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4-05-08

□ 张海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摇篮,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主动顺应潮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型人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囊括了管理机制、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国际化[1]。其中,国际化专业课程作为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为在校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机会,与此同时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旨在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国际工作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2],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载体,可以从多方面来对相关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改革、实践及研究开启更广阔、更理性的视野。

一、研究综述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交流状况及参与水平可以通过国际化程度得以体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国际化的研究历史较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一)文献概况分析

本研究从有关“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化”研究的文献入手。“课程国际化”这一概念从1995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至今共有183篇相关论文,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图中可以发现,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这意味着 “课程国际化”作为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越来越受关注,其中2014年(29篇)为该领域研究的高峰。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研究热点是指一段时期内研究人员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课程国际化”相关的研究热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见图2),图2直观地说明了与“课程国际化”高度相关的研究关键点及其研究走势。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研究主题被研究者关注较多。

在“课程国际化”研究进程中,大量优秀文献推动并引领着这一研究领域及方向的发展与进步。为找出本研究方向的核心学者,本研究统计了在“课程国际化”方面发表论文数量排名较前的学者,如图3所示。

图1 以“课程国际化”为关键词的研究趋势图

图2 与“课程国际化”高度相关的研究点及研究走势图

图3 “课程国际化”研究方向的核心研究者

为找出本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本研究统计了各个研究单位在“课程国际化”方面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靠前的研究单位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国际化”研究方向的核心研究单位

国内研究机构中,发文量前三名的单位发文量大体相当,分别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以及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核心要素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千头万绪,其中,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核心要素为其内涵提供了实践的支撑基础,因此非常有必要理清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中的核心因素。部分学者[3]对于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全面解读(见表1),如李瑶、董衍美提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囊括了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课程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国际化[4]。

表1 研究者关于高职院校国际化核心要素解读

基于此,发现对于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要素的认知呈现出“自下而上”特征,已经涉及管理、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5]。对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课程建设”在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更是高职教育国际化中的核心部分。

然而,“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并非仅指课程单一的国际化,而是以“课程国际化”为核心,围绕课程开展的系列活动的国际化,主要包含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以及高职教师等[6]。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实践层面”的国际化,以“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化”为聚焦点,并将“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师资国际化”三个层面作为文献梳理的分析框架。

(三)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研究

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标准涵盖了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结构等维度的标准,可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据[7]。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与模式的探讨,是从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出发,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已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补充,有利于确定符合全球化人才标准的要求[8]。万金保、李春红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以国际社会需求变化为导向,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设置国际化课程内容。基于此,以学生为本建立服务性管理体系,主动参与国际化市场的多元合作与竞争,促进认证制度和就业的国际化[9]。付俊薇从“世界最终是扁平的”的视角出发,认为具备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的人才培养规格应在知识、技能及素质维度上具备如下要求:首先,在知识结构上,注重从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化事务应具备的外语和相关专业素养;在技能和素质结构上,以培养“世界职业人”应具备的关键素质为目标,注重全球多元价值观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的影响[1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国际化要求为基础,联系自身实际,制定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才能更为积极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综合竞争力[11]。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而其运作方式势必会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研究中,更应进一步落脚到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上,即“课程国际化”。

(四)关于“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国际化”的研究

国际化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12]。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和外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来衡量。关于课程与教学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研究。著名课程国际化研究学者Vander Wend认为:“课程国际化在于将国际面向(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融入课程内容”。针对课程内容国际化,诸多学者都从语言、专业技能、文化等层面将适应全球化工作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素质以课程内容的形式表征呈现,从而提高学生海外发展的综合素质。比如,陈琪从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出发,创新提出“多技能+”的跨学科靶向式课程建设。一是开设“按国际标准的工程规范与技术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同领域两种及以上相关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多类型技能整合项目课程。二是要根据合作单位海外投资板块,开设面向特定专业技术的语言课程。三是从国际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习俗等专题介入,开设多模块形式的跨文化专题课程[13]。王玉香认为在专业领域中,我们要加强与国际标准与最新科技前沿技术的对接融合,从而使专业课程的讲授内容与时代接轨。加强双语教学,开设国际政治、经贸、法律法规以及关乎国际历史、地理、风俗等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从而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14]。从专业课程的组成成分与内容出发,付俊薇提出在已有课程中增加具有国际导向诸如国际技术资讯等,融入国际通用技术准则、世界范围内与各种技术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等方面的内容[15]。

2.关于课程评价国际化的研究。针对高职院校课程和评价体系的国际化,相关的研究还较少。玄成贵通过国别研究发现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即高等职业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在具体内容方面紧密结合国际市场与外向型经济,并通过了学术界、境外工商界的专门鉴定[16]。新加坡在课程体系上采用美国式学分制和选课制,课程通过国际权威专家的审定后将获得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颁发的国际标准体系证书。

3.关于课程国际化的经验研究。在课程国际化的国际经验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廖华从美国高职教育课程国际化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将国际优质教育选择性引进并进行本土性改良。此外,在教学中引入国际化语言教学体系和测试评估标准;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持续开展,将课程教学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合作模式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最终使参与项目的学生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17]。

总体而言[18],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有“建设实用外语课程;激励课程国际化,为国际化学科专门设立副学士学位和证书;积极利用政府财政投入进行课程国际化改造;注重校内课程国际化和海外留学融合发展”等,基于此[19],我国高职院校可以以国际合作项目为切入点,提升师资国际化的意识与能力,深入拓展高职学生留学形式和机会,以点带面不断推进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的国际化。

4.关于课程教学国际化的个案研究。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国际化本土经验方面,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个案分析入手,普女女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主要做法和经验为例,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提出将国际型企业或世界500强企业先进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引进与开发国际通用并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意紧扣国际前沿关注热点。如对国际一流大学中《会计英语》《汽车英语》等最新原版职业英语教材的引进;在课程国际化策略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外语应用能力。比如,网络互联技术(英语)等25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与澳洲TAFE北悉尼学院合作开办的国际商务专业实现全英文授课[20]。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合作专业教学中引进了国际行业职业标准(美国供应链管理、美国汽车ASE等)、国际企业职业标准(中国华为、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电气、英国捷豹路虎等)[21]。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将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进外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打造本土化优质课程特色;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引进外方最新的专业课程、优质原版教材以及课程标准。在引进的过程中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本土化处理,形成南工院特色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和境外办学中。

基于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朱海群提出应多借鉴英国BTEC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比如通过引导学生多参与涉外交流活动,引入BTEC课业考核方法等。

目前,在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评价国际化、国际经验的汲取以及课程教学国际化的个案分析等方面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关注,保障了高职院校国际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关于“高职院校师资国际化”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化”离不开一流的国际化师资,为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技术、态度等内容提供国际化视野,并将这些理解融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为培养适应国际化生态环境的优秀人才提供保障[22]。高职院校师资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献数量呈现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然而,学者们更多的是结合自身所在院校的师资国际化实践,多停留在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有关具体培养的做法的论述过多,缺乏思辨与学理性的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比如师资国际化的成长机制、师资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等有待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二、研究述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和领域的扩大,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教育国际化也逐步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之一,成为高等院校成长壮大之路上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目标。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从起步探索阶段到快速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从当下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基本理念、构成因素等宏观政策、逻辑论述的研究偏多,特别是关于国际化因素构成的研究,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给出了独特见解,具有多样性特点。

(一)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有关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尽管已经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但还不够丰富。总体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在纵向上研究深度不足。纵观已有研究成果,虽然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已有诸多关注,但仍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跨国教育的整体性研究比较缺乏。学者对于高职院校跨国教育中的“国际化组织管理、学生国际化、国际化程度评价”等较为微观而深入的国际化因素及研究主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依然还是不成熟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跨国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如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质量监管等问题,但是将其作为整体独立研究领域进行的研究目前极少,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适性模式与一般流程更是缺乏关注与研究。

二是在方向上目标不够清晰。由于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的历史相对较短,从研究方法来看,首先,大多数学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基本都是采用归纳法,有关发展现状、政策建议的内容还较为笼统,对问题的分析呈现“大而全”的局面,针对性不强,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其次,基于具体高职院校研究设计和应用经验的实证研究在现有文献中较为少见,从而缺乏具体数据的支撑。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方向

基于此,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的未来方向在于:

1.进一步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有的相关文献表明,有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有所涉及,但是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国际观念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且仅仅停留在对其概念的抽象解析。需要明确的是,国际化教育的第一对象是学生的国际化。符合国际标准的优秀人才才能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目标。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环境面前,国际化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观念,其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策略应该如何建构?如果采用跨国分段进行培养,又应该如何更好的实现?显然,如何将这一以生为本的培养观念深入到培养模式的建立、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具体的操作领域依然非常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2.进一步深入了解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高职课程的国际化。尽管就目前而言,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化的研究已经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围绕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该领域的研究者应注重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进行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以及评价,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尤其对于各专业而言,需要引进什么标准的资格认证、如何引进以及如何与国际认证机构开展深入合作等依然需要得到研究者们的进一步关注,并做能够对实践发展具有重要实际参考价值的研究。

3.进一步细化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高职院校国际化已经实现了从先前的纯理论探索到目前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转变,但依旧存在诸如专业课程国际化等具体实践层面的问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落实的状况。针对高职院校国际化问题,更多的研究者选择了以某学校的典型案例以及某专业的具体实践经验作为研究切入点,相对缺乏国际视野、全局意识,更没有对适用于中国整体环境的国际化研究进行全面调查与继续跟进。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提高扎根研究方法的应用深度与分析方法,而非仅仅局限于学校经验的总结。同时,增加定量研究方法,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提供更为翔实、更有依据的研究资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