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遗”工艺的传承发展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4-05-08

摘 要:现阶段我国多项“非遗”工艺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如若想要打破这个困境,并将珍贵的“非遗”工艺长久传承下去,不仅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力量来支持,还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快培养传承人,其中将之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利用高职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进行非遗工艺的传承,以及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才是一个很适合也非常有价值的途径之一。有针对性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开展“非遗”工艺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其优势进行探究,并探讨系列人才培养策略,这不仅对提升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我国“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静松(1977-),男,安徽来安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9-0133-04

近几年,我国的“非遗”研究工作逐渐深入,与此同时我国以及国际范围的专家们均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非遗”工艺传承与发展方面,某些专家从学理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还有一些专家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發继续深入研究。那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其办学的定位就是着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那么他们在“非遗”工艺传承发展事业中可以扮演何类角色,应当展现何种作用,这些问题均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很适合用来大力传承“非遗”工艺,以及培养高质量的“非遗”人才。很多“非遗”工艺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好的艺术创意设计对“非遗”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应当乘势而为,大力发挥自身优势,借助“非遗”工艺不断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同时培养出“非遗”专业性和全面型的人才,为我国“非遗”工艺的弘扬及传承做出贡献。

一、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弘扬“非遗”工艺的必要性

(一)办学特色的需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生源竞争愈加激烈,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若想要在惨烈的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为自身的持续发展争取有利的、优质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在后续发展中必须要学会科学定位,强化内部内涵建设,开展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策略,重点开拓和建设特色的优质专业,用唯一性替换单一性,用特色性替换一般性,在差异化的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1]。而“非遗”工艺的特殊性就在于独一无二,例如南京金箔、扬州特产的玉器、宜兴特产的紫砂等。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倘若可以将其与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融合,以弘扬“非遗”工艺为核心,势必会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同时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专业化、底蕴深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充分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对接产业结构改革,培养特色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专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产业结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2]。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文化创新创意产业日渐成为当前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人们对文化创新创意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同时现有很多文化创新创意产品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形式美感方面都缺少变化。以旅游纪念品为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全国所有景点的旅游纪念品都是雷同的,不仅仅是类型上单一,文化上更是缺少地方特色和内涵。因此,想要打破当前文化创意产品这种格局,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尤其是下大力气挖掘各个地方“非遗”工艺,培养专门人才尤为重要。“非遗”工艺久经历史风霜以及先辈艺人的大量实践,累积了很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工艺。将这些优秀的“非遗”工艺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相结合,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悠久的“非遗”文化艺术,进而拓展其创新、创造能力,最终达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特色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3]。

(三)拓宽学生创业就业渠道的需求

我国的传统类工艺品通常都具备观赏性以及艺术性的特点,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还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多样化,这些在当时广受欢迎的“非遗”工艺无论是在实用性还是形式感方面都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但是“非遗”产品的潜在市场却是非常广阔,其新的商品属性亟待开发。“倘若将‘非遗工艺引入高职艺术院校,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协助下,不仅可以将其蕴含的文化与工艺传承发扬下去,还能创造出很多新的岗位和职业,吸纳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而为大学毕业生拓宽了创业就业的渠道”[4]。

二、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弘扬“非遗”工艺的优势

(一)“工坊”的教学模式

“非遗”工艺的保护与弘扬通常需要技术能力过硬、艺术气息浓厚、民俗知识丰富的综合型人才,这些高标准的要求不仅堵死了一部分有心无力的人,也让一部分有力无心的人更加丧失信心,这也是“非遗”工艺难以传承的关键难点之一。而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则恰好对此问题能较好地解决,因为此类院校中的大部分骨干教师都属于“双师型”,不仅拥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还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操作教室大多以“工坊”的模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就着力打造“艺术工厂”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上课的场所不再是传统的理论教室,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类似于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或产品加工操作坊里。在这个工坊里,不仅具备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功能,更具有把设计理念直接加工成实物或模型的功能。它就像一个企业的生产车间,里面有相关的机器和设备。“工坊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亲手的实践操作转化成实物和产品,通过实物的制作就可以帮助学生随时检验设计方案,及时改进和完善设计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的正是技能人才的传承与培养。这需要传承人有创新创意的设计能力,同时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正好和“工坊式”的教学模式所追求的价值观相吻合,对“非遗”工艺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以及新课标新要求的提出,内涵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很多艺术院校主动与民间工艺大师联系,并将之请进校园中,结合“工坊”开办专项教学,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同制定相关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们传授传统工艺,充分彰显了高职院校在弘扬“非遗”工艺方面的重要性及人才优势。

(二)校企联动的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其办学的一大特色,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资源整合平台。目前的现实是,有些企业着重的是生产任务,只顾眼前利益,实际上,一个企业需要创意转型才可以更好地在市场上生存下去;高校虽有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资源,但实际上并没能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有实践性,也有对市场更敏感,与其它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项目化教学,更偏向于走作品到产品、產品到商品的转化,校企合作双方联动的育人模式正是满足双方需求的有效桥梁。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栖霞区联合探索的政校企合作模式为例,虽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往也有一些校企合作,但通常都是假期实践形式,并没有什么实际成效可言。这次参与到政校企合作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将合作的项目纳入了教学体系中。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企业的设计需求,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市场化的实践经验,对学校来说,这就是真正能够得益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团队已经收到很多订单,例如与南京东升箔业有限公司合作的金箔系列旅游纪念品,已经被中华职教社还有其他来看过成果展的朋友定制式“下单”。这样能让学生既有收获又有收益的政校企合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很是乐见其成。而参与合作的企业也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惠者,让学校来为自己设计产品,不仅满足了自己的设计需求,还为产品、产业开拓了很多创新的思路。南京花缘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原先并不太清楚自己的设计需求,负责该项目的校方团队主动为其设定了品牌故事,设计制作了“芳草渡”品牌系列产品的个性化包装,打破传统农产品的包装风格,将艺术细胞植入农产品,提升农产品档次的同时,将龙潭特色文化、景区风貌融入包装。企业对这套设计很满意,早已经用到了产品上,让自家的农产品更受欢迎。在整个合作中其中还有利用红木家具厂剩下的边角料来制作家居饰品,草木染非遗来做纸质包装和各种布制品,用金箔打造更萌或者更大众化的旅游纪念品,这些作品有些已经上市,有些正在筹备上市之中。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找到文化底蕴,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传统工艺的创新,其实这些都是为企业提供更多可能的思路。企业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文化创意赋予产业、产品更多的内涵。成功的政校企合作,带来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产物。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相对于学术型高校而言更加重视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校方经常会邀请当地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企业来到校园内开办各类交流会谈,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师生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创意设计方案快速的融入社会,形成落地项目,从而有利于非遗传承工作集思广益,促进“非遗”工艺传承事业的有序发展和创新。

(三)引入市场评价机制,随时对接客户需求

“非遗”工艺之所于在现代社会不断萎缩和被边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陈陈相因,缺少创新发展,不能满足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与市场供需行情严重脱节。因此,要想使非遗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对传统的工艺和产品形式进行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同时引入市场评价机制,让市场的供需来自行调节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一直注重培养学生创意创新能力,在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创意设计方面具备天生的优势。同时,高职院校一般都会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让学生们通过创意实习、校企合作项目、创业公司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与市场进行无缝对接。一方面,通过与市场的对接让学生的创意设计作品直接转化为产品或商品,由此带给学生部分材料成本和收益,同时极大地刺激学生创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作品在市场上销售和收益的情况会直接通过市场的反馈,进而进入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创作之中,并对前段学习进行符合市场规律的评价,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创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让学生的创意设计方案能够与现实生活相融合,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之作。高职院学生独立的“双创”团队可以将精力集中用在传承“非遗”工艺事业上,不仅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还能使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序展开,为非遗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高职院校艺术专业“非遗”工艺人才培养策略

(一)培养“非遗”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团队无疑是“非遗”传承与发展事业中最为重要一部分,强大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保障传承保护工作更加顺畅,还能确保学校可以达成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目的。现阶段,我国高职艺术院校的师资团队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意设计能力,但是对于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气息浓烈的“非遗”工艺的关注度还不够。所以,必须要尽快采取三种方法来最大限度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效果及质量。一是对相关老师进行专项的“非遗”工艺和文化培训,让他们系统地了解和关注非遗项目。二是打造双师型“非遗”教师团队,不仅要让老师了解和关注“非遗”项目,还要让他们能实际操作和实施创新创意设计计划。三是联合相关“非遗”企业共同培养产业教授,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懂市场、会创新的“非遗”师资团队。

(二)积极营造“非遗”的文化艺术氛围

“非遗”传承事业需要专业性人才的支撑。尽管“非遗”工艺在民间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但是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里还几乎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荒地,同时“非遗”工艺必须扎根于市场之中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一旦离开市场的浸润,“非遗”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断强化学生对工艺的认识和重视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首先,“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应当把‘非遗工艺划入系统的教学范围,真正落实到相关专业学生平时的课堂之中,扩大研究范围及教学范畴,让学生能够进行专业化。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和工艺,还要培养学生利用‘非遗工艺去积极的创业和就业”[5]。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意设计结合“非遗”工艺就能大大拓宽就业和创业的宽度和深度,与此同时,学生好的就业和创业项目又进一步带动“非遗”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三)打通“学生课堂作业—产品—商品”轉化的障碍

学生的课堂作业不能单纯的为作业而作业,必须要在其中注入市场的杠杆作用。当前,“非遗”工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冷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脱离了市场,沦为“孤芳自赏”的境地。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结合企业真实的项目来开展,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规范和市场需求来训练,避免出现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方案。有些专家学者认为“非遗”工艺源自于民间,就应该回归民间,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去打通“学生课堂作业——产品——商品”转化的障碍,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就紧紧围绕人们现实的生活需求展开,在市场中检验创意构思的价值,同时在市场反馈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积极性。

(四)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

对于“非遗”传承事业,我国教育主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支援力度。高职艺术院校与“非遗”工艺的融合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完善的体系,在招生或是就业方面均存有很多困难,而这些难题单单依靠高职院校本身是无法有效解决的,唯有在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才有可能保障其顺利进行。以专业为对象,政府可以制定和下达招生计划、人事计划、经费计划等各类计划,以指标的形式为各专业配置教师、学生、设备、图书等各类资源。这样,以专业为“抓手”,通过制定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加强专业管理,政府就能比较深入地计划控制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种类和素质规格[6]。首先,招生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招生机制,由于“非遗”工艺的地域性、单独性等特殊性质,相关部门必须要遵循保护的原则制定单独招生机制,充分考虑地域差异的问题。与此同时,考试机制也需要做出变动,不能按照普通考试的标准去衡量,特别是这种特殊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注意其特殊性的特质。其次,学费方面。相关部门应该适当降低学费标准,以此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社会的进步,很多优秀的“非遗”工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大损失,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大遗憾,故此,弘扬传承“非遗”工艺迫在眉睫。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其运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与“非遗”工艺传承发展充分融合无疑是极为有效的发展途径,也必然带来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所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必须努力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树立正确的“非遗”传承意识,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在打造特色化办学的同时也必将带来我国传统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钟连盛.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4:26.

[2]张福昌.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刍议[J].艺术生活,2005(4):62-63.

[3]赵继学.湘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艺术研究,2011(1):52-53.

[4]孙红杰.新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8:68.

[5]赵美琴.民间工艺美术教育在地方性职业高中的传承[J].职教通讯,2010(9):91-92.

[6]刘小强.我们还需要“专业”吗?———高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新视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1-58.

责任编辑 蔡久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