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美国经验及新高考背景下的启示

时间:2024-05-08

□吕 翠

新高考改革下招录模式从“高校+专业”转变为“专业+学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学科和专业,增加了自主性和选择权,但同时也对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生涯教育因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因此,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非常必要。由于课程师资不足、课堂时间有限,客观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

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在美国已经践行近60年,国家通过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辅以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形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将对计算机辅助职业信息系统的出现、发展和有效性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高考改革背景,尝试本土化此系统,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简介

学生群体普遍处于职业未定和职业犹豫状态(Gordon,2006)[1],职业决策困难也因此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时,个体往往会遇到种种难题,获取相应的职业信息对解决这些难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学生群体由于缺乏职场体验,同时自我探索往往不足,职业决策困难状况备受关注。随着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进程,各种基于互联网的职业信息资源获得了广泛应用。个体获取职业信息和指导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基于印刷品的方式、基于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 (Computer-assisted career guidance,简称CACG)的方式和基于互联网的方式,这三种方式在获得方式和职业信息方面各有特点(见表1)。

从表1可见,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相对其他两种职业信息获取方式,具有信效度较高、信息集中方便、一站式获取服务的优势。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CACG)是个体借助计算机独立操作的,作用于自我评估和职业探索的互动系统(Brown,2003)[2]。个体可以通过该系统搜索到大量的职业信息和个人评估工具,从而帮助个体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计算机自使用以来就被用作职业生涯规划和评估的工具,基于CACG 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都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最早的CACG 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出来的,当时CACG 系统一般位于职业指导中心,由于其并不联网,个体要获得相关服务就必须在职业中心进入CACG 系统。后续CACG 系统和互联网技术结合,个体可以根据时间和地点的方便性随时进入系统进行信息查询。

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55%的两年制大学和63%的四年制大学使用CACG(Floyd,1985)[3]。目前,美国大多数高中、学院和大学等教育机构都将CACG 作为其职业指导活动的一部分(Mau,1999)[4],大多数CACG 的作用模式为引导个体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信息探索,从而有效地解决职业发展全过程中的问题,包括自我评估,大学和职业信息以及决策策略,并能够以高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反馈(Fowkes&McWhirter,2007)[5],由于其便利性和有效性,使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了解这个工具显得越发重要。

二、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发展阶段和典型系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极大的改变了职业评估和咨询领域,其在职业指导中的使用已经历了五代(Rayman,1990)[6]。

第一代计算机的使用表现为批处理系统,20世纪20年代,计算机技术被用于管理和评估测试(Harris-Bowlsbey,Riley Dikel,&Sampson,2002)[7],主要对学生完成的问卷进行计算机扫描,此阶段计算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生评估信息的存储。

20世纪60年代末计算机辅助职业信息系统(CIS)和指导系统(CGS)的诞生和使用标志着第二代计算机职业指导的开始,自使用以来,两个系统已成为职业咨询的重要工具(Fowkes&McWhirter,2007)[8]。CIS 系统增加了三个功能:交互式对话、在线监控并存储用户的信息、搜索文件。通过整合评估,匹配和传播信息,激发个体的职业探索和决策。CGS 是交互式软件程序,旨在提供自我评估和职业探索信息。CGS 系统的亮点是引导用户了解个人兴趣,进而探索职业选择,其系统内容囊括了职业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评估、大学和职业信息搜集、职业决策策略等。

第三代计算机系统在职业辅导中的使用呈现了最具变革性的特征,以20世纪7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职业指导系统SIGI 和DISCOVER 的推出为标志,计算机在职业指导中的功能进一步加强,速度、通讯和数据存储等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增加了在线评估、模拟练习和职业教育板块(如表2所示)。此阶段计算机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包括:自我探索、匹配系统、信息检索、辅助决策、求职技能学习等[9],能够为用户提供可靠的评估工具和准确的决策信息,减少用户职业决策的困难(Gati,Saka,&Krausz,2001)[10]。同时其安全性和匿名性可以获得个体更真实的职业特征,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度(Robinson 等,2000)[11]。

表1 从基于印刷品到基于互联网:获取职业信息的三种模式

第四代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发展以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为契机,CACG 系统也和微型计算机结合,其使用更加便捷,可以实现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访问基于网络的系统不受职业中心控制(Gati,Kleiman,Saka&Zakai,2003)[12],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提供服务,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和地点登录计算机,获得大量的自我评估工具以及相关的职业和教育信息。

第五代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增加对职业资源的访问性,基于网络的职业指导系统获得了迅速发展。系统不再受咨询中心或职业中心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用户数量大大增长,其便利性和可访问性得到更快的提升。此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能够根据个体偏好和特征提供即时反馈和决策建议,在时效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更为关注职业信息的提供,如指导信息系统(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储存了美国各大学的资料、奖学金信息及1000多种职业的信息(如表2所示)。再如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负责的信息传递系统(CIDS),此系统不提供评估,关注的是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和教育数据库。此类型的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有助于增加个体职业选择的数量,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更适合他们的职业偏好,使个体的职业属性得到更大的发挥,有助于个体获得职业满意度和职业成功(Bloch,2006)[13]。

对于未来第六代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新特征,专家也进行了各种预测:第一,计算机的存储和执行能力更强,计算速度比现在快几百倍,计算机能够访问定期更新的数据库,显示当前并预测全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为个人提供决策建议,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培训以保持就业能力,以及在何处求职等(V.Casey Dozier 等,2015)[14]。第二,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将实现人机对话,咨询者与电脑交谈职业目标和抱负。职业生涯评估软件将接受连续语音输入。语言分析软件将搜索关键词,确认主题,并判断主题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对客户进行科学评估(JoAnn,2013)[15]。

总体而言,计算机在职业指导中的使用经过了一个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以下特征:首先,交付平台从巨大、缓慢、昂贵的大型计算机到更小、更昂贵的大型机再到小型计算机,再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以及更为方便、体积更小的智能手机。传输渠道已经从本地的、昂贵的、慢速电话线到相对便宜、全球范围内、宽带和无线互联网连接。使用对象也从既定范围内、固定时间接受服务的在校学生到世界各地可以访问互联网的任何人。计算机视听内容也实现了从图形、问卷到视频、语音输入对话等。职业数据库质量逐步提升,并且更新速度加快,主要基于由政府机构开发和维护的数据库,如O*NET 资源中心。职业辅导由单一服务向终生跟踪式服务转化,用户可以在系统内实现自我评估、职业规划、简历制作、求职技能提升等与职业发展有关的项目。

三、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运行机制

许多人面临职业决策困难的原因是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因此,大部分的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是从自我评估开始的,其系统运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如图1):

第一步,评估。评估主要是对个体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进行测评。兴趣测评是找到有动力和激情的职业活动,能力测评是找到擅长的职业领域,性格测评是找到匹配的职业环境,价值观测评是澄清满足个体内在底层需求的职业回报。经过综合的测评,可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自我概念,这是个体进行职业决策的基础。某些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还提供职业相关特征的决策测评,比如职业成熟测评、决策风格测评、决策障碍测评等,此类测评可以更好的了解服务对象的职业决策困难所在,以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服务。

表2 典型的CACG 系统介绍

第二步,提供职业选项。在进行充分的自我测评后,计算机辅助系统能够根据内置的职业信息库进行匹配并提供职业选项。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内有丰富的职业信息库,能够提供成千上万不同职业的信息,这些内置信息主要包括工作内容、晋升路径、薪酬水平等。几十年来最广泛利用的两个职业信息资源是职业大典(DOT)和职业前景手册(OOH,1998年)。前者后来被O* NET 职业信息网取代(David M.Reile,2000)[16]。

第三步,探索符合偏好的职业选项。根据第二步匹配的职业选项,服务对象进行职业决策还需要进一步搜集偏好职业的具体信息。服务对象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所需要的数据,相关网站包括公司网站、美国劳工部提供的职业数据库等。经过此步骤,个体会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

第四步,收集目标职业所需教育信息。每个职业对教育培训有不同的要求,个体为了实现职业目标,需要据此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例如进入社区学院学习,或者进入公司实习等。

第五步,职业行为:岗位申请等。当个体完成了教育培训后,就进入了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最后一步:寻找工作机会。针对求职环节,辅助系统还会提供简历制作、求职技能提升等服务。并能够根据具体的就业机会,评估个体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性格与岗位的匹配性。

图1 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一般运行机制

比如MBCD 作为交互性职业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个体从一系列备选职业中寻找到目标职业。MBCD 数据库中包含305 个职业以及职业的31 个维度:职业满足的价值观,职业用到的能力、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挑战性、工作收入等(Gati,1998)[17]。针对31 个维度,个体需要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比如“工作环境”维度下有“只在室内”“室内和室外机会均等”“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只在室外”,个体从四个类型中进行选择和排序,同理完成其他30 个维度的排序,这样就形成了个体独特的职业偏好清单。为了确保个体的认知是理性的、经过充分思考的,MBCD 系统还设置了引导性提问:“为什么? ”“为什么不呢? ”等。MBCD 的交互性体现在实时监控和反馈上,如果个体的某个排序对职业选择的结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系统会进行提示,比如类似的反馈“您在最后一个维度偏好匹配职业数量急剧下降。我们建议您再次思考此排序,或者为了拓宽职业选择,进行一定的偏好妥协(Itamar Gati 等,2003)[18]。当个体完成31 个维度排序后,将会完成职业决策,并获得职业选项报告。

四、对我国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职业生涯课程的启示

(一)新高考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流程设计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高考科目,由于选考科目和高考专业选择相关,因此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Korschgen 和Hageseth(1997)[19]认为选择专业和职业目标通常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困难的决定,对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迫切需要针对选科、选专业、学生偏好进行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再设计。笔者认为该系统应该包括以下模块(如图2):(1)自我探索。此部分将提供兴趣、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心理测评,测评后学生将取得反馈报告,报告中详细讲解各项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影响。(2)专业探索。我国现有503 个本科专业,此部分将对每个专业大学学习的课程、主要就业流向、就业主要地域、薪酬待遇、职业发展路径、职位的胜任力特征等进行介绍,并以视频方式展示典型职业的工作日状态等内容,让学生对专业和相应的职业有全方位了解。(3)确定目标专业群。根据学生的自我和专业探索,在此步骤会确定5 个以内的目标专业群。(4)学生各科成绩。此模块需要省内高中学校建立成绩数据库,针对每次考试学生的学校排名进行省排名的模糊对应,建立学校排名和省排名的数据模型,学生在考试后进行学校名次的登录,可以大体预测学生科目的优劣势。(5)确定目标专业和高考科目。根据学生目标专业群高考科目的要求以及学生各科成绩排名,进行最优化处理,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偏好选择,比如保证成绩最有优势,以此选择专业,或者选择最感兴趣的专业等。经过第五步,学生会形成相对最优的目标专业和选考科目,如果学生对此结果比较满意,则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工作结束,不满意的话将返回第3 步,对专业群范围进行修订。

图2 基于新高考背景的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流程再设计

(二)建立高中综合职业生涯课程

研究表明在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过程中,如果有教师的引导,职业探索有效性会大大提高(Whiston 等,2003)[20]。Taber 和Luzzo(1999)[21]也建议在使用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咨询。这些发现要求开发教师引导咨询、多学科渗透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和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相结合的综合职业生涯课程。高中教育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为目标,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框架下进行学科教育,加强对各科目教师职业生涯知识工具和技巧的培训。有意识地结合科目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专业和职业信息,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动机水平。同时进行企业参观体验、暑期调研和职业日活动等相结合的职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职业有直观的体验。

(三)稳定的资金支持

职业生涯决策会对个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同时会长期作用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对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提供资金支持。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评估的有效性和职业信息的及时性与资金投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向关系,而且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时刻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都要求系统要 保 持 持 续 更 新(Sampson,Reardon,Humphreys,Peterson,Evans,&Domkowski,1990)[22]。因此需要有大量的研究和开发预算专门用于系统的开发和升级,以确保系统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保持系统信效度的关键之一是加强系统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协会(如基于计算机的职业信息系统协会)、学校的职业指导人员和系统用户之间的持续沟通 (Hinkelman&Luzzo,1997)[23]。ACSCI(2002)[24]已经阐明了开发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评估、建议的相关标准,以及制定咨询小组正式确定反馈机制。实施这些建议将为未来的评估工作奠定基础,保障这一流程顺畅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稳定的资金支持。

(四)加大对贫困地区计算机辅助职业系统的使用支持

Norris(2001)[25]指出社会中存在“数字鸿沟”,即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原因而发生的,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和群体不能平等地使用互联网的现象。这种互联网访问不平衡意味着不同群体接受在线评估的机会是不同的(Sampson&Lumsden,2000)[26],这种不平等强化了社会和经济差距。在我国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同步性,目前尚有一些地区上网困难,并非所有高中生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计算机和互联网。因此要加大对目标区域的网络扶贫力度,实现网络覆盖、信息覆盖、服务覆盖,让贫困地区的高中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职业信息,同时可以针对此部分群体提供网络职业咨询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