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唐先华:见不得别人过得苦

时间:2024-04-24

刘志怀

唐先华一直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哪怕他获得了“中国好人”的称号后,他仍旧是这么觉得的。33年,跑遍中国13个省份,亲赴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现场,开展各类服务活动累计3万余小时,变卖家产捐助灾区及社会弱势群体,开办免费画室,这一切对于唐先华来说,都太过寻常,他说:“人活着,本就不能只是为了自己。”

关于“麻烦”的定义

和国家领导人握过4次手,还被国家领导人点名接见后,唐先华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太多改变。他依然过得平淡而忙碌,为弱势群体奔走,开展各类服务活动。

唐先华第一次与国家领导人握手是在12年前的汶川。地震的消息刚刚传到唐先华的耳中,他就做好了赶赴前线的准备。在余震频发、道路难行的灾区现场,他与其他救援人员一起,从废墟中救出了23名伤者,抬伤者和遇难者1000多人。协助军民搭建活动板房、开展复课支教等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间1920小时,被当地居民亲切称为“铁人”。

自1986年从事公益活动以来,唐先华可以说接触过所有类型的志愿者工作。1998年洞庭湖特大洪水爆发时,唐先华就曾亲赴一线,参与抢险救灾。对他来说,抢险救灾早已驾轻就熟。

此后的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2011年3月云南盈江地震、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唐先华都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而他也被来灾区指挥工作的多名国家领导人所熟知。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切问候和赞扬唐先华。2014年8月,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李克强总理就曾叮嘱唐先华:“在灾区救援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每次从灾区回来之后,唐先华的画室总会“门庭若市”一段时间。有媒体想采访他,也有企业、学校等邀请他去演讲。但对这些邀约,唐先华总是能推就推,他说:“这样真的很麻烦,我最怕麻烦了。”就连他的义工同事都说,《清风》杂志的记者是他唯一见过能够与唐先华坐下来聊天的记者。

于唐先华而言,凡是耽误他做公益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麻烦”。当初因为体制内的工作太过繁杂,且收入不高,“耽误”了他帮扶孤寡老人,成了他的“麻烦”,他便毅然辞职“下海”;“下海”之后又因疲于应付客户,“耽误”了他做义工,成了他的“麻烦”,所以他索性把公司关了,从此就靠卖画维持所有开支。

许多旁人求之不得的好事,唐先华都视为“麻烦”;而常人眼中的“麻烦”,反倒成了唐先华的事业。

“麻烦”是大多数人对唐先华工作内容的描述,麻烦意味着琐碎与繁复。凌晨5点起床去菜市场买菜,8点之前把菜切好送到每一位帮扶对象家里,下午3点开始免费教青少年国画,晚上7点到9点则是免费教成年人国画,10点过后开始自己作画以补贴开支,凌晨12点左右睡觉。唐先华33年如一日的生活,便是由这些琐碎的片段拼凑而成。麻烦还意味着不确定性,“等下说不定他接个电话就走了”,也是唐先华的生活常态。这一切,唐先华甘之如饴,他说:“这些都不算麻烦。”

对己“抠门”,对人大方

从事公益活动33年,唐先华个人捐款就有百余万,而他经手的公益物资的价值早已超千万。按理说,这样一位公益先锋的行头,不说光鲜亮丽,起码也得剪裁得体,但是唐先华的穿着总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唐先华的邻居谭日红说:“他的衣服要么是捡来的,要么就是周边人送给他的旧衣服,他从来舍不得自己买。”

按照谭日红的描述,唐先华是一个十分“抠门”的人。皮鞋开裂了不舍得买新的,用胶水粘牢了再穿;从不花钱买新衣服,缝缝补补接着穿;一个馒头一杯热水,就是一餐;为了省公交车费,宁愿步行三四公里路;租来的房子里,连一张床、一床被子都没有,困了就躺在椅子上和衣而睡;生病了也是靠硬撑,舍不得上医院。

谭日红回忆,有一次她到唐先华的画室给其送饭,发现唐先华独自一人和衣躺在椅子上。谭日红急忙走上前去询问状况,唐先华说有点头晕。谭日红便让唐先华去买点药吃,结果唐先华把身上的口袋翻了又翻,才面露难色地掏出了几块钱。见此,谭日红立马放下饭盒,给唐先华买来了感冒药,并看着他把药吃了才离去。

次日,正做着家务的谭日红突然接到了唐先华的电话,他想请谭日红帮忙请一名医生去他那里。面对唐先华这样的请求,谭日红的第一反应是诧异,因为按照她对唐先华的了解,唐先华轻易是不会看医生的,不是因为他身体有多好,而是他根本就舍不得。再加上唐先华在电话里的声音十分虚弱,谭日红很快意识到,他这次肯定是病得不轻,于是她边和医院打电话边往唐先华的画室赶,直至医生给唐先华看完病她才离开。唐先华事后也曾和谭日红开玩笑说,要不是谭日红及时帮忙,他那天可能真就挺不过来了。

唐先华的穷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多穷。早在20世纪90年代,唐先华除了在县城里的房子,还在老家盖了一幢“洋房”,还买了一辆汽车,家境可以说是富实。唐先华的穷是因为他把他的一切几乎都用到了公益上。

倪红军与唐先华一起从事公益活动长达12年,他说唐先华经常身怀巨款奔赴灾区,然后身无分文地回来,有时甚至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

有一次,唐先华孤身一人前往西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他除了把所有的捐款和物资交付给帮扶对象,还把自己所有现金也捐了出去,等到了火车站才发现,身上已经没有了买车票的钱。幸好毕业于武汉美术学院的唐先华还有一技傍身,于是他索性找了个餐馆,向服务员借了支笔就开始画画。唐先华凭着借来的一只签字笔,3张画一气呵成,然后便卖给了围观的市民,筹齐了回家的路费。

对弱势群体感同身受

谭日红说:“认识唐先华的过程是呈一个‘V’字形的。”因为她虽然是唐先华的邻居,但是其对唐先华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从报纸、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上得来的,而这些媒体又大多会把唐先华的形象塑造得无比光辉和高尚,所以她对唐先华的“认知起点”是很高的,甚至将唐先华视为“圣人”。在真正接触过唐先华之后,谭日红对他的认知又出现了直线下降,并不是她不认同唐先华工作的内容,而是不认同其工作的方式。她觉得公益于唐先华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执念,唐先华这样的工作方式不是“作秀”就是“神经病”。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共事后,谭日红发现唐先华真如新闻里所说一般,几十年如一日扎在公益一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致使她又拾起了那份尊重。谭日红说:“哪怕是‘作秀’,这样做一辈子是令人尊敬的。”

对于旁人对自己的评价,唐先华从未理会过,因为他对其他人的评价是十分简单的,只有“苦”和“不苦”。

唐先华成长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他幸运地出生在一户小康之家,自打出生便是衣食无忧。但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普通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连解决基本的温饱都极为艰难。在那样困苦的年代里,唐先华的父亲却在唐先华年幼的心里种下了公益的种子。

“小時候,父亲常常救济村里的孤困老人。平时家里只要有好吃的,父亲就会给几位老人送去。”唐先华说,有次家里杀了只鸡,父亲盛了一碗让唐先华给村里一位五保户老人送去。当时他对父亲的举动很不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唐先华在路上忍不住抓起几片鸡肉往嘴里塞。谁知,还没来得及吞咽下去,父亲却突然出现在他身后。“你怎么可以吃老人的东西呢?你还这么小,以后有的是机会吃,但老人去哪里吃呢?”父亲的责备令唐先华无地自容,自那以后,公益的种子便在他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在成长过程中,唐先华见了人世间的太多疾苦。只用一把辣椒灰煮就一锅汤,然后分而食之,这是他亲眼见过的穷苦家庭的饮食状况;同龄人饿晕在路旁甚至饿死在家中,这也是他曾在上学路上或是放学玩耍时见过的惨象。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亲眼所见的惨状,成了唐先华倾尽一切在公益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原动力,他将这种动力称之为“见不得别人过得苦”。

从事公益的动机有很多种,或是同情或是怜悯,但是这样的感情往往时间一长,会变得淡漠。感同身受则不同,这种心理不单单只建立在情绪上,它还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所以这种心态往往比一般的感性情绪要持久。而“见不得别人过得苦”,正是唐先华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感同身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