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类型教育视野下职教教材的定位与实现策略

时间:2024-05-08

□陆俊杰

教材作为学习的重要参照资料和蓝本,对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各国、各类教育均非常注重教材的编写与动态修订,以满足特定条件下教育教学的需要。可以说,随着工业革命前后学校形态教育的逐渐兴起,教材编写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教育领域的显性重要事项。而且,教材往往是国家意志在特定教育领域的反映,也非常具有时代性。当前,我国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的思想,研究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材编写问题具有相当紧迫性。

一、类型教育及其时代特征

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进行看待、治理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确保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顶层引领的作用。

(一)类型教育

类型教育思想一直在现实中存在,但一直未得到广泛认可,至少没有达到普通教育的认可度。首先,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进行研究、探索的实践从未停止。这一点在两种教育制度、企业内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含技工院校体系)完善等方面均可以得到证明。

然而,也有一点必须承认,尽管在实践中类型教育的思想和做法没有停息,但在人们思想观念或者学术研究中,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并未得到根本性认知提升,从而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潜力的发挥与展现。

厘清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与教育类型中的教育层次,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但类型与层次关系处理这种难题并未完全解决。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内涵和边界在哪里? 其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实施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2],这种探索也一直处于进行之中。

从辩证角度看,类型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逐渐深入是一种实质性展开的实际事项,但也有一些因素使这种思想的传播受到影响。比如,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类型教育存在感和重要性的认知,招生考试等制度方面的制约也导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够受人重视和尊敬。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相对封闭性,尤其是在升学通道上的狭窄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无法感受到类型教育的通畅性和完备性,从而留下只有普通教育(学术教育)可以达至硕士、博士等高端层次,而接受职业教育则最终会被限制在某一个层次上。再者,招生考试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的高度类似不仅不能很好展现类型教育的特色,也因其难度相对较低而被人视为低一层次。

强调类型教育既是时代紧迫性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新技术发展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日益革新,使技术技能类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事项。高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类人才、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这种类型教育成为经济高质量的重要制约条件。另一个重要的现实条件或者说是有利因素是,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调整完善,日益从整个教育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人才质量日益提升,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逐渐赋予职业教育这种类型教育以类型性标签,在这种坚实的现实依托之下,强调类型教育时机已经成熟。在当前条件下继续探索类型教育发展之路,更好完成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历史使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类型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是属性上的相对独立。也就是说,新时代从类型教育思想观照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在模式上高度模仿普通教育而进行,而必须不断凸显其个性价值。这与思想与行动的异同、知行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与联系是密切相联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照下,人们既不否定思想的指导性、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深刻性,也不否定行动的力量、实践的价值。劳动虽然有分工,但具有相等的伦理价值和人文底蕴。在上述基本指导思想作用下,坚持类型教育思想就必须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属性的相对独立。

二是体系的不断完善。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以及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共同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3],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特征表现点。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既是类型教育得以彰显的前提条件,也是类型教育思想得以生根、壮大的题中应有之义。换言之,正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正是其上下联通、左右贯通通畅才使更多人看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真正独立的,可以称之为类型的,而不是某种教育的附属或影子。职业教育界有学者提出,有为才能有位,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是一种鞭策。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有位才能更有为。而具有自身完善的体系,对于该类型教育的发展,对于其吸引力提升、质量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制约性。

三是价值表现上日趋彰显。这种价值既包括人才培养方面的大作为,培养数量可观的技术技能类人才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也包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思想的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日益巩固从而使技术技能类工作得到正确看待。从这种角度上可以说,职业教育这种类型教育的发展,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检验器,也是尊重各种类型劳动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显示屏。职业教育这种类型价值展现的充分性、完备性既可以反观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也可以诠释社会文明进步的完整性内涵。

二、类型教育视野下职教教材的定位

职教教材是技术学习的参照载体,在类型教育视野下,职教教材虽然要在形式上适应文本性主体的基本要求,但也不应是思想型、学术类学习参照载体的展现逻辑,应该体现出类型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技术学习规律进行更好的遵循和贯彻。

(一)作为技术学习参照载体的职教教材

技术学习对参照载体的现实需求。在古代,或者说现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技术学习来看,总体上看,技术学习往往是学徒式的跟学,主要通过观察、体味、言传等方式进行,这既与造纸术等知识载体的发展有关,也与技术学习的特殊性有关,也给人留下技术学习必须经过实际性模仿再到个性化体悟再到开拓性创新的印象。工厂学徒制的兴起宣告了传统学徒制时代的终结,随着德国双元制的兴起,不同国家开始建立现代学徒制[4]。也就是说,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演进,班级制的技术学习模式、群体化的技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在这种条件下,为技术学习提供参照载体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各类类型的技术学习的教材或者学材不断涌现,无论其具体形式如何,其作为技术学习载体的基本功能并未根本改变。

技术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默会性,默会知识观丰富了实践导向的厚实认识论的思想源泉,揭示出技术认知中默会维度的重要性,促进了对技术认知过程中默会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态的更深刻理解[5]。尽管默会知识引起了诸多探讨,但技术明言化也是技术学习领域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技术学习参照载体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拓展而言,技术明言化甚至可视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理论性前提和实践性前提。也就是说,替换人类简单劳动的创新性器具的发明创造正是因为人们可以文明、可以洞悉人类某种劳动的技术要点和本质核心,这些器具才得以发明。当然,有时技术创新是以遵照人们某种劳动的技术要点而进行的设计,而有时技术创新则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达成了人类某种类型想要达到的效果。比如,洗衣机的发明创造正是技术发明者总结原初洗衣要实现的揉搓锤打、冲洗漂洗的基本动作流程和想要实现的效果,并以往复性旋转而达到了这种效果。显然,技术明言化不仅推动了创新性器具的发明,也使技术学习类参照载体(如教材、学材)得以可能。可以发现,技术器具的发明是技术明言化在实体领域的体现,而技术学习载体的产生则是技术明言化在文本层面的展现。

作为“参照”的职教教材。这里说的“参照”是强调职教教材是技术学习的一种途径和参照,而往往不是技术所要达至的“本身”,这也是类型教育所决定的。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教育(学术教育)而言,教材在大多数情况下即是学习内容本身。比如,数学类、思想家思想类的教材,学习的目标大多在于掌握其思想的基本内容,而往往并不指向其实际性的应用,或者说其逻辑起点、根本指向并不在于其应用。而职教类教材则与此不同,学习过程虽然参照职教教材,但其根本指向则在于教材所代表的技术技能如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在此逻辑背景下,职教教材的完备性往往不是强调的重点,其有效性、指导性、一般性则是职教教材需要重点关注的。

(二)作为技术发展历史反映的职教教材

技术学习需要有历史视野。技术学习不是停驻于一点的静态学习,而必须是在了解特定技术演进基本历程基础上对特定技术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特定技术发展阶段的特定特征。离开历史视野的技术学习不仅不能掌握具体技术的本质特征,而且不利于在知过去、探未来的背景中获取技术创新思想与能力。技术发展史不仅具有技术本身展现的实体性价值,而且具有激活学习者创新活力的内在生命力。

技术发展历史诠释的共性与特性。当然,技术发展历史是一种存在,但如何描述技术发展史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分支。从此种意义上讲,一千个人脑海中就有一千种技术发展历史。因此,对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与诠释不仅与阐述者个人价值立场有关,也与其所居的学科出发点有关,不同人具有不同的技术发展历史诠释立场,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关于技术发展的价值,有学者指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后果之一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技术作为我们时代的突出主题和根本现象成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思和批判的对象[6]。另外,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角度对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虽然如此,技术发展历史诠释也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技术历史诠释模式(无论其基于何种立场或学科视野),必须基于技术发展的基本事实。技术历史诠释的特性无非在于事实的选取、排序,及对相互因果关系的不同解释。比如,目前科学技术史实践中便存在着“科学技术史谎言”现象,主要表现为:争议的科学技术史、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史、虚构的科学技术史、过度简化的科学技术史、辉格式的科学技术史[7],这也决定着技术发展历史诠释的复杂度。

职教教材需要反映技术发展历史是指,职教教材对技术的呈现应该是具有时序性的、具有历史视野的,而不建议基于静态视野的固化呈现。当然,如前所述,技术发展历史诠释具有共性和个性。相应的,职教教材对技术发展历史也具有相应的共性和个性。比如,对于某一技术门类的技术发展历史,不同国家的职教教材或许会体现出一定的以本国为中心的倾向;但是,这并不影响职教教材在共性上作出相应的努力:揭示特定技术门类发展的最核心技术突破,对于技术突破作出关键贡献的特定个人作出应有的评价,对于技术发展的基本逻辑作出相对客观的呈现。

(三)职教教材定位的辩证分析

从职教教材的具体呈现形式来看,职教教材既不能呈现为技术理论的思辨形式,也不能呈现为技术发展的大事记。职教教材的学习者主要是即将走向生产生活一线的工作实践者,而大多并非对技术理论进行研究的研究者。因此,技术理论的思辨形式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即使如此,职教教材也不能呈现为技术发展的大事记、技术发展的详细年表,而必须是一种基于历史事实的逻辑呈现。

职教教材中技术发展历史的应有定位是,技术发展历史既是技术学习的前提基础,又可以赋予技术学习以现实价值。换言之,在没有对特定技术门类技术发展历史的概要性理解的基础上而开展的技术学习,往往不能使学习者获得整体感,会降低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当然,学习技术发展历史又不是职业教育中技术学习的核心,因为离开对现实技术要点、技术流程的学习的技术学习又失去了其实践性,会重回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老路上去。

总之,职教教材对技术发展的反映必须是基于特定技术立场的历史性解释、具有理论依托的现实展现,必须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双重价值。

三、类型教育视野下职教教材建设需要把握的三个重要方面

作为技术学习参照载体和技术发展历史反映的职教教材必须在三个方面恰当处置,即对技术知识的恰当处置、对教材呈现形式的灵活把握、对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的科学处置。

(一)正确把握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内涵

职教教材要坚守实践的知识观,体现实践性知识的独有特色,也要关照到实践的丰富性,需要在理论性与实践性、规律性与灵活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定位。

职业教育的学问化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从根本上背离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质要求。相应的,职教教材也要坚守实践的知识观。实践的知识观不是反对职教教材中以知识的形式呈现技术要点、技术流程,而是提倡知识描述方式的实践性,知识选取取向上坚持实践性。具体而言,实践性的技术知识呈现不仅要呈现结果性的技术知识,更应该体现出技术知识的动态演进性,也即更多地呈现其过程性。技术知识的过程性是技术知识实践性的重要表现。另外,技术知识的丰富性也是职教教材需要关照的方面。技术知识的丰富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相同的技术追求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借助于不同的技术工具,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职教教材需要在这种丰富性呈现上作出应有的努力,而不能仅限于单一化的技术工具和技术路线呈现,从而降低其丰富性成分。

职教教材在技术知识呈现上也要关照到实践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对实践的规律性的关注要求职教教材对技术知识的呈现要揭示出类别技术的“类别性”特征,从而使学习者即使在学习更为具体的技术实践要点时也可以有整体性认知;对实践的灵活性的关注要求职教教材对技术知识的呈现要以“体现于具体实践技术之中”的方式对技术规律性作出解释,使学习者以更为直观的方式理解技术实践的规律性。职教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基础性、职业性,并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特点相适应,在编制方法上实现横纵两个维度的整合化,促使职业自身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统一[8]。

(二)准确把握职教教材形式的现实特性

职教教材既要维护教材的规范性,体现出对类型教育规律性的探索,又要借鉴活页式学材的灵活性优势,保持教材的活力。

职教教材在技术知识呈现上也要关照到实践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职教教材容易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只关注实践的规律性而忽视其灵活性,从而使职教教材变为干枯的技术理论知识体系;二是只关注实践的灵活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从而使职教教材变为技术手册式的操作指南。

相当长时期里,我国职教教材在关注实践的规律性方面做了较多探索,具有更为体现类型教育规律性特点的指向。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即使是正确的指向,当其行进过头时也会走向反面,过犹不及。过于指向规律性的职教教材看似坚定地捍卫了类型教育的独立地位,但也在相当程度上消减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本质特色。因为趋向理论的职教教材的实践灵活性不足既使教育教学者为难,也使技术学习者乏味。

职业教育专业性质、课程性质的多样化,内在地要求职业教育教材模式多样化[9]。但这个原则在实践中落实也有一些实际问题值得关注。当前,要求职教教材更加贴近实践的呼声渐强。有学者在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学材”与传统“教材”的差异和对“学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活页教材+活页笔记+功能插页” 三位一体的自主思维活页学材及其一体化教学模式[10]。但需要提醒的是,只关注实践灵活性也会使职教教材的规范性受损,从而使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性减弱,乃至消失。尽管打造终身技术学习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融合的重要契机,也是其实现路径。但是,基于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类型教育努力也离不开对技术实践规范性的追求。这一使命的恰当实现者正是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而其最有力的载体恰恰是职教教材。

(三)恰当处置职教教材中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

职教教材既要对技术发展史和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综合与呈现,又要充分关注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的激活与引领。也就是说,职教教材必须对技术发展进行立体式呈现。这种立体性可从两个方面作出解读:一方面是怎样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立体呈现,另一方面是如何在技术发展逻辑上作出合理呈现。

在时间维度上的立体呈现即恰当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技术发展本身是不断前进的,可以从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来对技术发展进行描述。职教教材作为技术发展的一种反映和呈现,必须在立体性、历史深度上作出相应的选择。一般而言,能够对技术发展过往进行相对清晰的描述,对技术发展现状作出相对全面的推介,已经是一种较好的职教教材类型了,对技术发展未来的展望往往不被认为是职教教材的重点内容。

在技术发展逻辑上作出合理呈现的关键问题便是对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处置。容易理解的是,按照“过往即是完成”的思路来看,已经完成的技术创新、已经做成的技术产品、已经实现的技术路线均是技术发展的“过去”,已经趋于静态,职教教材只需从中选取重要的、关键的若干要点进行分析即可。但是,如果转换一下思路可以发现,居于现实之点看到的过去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创新的过程,而居于现实之点的展望则也必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创新的过程。总之,可以说,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没有一刻是静态的,甚至难以用相对静态来形容。在类型教育背景下,要更好地体现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关键特色,必须以动态的思维来看待技术发展的过程,用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模式来呈现技术知识。在这种职教教材的讲解、分析、学习中,教育者应该将技术发展的灵动性讲活、讲清、讲顺,学习者则应该将技术发展的灵活性把准、理解、掌握,进而理解技术发展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理解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和灵动性。

四、关于中国特色职教教材的简明展望

职教教材既是一种知识产品,也是一种学习载体。职教教材建设既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也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没有完全脱离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的职教教材,也没有完全与文化无关的职教教材建设。因此,建设中国特色职教教材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一)根植于中国技术发展历史

课程改革不仅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11],而要完整实现课程改革的任务,也必须做好相应的职教教材建设。总体而言,根植于中国技术发展历史的职教教材,必须恰当总结与呈现中国技术发展的重要成就与技术发展特点,准确分析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中中国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客观分析中国技术发展的可能不足。

中国技术发展,尤其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是一个重要的特色,在许多重要技术创新过程中,我国没有走购买技术或者依附性的技术创新,而是呈现出鲜明的独立自主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技术发展有所失落背景下的奋起之路,也是新的技术发展背景下依然需要坚持的重要技术实现路线。中国特色的职教教材必须将这种独立性充分展现出来。在技术学习的整体布局中,要用中国话语描述中国技术发展的故事,言明中国技术发展的特点,探明中国技术发展的未来。

(二)面向世界技术发展大视野

当然,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的信息化、现代化色彩日益深厚,职教教材如何在体现中国技术发展特色与把握世界技术发展整体特点的之间找到合适的张力,找准适当的落脚点,则是中国职教教材建设者必须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在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需要发生根本变化[12],相应的职教教材也必须相应改变。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学徒制增强校企合作和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应尝试探寻一种以生为本、校企紧密合作及新形态一体化的职教教材开发范式[13]。

同时,正确处理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在广泛协作背景下的独立自主)、正确处理知识产权问题(在开放式学习背景下的规范合作),是职教教材必须向技术学习者清晰表明的重要方面。换言之,中国特色的职教教材应该使技术学习者在掌握特定技术发展现状、学会实际的技术操作要点的基础上,树立投身技术发展的大勇气和大智慧,学会在世界技术发展大背景下实现技术发展的关键途径和技巧。

职教教材应该使技术学习者既有中国立场,也应有国际视野;既不是坐井观天式的向内看,从而树立技术危机感和突破紧迫感;也不是崇洋媚外式的向外看,从而树立技术自尊和技术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视野的拓展和技术情感的培养是职教教材应该达成的首要目标。

(三)指向技术创新的不懈努力

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必须实行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为职教教材编写、出版提供依据[14]。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职教教材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体现。

打造以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为主线的职教教材,充分展现技术活力,展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独有特色,既不同于技术社会学的社会文化的探源,也不同于技术哲学的理论性思辨,还不同于技术研发基于技术超越的突破点寻找。在此种职教教材的视野下,技术成就不是一种枯燥的历史事实,而是具有鲜明生命力的探索过程。

以此种基于技术创新的职教教材为圆心的教育教学和技术学习可以赋予技术更多生命力和灵动性,从而为类型教育的历史使命完成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技术成就视野中的技术学习往往会阻断当下学习者与技术创新实现者的隔空对话,从而产生相当的距离感。而技术创新视野下的技术学习则会还原技术发展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不仅可以拉近技术学习者与技术创新实现者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消减投身技术创新的畏难感,而这正是当前有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具有的重要核心素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