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当代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总结、反思与前瞻

时间:2024-05-08

摘 要:近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在认识、管理、评价、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社区学院、课程、师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互动合作,以及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应大力加强社区教育研究的学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特别关注对完善与改革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本土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社区教育;问题;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邵晓枫(1967-),女,重庆永川人,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与中国教育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区教育学术思想史研究(1986-2016)”(编号:16YJA880032),主持人:邵晓枫。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1-0105-09

从我国社区教育产生开始,人们就不断在对其进行研究。在1986-2016年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或“社区大学”为题目的论文共计5600多篇,报纸文章80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2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400余篇,著作数百本。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有不少研究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量改革的建议。本文拟对此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反思。

一、对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人们认为,我国当代社区教育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认识上存在问题:对社区教育功能的理解有过于理想化的倾向[1];社区教育观念滞后,只重学校教育、学历教育,轻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对社区教育的定位及内涵不清楚[3];各地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不一,既有把社区教育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的地区,也有基本上尚未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4]。

2.管理上存在问题:政府介入微观行为层次上的直接操作居多,宏观层次上的间接控制较弱[5];社区教育委员会基本上是“官民结合,以官为主”的结构模式[6];缺乏统筹管理,办事效率低下[7];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体制地位失衡,没有被确立为独立的教育板块,社区学院(校)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取得应有的编制认可等[8]。

3.评价上存在问题:用单一的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取代多样化的社区教育评价,表现为将督导评估和教育评价混为一体、专项性或专题性的评价较少、对社区教育活动缺乏比较准确的价值判断、反映社区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指标过少、精确性指标不多;对社区教育总体教育目标的关注不够;评价主体单一[9]。

4.政策法规上存在问题:相关法规和政策缺失,造成了社区教育仅靠教育主管部门孤军作战,难以协调和推动的困境[3];社区教育政策内容不完善,在队伍建设、财力保障、资源整合、考核评估及奖励等方面的政策上都有问题[10];社区教育政策制定不规范,表现为政策制定主体的行政部门单一,民主参与度不够,制定程序缺少统一的规范,制定过程通常不公开[11];社区教育政策执行有偏差,存在着机械执行、观望执行、象征执行、选择执行、无律执行等现象[12];行政主导色彩浓厚,忽略了社区居民的意见或看法;社区教育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各种规定之间相互不配套,缺乏系统性[13]。

5.经费投入存在问题:经费投入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经费增长速度缓慢;经费的筹措途径比较单一,以财政拨款为主;采用传统的协商拨款模式,随意性比较大;经费的拨付程序欠规范,整个操作过程明显缺乏对公平、透明、效益三原则的考虑[14];社区教育收费偏高,社会投入和捐赠收入低[15];试验区、示范区外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市、区财政专项投入,也没有按人头投入;各省、市、区没有统一标准[16]。

6.社区学院存在问题:总体知名度较低,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教育需要[17];创办、审批没有明确的规范;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18];教育对象狭窄,主要是儿童和老人;教育内容空泛,很少有结合社区实际的乡土文化教育;形式单调[19];与外界联系较少,亟待加强合作[20]。

7.社区教育课程中存在问题: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经济不发达地区简单地模仿发达地区,各门实用性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21];非功利性课程占绝对地位,适合中青年群体的课程偏少[22];没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不规范、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没有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23]。

8.社区教育师资存在问题:在专业教师方面:队伍总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新人较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基础异常薄弱;专业伦理和专业技术职务标准的同一性缺失,导致专业化建设流于浅表;专业特许保护措施的缺位,使队伍的基本权益和专业权威地位难以确立[24];我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无论从职业称谓、法律意义、还是专业能力、外界认同等方面看,目前都还不能称作一种职业,人们对此知晓度低,认同度也低[25]。在志愿者方面:队伍规模相对偏小,人才队伍薄弱;服务单一,教学方式陈旧;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服务持续性不长;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26]。

9.社区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缺乏对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覆盖面较窄;政府单方面投资;培训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27];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中存在问题,表现为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市民年龄偏大,资源的数量、质量、形式等不能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资源应用推广的宣传力度不够,资源提供方提供的应用支持服务与居民的数字化学习意愿有一定的差距[28]。endprint

10.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弱化;针对性不强;居民参与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工作队伍素质与结构有待改善[29];以社区党建工作代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尚未真正建立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广泛参与的实践主体;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内容设计缺乏层次性;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30]。

11.与学校互动合作中存在问题:缺乏大教育观念,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内容与社区教育相隔离[31];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对称,对于青少年的教育缺少连续性和共同合作的意识;学校与社区居民缺乏真正的沟通和对彼此需求的理解;参与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活动并未覆盖整个教师群体;领导协调机制建设不力[32];大多数学校没有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相应机构和管理制度,也没有与社区沟通、协商的习惯[33]。

12.农村社区教育存在问题:农村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成熟经验[34];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型”的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尚未完成;理论研究滞后于社区教育实践[35];居民的社区参与性不高;政策支持缺位[36];社区教育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上的作用发挥不充分[37]。此外,在农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建设、公民教育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①。

二、改革发展中国当代社区教育的研究

1.改革发展社区教育理念和方向。在理念上: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进社区教育,实现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型转变[38];树立人本社区教育价值观[39]。在发展方向上:进一步朝政府协调、全民参与、各界支持的方向发展;日益呈现公益性与市场化并举发展的趋势;内容上实现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的定量结合;手段不断创新;坚持本土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社会、社区、社区成员同步发展[40];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步入有序,从活动型转向制度型、实体型、网络型和规范型,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41];继续坚持区域分治、由东向西、分区推进、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创建各种学习型组织以及数字化社区[4]。

2.改革社区教育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大多认为,由地区政府参与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实选择[42]。20世纪末期,不少人开始对行政化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反思,主张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构成,应逐步向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宏观指导的中介服务组织模式过渡[43],随着社区教育成熟度由低到高,政府行为运作的微观行为操作的发展趋势是由强转弱,间接控制的发展趋势是由弱到强[44]。最近几年,一些人开始从治理理念的视角去探讨改革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主张建立多中心治理模式[45],明晰多中心治理中各主体的职能与作用,建立协作秩序[11]。

3.改革社区教育评价体制。认为应突出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与评价标准、方法的多元化[46],以社区居民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最终衡量尺度,加强评价主体的直接评价,改善间接评价[47],处理好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关系[48],改变以政府评价为主的现状,推行社区教育的社会评价[49]。还提出了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依据和指标系统[50]。

4.加强政策法规建设。认为应增补和完善关于社区教育的法律条款,加強地方性社区教育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设[9],使社区教育政策目标明确化、载体规范化、主体公众化,并具体分析了社区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体、建立程序与评估及修正机制等问题[51]。有人从保障公民学习权角度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建议[13]。还有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改革我国社区教育政策价值目标提出了相应的看法[52]。

5.改革经费投入体制。认为必须保障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同时,要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53],并分析了建立多元融资渠道的可行性、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问题[54]。有人在对国外社区教育经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提出要充分认识教育经费管理和保障的意义,营造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法制环境,落实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支持社区教育的责任,健全社区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拓展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14]。

6.改革发展社区学院。认为社区学院的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应着眼于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机会[55];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社区学院保障体制,提高社区学院教育质量[18];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开放式、应需式、储备式、订单式、菜单式五种[56];要构建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57]。此外,一些人对如何改革县级社区学院和小城镇社区学院提出了建议②。

7.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从综合改革的角度提出应注意处理好社区教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课程开发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学员与社区生活的关系[21];从社区需求角度提出建立“社区发展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模式[58];从创新文化视角出发,阐述了改革社区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设计、目标、实施、评价等问题[59];从社会资本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两个维度,探讨我国当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课程开发的方法技术和原则[60];从诺尔斯、彼得森等人的成人教育理论出发,提出社区教育课程的模块化方法和开发步骤[61]。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提高社区教育师资待遇;加强对社区教育教师的培训[9];完善组织体系,拓宽师资来源;构建标准体系,健全考评[62];鼓励专职教师自我学习,为专职教师创造更多学习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力量;确保专职教师队伍的市场特许和专业垄断地位[24];分析不同类别社区教育教师遭遇的身份认同尴尬,赋予专职教师一定的决策权,促进其个人工作成就感的形成[63]。endprint

9.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社区信息化学习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式和步骤[64];从加强数字化社区教育角度,对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目标、网站建设、资金投入和人员数进行了探讨[4];从组织结构、建立中心数据库、基层组织和队伍的建设、服务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探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问题[65];提出了基于MOOC学习的社区教育模式开发路径[66]。

10.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区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形式、方法及发展思路③,认为现代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方向是要从外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转换为以内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从无序工作机制转换为有序工作机制,从单一作用机制转换为协同作用机制,从被动接受机制转换为能动接受机制,从形式评估机制转为效益评估机制[67]。有人借鉴了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分别从输入、输出和反馈三个环节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68]。

11.加强与学校的互动合作。提出了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多种模式:社区主导参与模式、学校主导参与社区建设模式、学校与社区共建模式[69];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互动模式、以教育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互动模式、以政策性法制规范为指引的互动模式、以社交活动为依托的互动模式、以组织为基础的互动模式[70];单向非对称模式和双向对称模式、常态互动模式与非常态互动模式、间接互动模式与直接互动模式、公关专题互动模式与日常随机互动模式[71]。认为应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协同发展④。一些人对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社区与学校合作及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思考⑤。

12.改革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认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要从“科学启蒙教育”走向“科技文化教育”,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从“农科教统筹”走向“经科教文一体化”,从“阶段性适应”走向“超越性导向”[72]。在1999年全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会议上,人们提出了要提高认识、开展实验、统筹管理等发展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建议[73]。有人从定位系统、组织系统、运作系统、资源系统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阐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建的分类体系及实施策略[35]。此外,人们还提出了开发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发展落后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农村社区公民教育、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策略⑥。

13.构建科学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模式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模式,职成教“三教”一体化教育模式,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一体化模式[6];认为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模式有街道中心模式、学校中心模式、街道一学校模式[21];提出参与式发展是社区教育最深层的发展模式[74];提出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模式,包括行政统筹模式、学校—社区互动模式、社区学院主导模式、社会单位参与模式、社团协作模式等类型[75];建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包括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模式、以街道办为基点的“社区教育中心”模式、以农业高科技园区为基地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76];提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社区教育模式[77];从优势视角出发提出几种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包括学习型组织引导式的社区教育模式、农科教增权式的社区教育模式、寓教于乐的复合式社区教育模式[78]。

三、对我国当代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的反思

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于我国改革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成果较多。特别是近年来,发表了较多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出版了不少相关的著作,对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发展模式、德育、政策、课程开发,以及农村社区教育、学校与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数字化社区学习、国外社区教育等都有专著或博士论文进行研究,还出版了较多的总结区域性社区教育情况的著作。此外,还有众多的国家级课题立项,如:“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实验研究”、“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学习化社会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农村社区教育(学习)中心能力建设研究”等,在这些著作、论文及课题中,都对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大量的对策建议。

2.研究的视角较广。如人们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新公共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对如何改革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研究;以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为指导,建构社区信息化教育的学习过程设计模式;运用公共关系危机理论、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理论、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理论等多个理论对社区与学校的关系进行研究;从社区需求、创新文化、社会资本理论、成人教育理论等多个角度提出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建议;等等。

3.注重调查研究。一些学者还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实验,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出版了较多的介绍这些实验区和示范区现状的专著,发表了大量相关的期刊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总结了这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进一步推进其改革的对策建议。

4.研究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如人们从最先探讨怎样促进社会去推动学校德育逐漸转向探讨怎样促进教育社会一体化,而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如何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再如,在改革社区教育管理上,学术界由强调政府领导到主张政府宏观指导,而最近几年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体现了我国及世界社区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再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探讨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问题。endprint

5.总结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对策和建议。现有研究对于我国社区教育在认识、管理、评价、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社区学院、课程、师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互动合作,以及农村社区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客观、准确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改革的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既丰富了我国社区教育的相关理论,同时又指导着我国社区教育实践的改革发展。

(二)改革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较为缺少学理性。尽管人们力图从不同的理论对改革发展社区教育进行探讨,但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研究仍然显得理论深度不够,学理性不强。如由于没有弄清社区教育治理的内涵,也就难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对策;改革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明确;对如何科学进行社区教育评价泛泛而谈,没有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去探讨改革我国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研究不多;极少用相关的课程理论去研究改革我国社区教育课程问题;没有用相关的德育理论指导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少人提出的社区教育模式不符合“模式”的要求,即没有关于该模式完整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

2.所提对策较为空洞或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如提出建立多中心的社区教育治理模式是正确的,但如何协调统筹各中心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没有分别构建教师、学员、管理、政策、教学、课程、质量等方面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改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对策不少流于空洞的政治口号;没有提出具体的建立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机制和对策;大多数人所提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太过宏观,难于操作,等等。

3.一些重要的问题还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如:怎样加强社区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公民参与、教学、试验、法律法规,如何建立现代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怎样实现我国社区教育的城乡均衡和地区均衡,如何从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逐步发展为以居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怎样加强社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怎样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其理论基础、可行性、具体策略是什么,如何使社区教育评价走向由社会第三方机构担任评价主体等等,都是改革发展社区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关注较少或极少。

4.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重视不够。不管是在总结我国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所提的对策建议中,研究对象都是以东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为主,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不利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5.在改革我国社区中如何把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本土化探讨不深入。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等方面,不少国家都有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我国大多数研究都主要停留于对国外做法的介绍上,对于如何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这些国外的经验进行本土化还很不够。

6.一些观点存在问题。比如,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是重视改进、发展,评价对象扩展到教育的全部领域,评价的方法注重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评价主体向社会力量扩展,评价方式重视自我评价[69]。学术界在提出改革我国社区教育评价的对策时,上述不少思想观点没有得到明确。再如,人们以改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代改革社区德育的研究,说明大多数人没有分清社区德育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事实上,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上位概念,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这几个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是极不妥当的。

四、我国当代社区教育改革研究的方向

第一,加强研究的学理性。如应从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去弄清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及如何建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问题;从价值论和认识论去探讨社区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问题;从相关的课程理论去研究如何完善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从中外德育的相关理论去探讨社区德育的改革问题,如我国古代关于德育的相关观点,国外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的相关理论等都应成为社区德育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有关的理论去探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问题;等等。

第二,加强研究的有效性。一是要在理论上要有一定创新,能填补学术界的研究空白或者加强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二是要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第三,加强对社区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的价值取向、理论和实践依据、制定的程序与内容等的研究。

第四,加强对社区教育中如何促进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研究。应深入研究什么是社区教育中的居民参与,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能,以及如何促进社区居民及社会力量参与等问题。

第五,加强改革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社区教育的研究,构建切实可行的适合于当地的社区教育模式。

第六,加强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的研究,要分别对如何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行研究。

第七,加强对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社区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电大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沟通与合作的研究。

第八,加强对国外社区教育经验本土化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发展社区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第九,加强对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弄清社区公民教育的内涵,提出切实可行的社區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对策建议。

注释:

①参见王善良:《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4期;张晓晨:《农村社区公民教育研究——对黑龙江省林口县奎山村街道社区公民教育剖析》,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利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硏究》,山西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endprint

②参见李云水:《县办社区学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天津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刘尧著:《中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7-157页;田铮:《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社区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参见刘秀艳主编:《社区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22-36页,37-49页,236-261页,263-276页;戴志伟著:《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218-265页,277-280页。

④参见苏丹兰:《走向21世纪:构建我国城乡社区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参与模式》,《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6期;何铁彪:《关于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黄崴、王晓燕:《学校与社区关系及其改善策略》,《教育科学》2006年5期;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田静:《从隔离走向融合: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与变革探析》,《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2期;谌启标:《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参见官远发:《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的制度化和策略—杨浦“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的思考》,同济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丁辉:《美国社区学院校际联盟模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彩旻:《美国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模式研究——以“全国合作学校关系网(NNPS)”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汤新华:《美国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及其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⑥参见韩黎明,景履贞:《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05年8期;卢炫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善良:《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4期;张晓晨:《农村社区公民教育研究——对黑龙江省林口县奎山村街道社区公民教育剖析》,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朱琳:《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卢筱媚:《新型城镇化中宁波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基于四地社区教育调查》,宁波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王伟杰,孙宁.我国社区教育面面观[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07-13.

[2]张昌波.走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26.

[3]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3):11,12.

[4]顾侠强.社区教育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329-331,350-351,251-255.

[5]范传伟.社区成人教育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成人教育,1999(11):8.

[6]黄云龙.社区教育基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98,101-109.

[7]石玚,卓思廉.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67-169.

[8]汪国新.中国社区教育30年名家访谈[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7.

[9]黄焕山,郑柱泉.社区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114,98,224-225,231-232.

[10]周嘉方.我国推进社区教育实验进程的政策研究结题报告[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7-19,7-8.

[11]李佳萍.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58-61,114.

[12]刘家刚.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30-43.

[13]朱鸿章.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53-56,73-91.

[14]江蕾.中国大都市中心城區社区教育经费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0,34-43.

[15]张军果.中美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比较与启示[J].继续教育,2012(2):61-63.

[16]郑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理论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4):43-45.

[17]古蕴华.社区学院:高等教育的新生长点——上海市民对社区学院办学模式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5):42-43.

[18]王志强.我国社区学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28-33,34-49.

[19]刘志忠.我国社区学院社区性的缺席与在场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77.

[20]于凡.社区学院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G区社区培训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54.

[21]桑宁霞.社区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9,99,266-268.

[22]南红伟,李伟.我国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8(7):43.

[23]马千帆.成都市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41-50.endprint

[24]黄健.专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101-102,103.

[25]郭振超.职业依附与认同冲突——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53.

[26]蔡斌.社区大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南通社区大学志愿者队伍建设为视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94-95.

[27]程秀丽,戴心来.社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23.

[28]王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基于上海市两个区的现状调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57-66.

[29]王福霞.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26.

[30]戴志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6-215.

[31]何铁彪.关于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9.

[32]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60.

[33]陈红梅,田媛.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2(7):33.

[34]李少元,李继星,赵北志,等.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教育研究,1999(9):33-34.

[35]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93-94,111,122-161,186-191.

[36]周俊.农村城镇化中社区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09:15.

[37]张灵霞.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22-24.

[38]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7.

[39]陈乃林.人本社区教育:命题的提出与实践意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22-26.

[40]黄利群.社区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216-219.

[41]厉以贤.展望: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01-27.

[42]厉以贤.论社区教育的视角与体制[J].教育研究,1995(8):46.

[43]黄云龙,范传伟.社区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报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10):80-81.

[44]黄云龙,等.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99-100.

[45]李荟.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45.

[46]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23-234.

[47]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98-201.

[48]黄云龙,史悦秀.关于建构发展性社区教育评价模式的设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B):69-70.

[49]王国光,宋亦芳.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4):44-49.

[50]郜鑫.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天平街道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29-32.

[51]张艳.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5-46.

[52]梁钰.中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4:27-31.

[53]于晓莉.处理好五大关系 为社区教育铺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7-04-17.

[54]王霁.我国社区学院融资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6:17-29.

[55]楼一峰.探索社区办学路子建立终身教育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1997(3):38-40.

[56]孙桂华.社区学院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0-66.

[57]刘春朝.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123-139.

[58]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9-36.

[59]袁海燕.创新文化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7-8.

[60]周利利.基于社区精神培育视角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22-23.

[61]蒋逸民.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课程模块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30-34.

[62]金德琅.终身教育体系中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7-125.

[63]岳燕.赋权增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可持续专业化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4(9):76-79.

[64]樊保军.社区信息化教育中的学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7-54.

[65]黄晶晶.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21-39.

[66]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70-72.

[67]马奇柯.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摘要.

[68]万克宝.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基于戴维·伊斯顿的系统分析理论[D].合肥:安徽大学,2012:16-45.

[69]刘淑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82-89,318-325.

[70]黄崴,王晓燕.学校与社区关系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科学,2006(5):25.

[71]杨昌勇,谢艳娟.公共关系视阈下的学校与社区互动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174-178.

[72]陈敬朴.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1994(1):22.

[73]全国农村(城郊)社区教育工作会议综述[J].教育研究,1999(9):38.

[74]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以上海和大阪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6:97-100.

[75]张燕农,张琪.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26.

[76]周波.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27.

[77]李磊.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选择[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5:31-34.

[78]张连民,张跃豪.基于优势视角的社区教育发展探析[J].社科纵横,2012(6):240.

责任编辑 王国光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