、九年初成事业,一生平安幸福,并按其跟踪考核,体现了对校友的关怀。三是全面重视校友会工作,要始终做到重视成功校友,关心成长校友,巩固老校友,开发新校友,把校友纳入工作视野,与此同时,要创设载体推动校友会工作。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下提出并实施的”2300活动“即千名学子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校友上讲台、百名校友话人生、百名教师进企业活动,较好地推进了校友与母校的互动,对校友成长发展也有较大帮助和促进。校友工作的目的是传递情感、激发感情、谋求团结、形成力量。

五、结语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教师为基、学生为本、校友为宗的工作理念和思路,为教师学生发展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以深化教师学生发展共同体建设。一是把教师、学生、校友做为一个整体看,既要做好教师千万培养工程,也要抓好学生千日成长工程,还要打造校友千花盛开工程,让“三千”工程汇成一体,做为办学治校的总理念,做任何决策都把三大主体,“三千”工程做为一个整体,汇集起磅礴正能量。二是实施愿景计划,找到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关注的兴奋点。这就是母校发展的生长点,教师、学生、校友因母校之缘而结识,我们要继续创造条件使其千里有缘再相会、不断相会、时时可相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设的友“缘”描绘、创造性提出“共同描绘校友美好人生、共同描绘母校美好前景、共同描绘祖国美好未来”,就较好地表达了校友的心声和情感。三是要探索形成和积聚培养共同文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明确校内的每一处文化景观均由校友捐建,明确提出构建以校友为基点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以校友为主体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等,这就从制度层面逐渐向文化层面过渡,为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指出,在人们倾注大部分心力的较小世界中,对意义和团结感的探索还在继续[16]。我们通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更为细节性的个案来观察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并且期望能够令人信服地揭示其更为广泛的切面。当然,教师、学生、校友从个体层面上看都与母校相关联,每个群体中都不乏珍珠和金子,是金子总会闪光,但这些珍珠需要通过我们母校的手系成项链,这无数串项链,就能闪耀绚丽灿烂的光芒,这就是教师、学生、校友共同体建设的使命,也应当是基于创新和共享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办学治校新视角。当前,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面临着复杂的组织、变化的环境及多元的价值等方面的挑战,本文尝试高职院校组织与文化研究的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后续的研究应立足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治校水平新视角,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进实践:一是把握创新性与制度化的平衡,主要解决在发展共同体构建中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之间保持张力,实现整体设计指导下逐步推進;二是把握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平衡,主要解决在发展共同体构建中鼓励个体卓越与维护群体共识之间保持张力,实现组织忠诚背景下的个体卓越。美国密歇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就曾对此提出“共同管理还是共同混乱?”的疑问,他指出这种具有复杂性关系产生的原因在于当代高等学校的多重使命,这导致其与一系列复杂的支持者一起,产生了更加复杂的政策考量[17]。三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的理念和网络的平台开展教师、学生和校友的互动关系和融合发展,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持续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才有可能缔造组织传奇,实现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EB/OL].(2017-9-2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9-28/8342539.shtml.

[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3](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5](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

[6](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7]转引自[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第八版)[M].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0.

[8]周光礼.大学变革与院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

[9](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第八版)[M].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转引自Heinz-Dieter Meyer,Brian Rowa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Education[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126.

[11]周建松,陈正江.学校发展系统: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54-58.

[12](德)乌尔里希·泰希勒.高等教育研究:一个多学科研究的案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1-8.

[13]高丙中.社会领域的公民互信与组织构成[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7.

[14]刘献君.院校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15]转引自周光礼.大学变革与院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8.

[16](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1.

[17](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王定华,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6.

责任编辑 蔡久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