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为例

时间:2024-05-08

□ 肖海慧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大家耳目一新。2019年2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称为“职教20条”。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2],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培养大国工匠。这些政策的出台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危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一般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较高技术含量,这是一种对“工匠精神”错误的、肤浅的认识。因为大家对“工匠精神”缺乏理论上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上的正确认知,才会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

随着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社会市场对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学生技能、技艺和技术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而这些才是真正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大国工匠真正的含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使命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国工匠,如何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就必须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价值、培育、提升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工匠精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工匠”、“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三个层面具体解释。

第一,工匠。从字面上理解,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3],指的是具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这就是最早对工匠的定义。工匠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而所谓的工匠真正的是指长期从事某项专业活动的人才,工匠对某项技能非常娴熟,对原料的性能、操作的工艺、产品的功能等都具备极强的专业性。

第二,工匠精神。实际上,工匠也不仅仅是只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就可以称之为工匠。工匠还应具备一种精神,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所掌握的操作一丝不苟,对所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精神;同时,工匠将这种专业追求贯穿于自己整个职业生涯中,并将这种职业生涯当作个人的事业来追求。工匠的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职业与事业相统一,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变成自己的事业,一生追求。

第三,工匠精神内涵。工匠只有具备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同时在技术上和精神上相互统一,才是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将 “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优秀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应该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持之以恒的品德修养和守正创新的思维方式;应该具有技术和精神的统一,具体表现在工匠具备坚定的职业操守,并将这种专业的坚持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为物欲所驱、不为利益所动,对企业有着足够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调研

课题组成员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围绕“工匠精神”的相关问题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随机对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实收200份,有效答卷200份。调查问卷从学生是否了解工匠精神和工匠精神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在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的因素等多方面展开,具体调研结果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1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情况

图2 学生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图3 学校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度

图4 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经过前期调研可以看出,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技术、技能、技艺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只注重自身技能、技艺和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对与之相称的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企业忠诚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人文的综合素质。虽然目前已经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但如何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路径,还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研究。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主体视角下探究,构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对于充实和完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具有一定意义。高职院校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才能够避免高职教育陷入误区,培养出的人才即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忠诚的企业精神。

(三)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目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出现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改造升级所面临的困难。2016年,政府提出国家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提出一系列关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政策,如何更好的执行这些政策,需要培养掌握高技能、肯钻研、能坚持、有创新的综合素质人才,这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将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渗透,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所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沈琪芳认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的教育,从学生一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因此职业教育有责任将职业精神的教育融合到课程中;同时,政府也应该要进一步推动弘扬“工匠精神”、提高高级技工的社会地位[4]。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才能给高职教育带来全新的、本质性的改革。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专业教育、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中,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从学生入校进行专业教育开始,在带领学生参观、体验专业技能的同时传达工匠精神;从学生开始进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中体验工匠精神。从学生达到专业毕业标准走向社会之初,强调的依旧是工匠精神在工作岗位中的体现。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路径

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最佳的路径就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源头抓起,在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验标准和毕业标准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学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师生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在高职院校明确标准的同时,政府也通过立法、出台相关政策来完善教育体系,从而保证工匠精神教育体系顺利实施;行业、企业和学校通过制定规则,以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牢固树立企业的忠诚度,完善择业观和就业观。与此同时,国家要强化职业教育理念,政府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社会要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学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保障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实施。

(一)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企业在招聘人才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会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行意志进行考察,认为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才是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实际上表明了企业在追求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具备的工匠精神也提出了要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了一门《劳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求完成一定劳动,让学生尊重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坚持正确理解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工匠精神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明确高职院校对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必然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变化。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在教学环节内容引导上、在教学方法技巧创新上也必须有一系列的变革,从而适应改革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以往专业技能模块基础上,还需增加素质教育模块,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以职业岗位技能和行为素质养成培养“双核心”内容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形成各自递进且相互融合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体系,突出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的提升,完善职业素养和行为素养的统一,实现职业技能要求与工匠精神要求的融合性。在教学内容环节引导上,增加创新创业类讲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类大赛、专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等内容,补充完善现有教学内容,并进行学分互认,完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在教学方法技巧创新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利用真实案例,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在寒暑假学生带着对本专业技能要求的作业回家完成,比如:为父母量身定做一身衣服、为企业提出一条改进方案等等,培养出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水平,又有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还有对企业高度忠诚的奉献精神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三)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加载到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开发中

高职院校在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开发中,利用平台建设,建立校企产教联盟,鼓励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专业技能证书,稳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校与紧密型企业合作,在真实项目引导下,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加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环境建设的项目中,在合作的过程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环节引导和在教学方法技巧创新等方面;在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行为素养的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认同度和敬重度。同时,努力营造平台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打造企业文化教育的显性环境;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实践训练项目中,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隐性教育,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改革中,将工匠精神运用在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里。5所高职院校分别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合作,组建“工业机械工”、“机电一体化”等教改班级,校企共同协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实施计划表,采用“4+6”(学校4周,企业 6周)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分阶段培养高技术高素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从教学计划来看,人才培养就是一个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过程[5]。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具体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加载到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开发中,达到共同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学生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培养,将获取学校的毕业证和德国工商大会颁发的国际认证 “工业机械工”、“机电一体化工”等岗位证书。毕业生在企业的生产岗位上获得相应管理层的一致认可,人才培养获得一定成效,学校将这种成效向全社会推送,营造强大的社会氛围,以此提高学校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师生技能训练中

在全面落实职教改革任务过程中,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的过程中,不仅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同时,对教师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不能放松。在培养过程中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首先要给教师一个培育的环境、成长的机制、激励的措施,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技能的提升中、素质养成的日常中,以身作则不断给学生传授、展示、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工匠精神只有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渗透,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所以,在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现高职院校师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共同提升自身工匠精神的培养,这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思维的挑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大赛训练的过程中,对教师、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专业技能比赛完成整个项目需要6-8小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模拟真实的比赛操作和环境,高强度的训练中间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训练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6-8小时之内完成的任务进行点评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强度的关注度和责任心,才能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和指导。训练结束后师生共同整理实验室环境,回到初始状态,为第二天的训练打好基础,也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构建到高职院校自身文化发展的软实力中

高职院校在构建自身文化发展软实力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提升高职院校自身文化发展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提升高职院校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抓手,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教育作为提升高职院校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将开展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外交是提升高职院校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打造具有“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并将这种软实力向全社会推送,营造强大的社会氛围,以此提高高职院校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邀请大国工匠来到校园交流、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展示他们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

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一)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成效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坚持实施立德树人,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培养出符合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与企业采用“接轨式”人才培养方式,学校选择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坚持合作,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反复沟通、精雕细琢课程内容、企业课堂、专业实践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开展全流程、实际操作、实际岗位的轮训。目前,常州大学城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教改试点单位,从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调研结果分析,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的专业岗位,对岗位的认知度、职业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高职院校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应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在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联盟的共同努力下,将学校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开发中,将工匠精神提升到师生共同具备的技能训练中、将工匠精神培育构建到高职院校自身文化发展的软实力中,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具备的工匠精神,助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全面协同发展。

众所周知,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创新创业的人,必须具备二种精神。一是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一个固守成规,没有思维的跳动,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创办好一个企业;二是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优秀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持之以恒的品德修养和守正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择业、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具备的工匠精神,才能满足国家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人才需求,成为掌握高技能、肯钻研、能坚持、有创新的综合素质人才。

总之,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提倡“工匠精神”,就必须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完善教育体系;行业、企业和学校通过制定规则,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牢固树立企业的忠诚度,完善择业观和就业,并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加载到高职院校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开发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到高职院校师生共同提升的技能训练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构建到高职院校自身文化发展的软实力中,真正将学生、教师、学校的工匠精神向整个社会推送、发扬,发挥出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社会都满意的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