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 要:由于高职院校本身技术力量薄弱,研究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只能从事维护维修、小产品研发与小工艺革新、专业咨询与专业培训等小规模的社会服务项目,很难获得大的服务成效,这与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存在较大差距。改变这一现象的有益尝试是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大量企业参与的、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产业工程项目,这不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档次、质量、成效,也有利于专业与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机器换人”工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范润花(1979-),女,浙江丽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绍兴纺织实施‘机器换人工程转型升级后的产业特征研究”(编号:125J138),主持人:范润花。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41-04
高职院校本身的技术力量薄弱,研究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其社会服务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服务对象以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为主,服务内容以维护维修、小产品研发与小工艺革新、专业咨询与专业培训等小项目为主,很难获得大的服务成效,这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存在较大差距。现以“机器换人”工程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一、目前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服务的方式与管理研究。认为地方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承接企业主导型、开拓市场需求型的社会服务项目,拓展社会服务范围[1];提出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要做到间接服务与直接服务并驾齐驱,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双向互动、专业优势与产业优势协同发展[2];要加强政府政策性引导和保障机制,多方位打造特色化的培训品牌,构建多元化发展的产学研中心等[3];要明确(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坚持以专业服务于产业,健全服务能力评价体系[4];在财务管理上要划分资源权属,明晰财务关系,建立服务体系,激活创收项目,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5]等。二是社会服务的特征、内涵、体系研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以地方社会与经济建设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基层单位,且体现出技术水平总体较低、服务整体效益有限等特征[6];高職院校的社会服务内涵,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7];开展县域服务,有力助推县域经济、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8]。三是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研究。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重要的育人途径,应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平台来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型科研等事关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一系列核心工作加以有机整合”[9];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0]。这些研究,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方式与管理、内涵与途径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涉及高职院校如何通过社会服务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大型的产业工程与民生工程。
二、高职院校依托“机器换人”工程开展社会服务的要素构成、服务特征
“机器换人”工程是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降低产品成本,于2014年年初由浙江省省长李强提出的,在浙江省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四换工程”(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型产业工程和民生工程,具体内容是:在未来五年,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即“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
(一)“机器换人”工程的特点
“机器换人”作为政府主导的大型产业工程与民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实施范围的区域性特点。作为省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其实施的范围为浙江全省,参与组织的各级政府、参与研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实施的企业,都以浙江本省或座落于浙江的单位为主,研发的新机器主要也是用于浙江本省的企业,获益的主体以浙江为起点,辐射长三角和其它地区。
2.实施内容的产业性特点。在“机器换人”工程中,明确了实施的内容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由浙江从事主干产业、特色产业生产的企业提出“机器换人”工程申请,详细阐述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需求、规模、内容和计划,并由政府组织专家对企业的产业规模、产业需求、产品市场影响力进行论证,根据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要求确立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企业,并给予经费投入。
3.实施过程的长时性特点。“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中已经明确了政府分五年对该工程进行大规模投入,这一时间比高职院校帮助小微企业或社区居民解决一些社会服务问题的时间要长许多,而且“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对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企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在实施“机器换人”工程之后,如果将来出现新的产业转型需求,企业可以实施的“机器换人”工程为基础,自动提出或自动实施机器改造,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建立“机器换人”工程长期合作机制。
4.参与成员的规模化特点。在参与“机器换人”工程的成员中,包括政府领导、政府职能部门专家、企业技术精英、行业专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参与的方式不但在技术力量方面、共享信息方面、研发与生产平台建设方面、资金配备方面以及项目管理方面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还可以在生产与研发过程中融多家之长、补一家之短,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不同企业的“机器换人”工程还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全省范围内的“机器换人”工程系统。
5.实施成效的民生性特点。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显性目标是降低产品的人工成本,推动企业的精细化生产,根本目的是确保本地区企业不因世界性经济危机而影响生产,尽可能不发生倒闭现象,通过降低产品成本,为社会提供价低质优的商品,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因为“机器换人”工程具有上述特点,因而适合作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项目。
(二)高职院校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实施“机器换人”工程,不但要发挥高职院校的产业性、区域性、民生性特色,而且要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提升学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锻炼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学校在参与“机器换人”工程,探索的社会服务新途径应由以下要素构成:
1.搭建多方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参与“机器换人”工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政府密切配合,与企业密切配合,与其它科研院所密切配合。既要领会政府实施重大工程的目标要求,又要了解企业的产业基础与生产流程,要熟悉与工程相关的技术领先的科研院所。要在发挥教师专业与产业应用能力,发挥学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助作用。因而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明确各方的目标、任务、职责、义务,在内容分工、时间安排、指标要求等方面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合作协议。
2.创建“机器换人”项目开发服务平台。大型的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而且时间长的特点,因而在实施工程项目之前要建立具有长效性的工程服务平台,平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外平台以在企业生产、制造新机器以及试用新机器的车间为主,配备生产、制造所需的各种设备与操作人员;校内平台以创建“机器换人”服务中心为主,教师在服务中心开展新机器的设计、论证、实验、数据分析,配备各种设计、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配备专门研发新机器的教师以及参与工程项目的学生。校内服务中心与校外企业车间具有互补功能,形成一个综合性项目研发平台。
3.安排师生共同参与。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既是以技术方式回报社会的实践途径,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参与具有政策导向性、产业转型方向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性的“机器换人”工程,既是教师技术开发、服务企业的机遇,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生产性实践和社会化调研的机遇,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培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机器换人”工程中,教师承担新机器的研发、实验等任务,学生承担数据收集与整理、样机制造与试用,少量有一定专长的學生也可以参与产品研发,有的学生还可以以研发的新机器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
4.开发具有前沿性与特色性的换人机器。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核心是研发换人的新机器,要求新机器能够替代人工生产,既能够制造出质量能够满足需要而成本又相对低廉的大众产品,又能够制造出精雕细凿、品质优良的精品,满足多种消费层次的需要,使制造的产品,既不丢失传统的大众产品特色,又能增加高档次产品,提升企业的制造质量,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所以,研制新机器必须要兼顾技术前沿性与区域特色性,要选择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产业经验丰富的教师研发新机器。
5.探索产学研融合方式与融合途径。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必须强调科研、社会服务、育人三者的融合。在内容上,选择与专业关联性强的产业、企业,承担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研究内容(其他内容可以邀请科研院所合作);在方式上,坚持企业需求第一位的理念,以帮助企业解决“机器换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以帮助企业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为目的,在帮助企业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加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加丰富,使企业的发展与学校的成长融为一体;在途径上,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主动联系企业,帮助企业撰写“机器换人”工程项目申请,规划实施“机器换人”的产业转型方案,设计校企合作的“机器换人”工程实施过程,制订合作协议,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高职院校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特征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在以各种方式开展社会服务,但是总体上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独立于育人之外的现象,使学校在“高等性”方面难以得到很好显现,社会服务的成效也始终见“小”,因而需要以对经济社会有较好推动作用和较大影响力的服务项目来凸显学校的服务功能,这些大型社会服务项目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主导的长期性特征。政府作为管理、引导、服务整个社会发展的职能机构,具有最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丰富的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集聚了最优秀的智慧与经验,因此,政府主导的工程项目在帮助企业走出经济困境方面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工程实施的力度大、经费足、关注时间长,不但能够解决当下企业的生产转型问题,还将一直扶植企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且,其着眼点将始终放在整个地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并将陆续推出新的工程项目,与这一大型工程项目之间相互呼应,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的工程项目具有长期性特征。
2.项目内容的公益性特征。学校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都具有公益性和功利性双重特性,如果参与的是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革新等项目,其根本目的虽然也是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但是,研发成果有知识产权保护,受益的首先是企业,公益性是第二位的;如果参与的是由政府主导、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大工程项目,受益的是整个地区,并且将辐射到整个国家和其它地区,这些项目的公益性特征则更为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在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公益性特征更加明显的工程项目,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项目,这符合学校办学的公益性目的。
3.学生参与的产学研融合特征。高职学生由于专业基础差、研究能力弱,一般情况下不参与科研,但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工程项目不但有科研内容,还有很多技术服务内容,包括科研资料收集与整理、新机器制造与试用、新产品市场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等等,这些工作不但繁琐、量大,而且不可或缺,是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又适合高职学生承担。学生在承担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积累、专业应用和社会实践。这一做法也实现了科研、社会服务、育人三者的融合。
4.创新驱动的长效性特征。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参与政府创新驱动战略的实践途径,但是,由于学校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创新项目较少,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效不够显著,因而在创新教育方面总是难以取得理想成效,为此提出以大型工程项目为抓手,校政企三方合作,利用政府的政策優势与财政支持,企业的产业力量与市场优势,高校的人才优势与研发实力,形成校政企三方合作的创新长效机制。
三、高职院校参与“机器换人”工程的优势分析
高职院校参与政府主导的工程项目,不但减少了项目立项的盲目性,提升了社会服务的实效性,而且时效长、历时久,教师较好地获得了专业成长与职业成长,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对学校快速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社会服务的效能更大
一是社会服务的范围更广,涉及到全省多个产业层面,几十万家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的变革,帮助企业产业转型,增加新的产业渠道,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是社会服务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帮助浙江全省几十万家企业拓展新的利润空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与生产成本,开发精细化产品和高品质产品,获得更多更大的经济收益;三是社会服务的影响面更大,涉及到全省几千万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得以增加与补充,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得以转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方式得以更新和发展;四是社会服务的持续时间更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二)服务内容的产业性更好
一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改进产品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精度,改革生产方式;二是直接参与市场调研,了解产品市场销售与使用效果,明确用户产品需求,研判产品发展方向,参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业市场与产品销售渠道,参与产品售后服务,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四是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更好地了解政府政策文件的精神实质,研发出更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换人机器,为产业发展做好前瞻性准备。
(三)社会服务与专业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是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企业属于多种不同的产业,每一种产业在研发新机器过程中,不但需要专业教师参与,还需要计算机、外语、经济、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具有共性的基础专业教师的参与,使社会服务与学校多种专业相结合;二是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大多是从事地区特色产业的企业,而高职院校依据地区特色产业开设专业,校企之间专业与产业可以更好更容易对接;三是随着“机器换人”工程的实施,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成长,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模式。
(四)教师的专业特长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研发与专业对口的换人机器不但有利于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在专一地参与“机器换人”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快速地成为该方面的专家;二是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教师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不但使教师看到了专业价值,也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三是由于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的产业面广、企业数量多,为教师参与“机器换人”工程提供了更大空间,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
(五)更有利于培育高职人才
一是参与“机器换人”工程的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接触产业和企业,掌握新机器的使用方法和新产品的生产流程,熟悉产品性能,了解市场行情与用户需求,明晰企业需要的员工类型和能力要求,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二是学生通过参与“机器换人”工程的实践,学会了更多的创新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创新技能,养成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责任心,对学生创新创业有较大帮助;三是教师将“机器换人”工程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有利于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应当参与政府主导的、大量企业参与的、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产业工程与民生工程,这不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档次、质量、成效,也有利于专业与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2-74.
[2]方美君.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77-80.
[3]李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途径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5(4):22-24.
[4]耿金岭.对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59-61.
[5]马元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创收激励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65-68.
[6]莫志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4):30-32.
[7]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169-170.
[8]李振祥.县校合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新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46-49.
[9]孔宝根.试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3(9):61-64.
[10]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2(36):8-10.
责任编辑 时红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