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错位、重构与对接

时间:2024-05-08

摘 要: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属性、就业、定位、时空等多个层面存在着错位,要促进二者的融合,必须要重构价值,高职校园文化要去“书斋化”、立“企业化”,企业文化要去“内圈化”、立“社会化”。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上有着一致性,要推动二者的对接,就要实现理念认同、一致实践、制度渗透和机制衔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错位;重构

作者简介:朱传福(1982-),男,江苏南京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黄延平(1963-),男,山东青岛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1-0158-05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办学定位是为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提供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和有关部委相继单独或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文件,对于全面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与企业生产一体化的进程提出了诸多的指导性意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及企业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将有利于综合性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就提出,要把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作为目标之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1]。但在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所实际存在的错位与政策导向还不够吻合,需要进行价值重构与深度对接。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多层错位

(一)属性错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分属于不同性质的文化类别,两者在属性上存在着错位,是朝不同方向发展的迥异文化。一是目标错位。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最大限度地培育人、塑造人、熏陶人是其追求的目标;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励人、约束人、管理人并创造最大利润是其追求的目标。二是内涵错位。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不仅仅包含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环境、实践活动等,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育人思想、意识形态、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而企业文化则相对单一,其是以对员工进行生產规范、管理规范、质量标准、企业忠诚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训化教育,是从外部通过文化活动推动员工积极工作、服从管理、创造利润的活动。三是形态错位。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性文化,“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定期性与延续性,文化品牌的塑造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文化传承的追求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2],涉及到的广度、深度、频率有较强的计划性和追求极限性;而企业文化是一种非程序性文化,往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地灵活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方向,最终目的在于为生产经营服务创造舆论环境。如表1所示:

(二)就业错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化办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质量是检验高职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当前知识、技能、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传授的基本知识技能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以满足学生的职业资格准入为基本条件,对于企业来说,学生进入企业的技能深化与提升更多地还是要依赖企业的培养与培训。对于高职学生来讲,知识与技能仅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文化的渗透与养成作为隐性要素对于学生的就业则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稳定地塑造出学生就业所需的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组织协调、心理素质等能力。而在实际的校园与企业的两个场域中,两者文化在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行为特色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错位。如价值观上,校园文化更倾向于理论性、学术性,企业文化更倾向于追求效益和赢利;人员要求上,校园文化更侧重人员的理论水平、学历学位及职称等,而企业文化则弱化这些内容,关键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管理格网上,校园文化更宽松、更自由、更有弹性,而企业文化则严格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带有更强的刚性和严谨性等等。这种差异性使得高职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面临着两种文化之间的失衡与一定程度上的冲突,需要毕业生有更长的适应时间,个别毕业生甚至会出现心理与精神上的压力。如表2所示:

(三)定位错位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定内容,带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识别性,每个人的成长都要浸润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共同的作用对象,是高职生在不同的阶段成长成才的背后“隐形力量”。从功能上来讲,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培养和塑造“人材”的作用,而企业则是“接过‘接力棒,对其进行‘装饰、‘雕琢使其成为真正的‘人才”[3],为企业发展提供价值。但是实际上,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在高职生定位上产生的错位和缺乏足够的沟通与衔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自的场域中自行其道,分轨前行,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二元对立的倾向。高职校园文化承接的是来自上级要求,对高职生的培养在文化领域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内在品质、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等,对企业真正需求的一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投入精力不足。而企业在对“准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提前进驻高职生人才培养上,介入不足,导致高职生接受来自企业文化的熏陶上量质不够。这种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差异,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基本走的是“平行线”,共同以合力形式进行文化融合上出现了错位。

(四)时空错位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各院校的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地方或区域文化等息息相关,它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力、辐射力均有一定的范围,对于高职生来说,接受来自校园的文化教育与渗透,主要处于被动位置,是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亦与企业发展历史、行业环境、国家政策及行业海外文化等密不可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向员工传导的文化‘密码反映的是企业根深蒂固的‘灵魂”[4],员工是服从与遵守企业文化要求的基本规定。在时间维度上,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是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重叠的,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根据其发展需要、专业特点等一点点积累而成的,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一般是其形成规模之后才逐渐显现的,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是企业自我提炼为方便管理、提升效益而产生的。在空间维度上,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着固定的办学场所与地理方位,校园的基础设施及环境就彰显校园文化,与地方与区域文化也相互辉映,而企业则可能不一定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有可能是跨区域的,企业文化的要素展示更多地是体现于其管理过程中,与其地理方位等关联度较弱。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时空错位也就容易导致融合上的错位。endprint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重构

(一)校园文化去“书斋化”

高职教育作为具备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类型,其文化的价值预设有着明显的学历本位取向,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传递的文化讯号等都有着比较鲜明的“书斋味”,其大致的趋向即是以理论阐释、理论叙事的线性积累和演绎为主线,将高职生朝统一规范的思想道德要求、社会价值规范和个人合规基本素质素养的方向培养,在考虑高职生将来岗位需求、职业需求、行业需求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准备不足,培养的学生具备比较高的技术技能和实操能力,而在与这些技术性能力相配套的文化要素的渗透与培育上,明显力度不足,这一定程度导致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发展朝高等教育的方向走去,而职业教育的文化本色凸显不够。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多元、庞杂的社会文化不断地涌入校园,而“书斋化”传统模式使得校园文化难以承接这种多元性文化,限制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这又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界线更加清晰,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因此,高职校园文化要在去“书斋化”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传统、封闭的氛围,高职教育既要姓“高”,也要姓“职”,以宽广怀抱拥抱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有益多元文化。

(二)校园文化立“企业化”

伴随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企业的人才观、用人观逐渐转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方向,“能力”所涵盖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技术操作和产品生产设计能力,而是蕴含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必然要顺应时代变化要求,迎合企业对用人所发生的变化,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性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标准。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变量,在这种大环境下,必然也要在其中发挥作用,“由‘书斋化向‘企业化转变”[5]。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着一致性,即是为企业输送合格优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就要不断地同构,在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制度规范、环境营造等方面相通相融,共同形成育人合力。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不仅仅要依靠教师的教学与示范,也需要企业相关人员的传授与引导,这是提高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必然性,企业文化的介入,能够提前使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和企业所制订的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提前训练被企业视作生命力的团队合作精神、效率与质量意识、纪律与责任意识、创造与创新意识等等,共同塑造高职生既符合社会规范又被企业所认可的素质素养。

(三)企业文化去“内圈化”

企业立足的最基本保障是其产品的质量,打造产品质量依靠的是领先的技术和合乎企业特点的管理,与高职院校不同,企业具有明显的排它性和竞争性,不同企业的文化亦差别较大。因此,大多数企业皆有其独属的文化标识与文化象征,且以企业内运行的“内圈化”为主,着重于文化对其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经营人员的影响力,强调的是文化的规范作用和管理作用,在对外辐射的文化影响力与文化品牌的打造上泛善可陈,缺乏与社会文化的链接与融合,对于企业文化的可传播能力和示范作用重视不够,这一定程度导致企业文化的封闭性,企业文化的评价缺乏全面而又客观的认知。要解除企业的这种“内圈化”,企业就要从其重要技术技能人才来源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获取经验,汲取营养,仿照校园文化的运行模式与开展路线,在企业文化的总结、设计、传播、推广、提炼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升企业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企业文化立“社会化”

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千家万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安身立命之所。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仅仅局限于内部循环,企业所产生的各个层面文化元素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优质文化传播等使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就指出,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企业要将其文化与包括高职校园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充分进行融合与对接,充分促进企业文化的“社会化”,使企業文化相得益彰地嵌入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大环境之中。尤其是对于其重要人才源泉的高职教育,企业文化更是要以“反哺”的姿态介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之中,将“社会化”的文化内涵与内容充实到校园文化之中,共同承担培育人才的职责。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有诸多的不同点,但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大方向上有着一致性,要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互融与对接,必须要双方共同发力,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双方在高职学生内心的均衡内化。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理念认同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第一步首先就是理念认知上高度认同,一方面是要正确认知两者确实存在的差异性,深刻挖掘两者的内涵、本质、内容及实施路径,同时要科学看待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基于其的本源性形成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要正确认知两者对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客观地设计对接的路线图。基于高职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在高职院校,企业文化又有着渗透到校园文化的现实紧迫性和需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以高职校园为主场地和大熔炉,积极认同企业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企业文化“引进来”,吸收接纳企业文化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要以谦虚、学习的姿态“走出去”调研企业文化,充分了解、熟悉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和对人才培养可供借鉴的内容等等,增强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归属感、使命感,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高职办学的一个“增量”,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与沟通的一个重要纽带。endprint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一致实践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对接最重要的在于行动与实践,要切切实实地以活动为载体、以人员互通互流为重要形式,推动两者常态化活动的开展,共同培育有利于双方的特色文化与品牌文化,提升二者在高职生思想观念、内心信仰和具体行动的上内化与体现。横向上,依托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在物质文化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要体现企业的文化元素和理念,充分利用实验实训中心、仿真中心等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随时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在精神文化上,经常邀请优秀企业家、校友、企业管理者等有关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将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传导至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转变角色,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凸现陶瓷元素文化建设,把感知陶瓷文化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感受陶瓷文化的艺术活动、专题讲座、作品展览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弘扬陶瓷文化的主旋律,这与学院校企合作相关陶瓷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在制度文化上,高职院校要经常性与企业进行座谈与交流,将企业的管理经验融入到学校的管理模式之中,在学生中开展符合企业制度管理要求的丰富多彩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制度魅力和制度要求;在行为文化上,要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对员工诚信、团结、敬业、纪律等素质的要求,让学生逐渐训练自己的这些素质以适应企业的需求。纵向上,企业文化要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让其了解企业、了解生产经营一线、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同企业基于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而制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防止学生毕业后进行企业对其管理规定产生排斥反应。

(三)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之中的制度渗透

有关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了解大多是浅尝辄止的,了解的途径大多是网络、课堂、参观实习、传闻、报刊等等,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知之甚少,而且由于是以第三方传播的形式传达的,往往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表面性,很难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况与全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渗透是一项涉及面广、程度深的系统性工程,为了避免或减少文化对接上的误区与可能存在的文化要素流失,破除传统上两者二元分离的壁垒,在制度上要有比较规范的保障。一是规划先行。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文化进入学校的短期及中长期规划,对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内容、路线、行动方案等要通盘考虑,在顶层设计上确保二者整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标准同构。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共同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建立文化建设的标准体系,使其既兼顾校园文化的功能,又兼顾企业文化的作用,同时“赋予文化建设合理的弹性空间,将标准性与多样性统一起来”[6];三是制度适用。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建立符合双方利益,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的系列规章制度,并保障这些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得双方文化在互融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规共守;四是考核评价。双方建立以标准为准绳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双方在互动与交融过程中所开展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检验活动开展的成效,为后续完善调整建立依据。

(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机制衔接

为保障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顺畅衔接与有效对接,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常态化机制,从而使得两者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广度、频度及深度上始终处于融合状态之中。一是建立宣传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联合建立宣传机制,共同策划宣传方案与活动,不断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大力的宣传与传播,让广大高职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建立互动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常态化的交流与沟通机制,增强从事文化方面工作人员的互补性,经常性让企业人员到校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介绍,选派宣传部门工作人员送文化到企业,让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认知校园文化开展的情况及一些品牌特色文化的社会成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大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设立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和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等方式,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常态化的互动机制,推动了学校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联动与沟通;三是建立保障机制。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涉及到人、财、物等各方面软硬件条件和设施,要确保其到位,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要建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保障组织机构,负责校企文化对接的制度建设、内容设计和考核評价,掌握对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提炼亮点、特色。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利用好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确保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实践经验的人才主导或参与其中。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保障双方文化对接的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好双方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整合校企双方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和软文化品牌,共同设计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建设点子。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不同属性导致的差异性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对于这种差异性要正确看待,在校企双方有着共同人才培养目标意愿的大背景下,有效重构双方的文化价值,推动校企文化对接的良性态势,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双方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制订相应的措施,从而推动校企文化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教职成[2015]9号.

[2]张旭曦.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7):25-27.

[3]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79-80.

[4]姜志坚,周俊玲.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J].职教论坛,2017(26):50-53.

[5]鲍育育.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5(14):33-35.

[6]吴建东.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新探[J].职教论坛,2014(29):25-28.

责任编辑 刘扬军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