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_孙梦婷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安排了三篇童话课文。第一篇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教师需实施“教读”,教学生学会“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边读边进行合理想象,预测下面的故事情节;而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与第三篇《不会叫的狗》均为自读课文。这三篇课文体现了由扶到放、由教读到自读再辐射到课外阅读的设计理念,用“预测”这一阅读策略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自主阅读的大门。
预测,能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文本、作者产生对话,徜徉于合理的想象中激荡思维。此刻,教师若能适时指导学生基于文本内容与合理预测,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本脉络,进行续写创作,尝试生动表达,让语文教学真正指向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三要素,是否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在学生还没有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教读课文时,想让初次学习统编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学会用“预测”的方法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真是难于上青天,但昆山经济开发区国际学校的杨虹老师却处理得十分巧妙。
(1)猜谜导入妙。上课伊始,杨老师用“我说你猜”的小游戏趣味导入,用“一根根”这样的提示语让学生明确谜底是“冰棍”而非“冰淇淋”,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文本信息进行有依据的猜测,为接下来利用王一梅《鸟窝里的树》这篇童话故事教学生根据读到的内容进行合理猜测做好了铺垫。
(2)有效迁移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既然作为自读课文,就需要有一篇教读课文引入“预测”,让学生利用“预测”这一策略进行阅读练习。杨老师以王一梅本人创作的与《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最为相似的《鸟窝里的树》这一童话故事作为“先行组织者”,让学生由读到的内容合理猜测接下去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并讲出自己猜测的依据,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文本有了阅读期待,对文本有了再次创造,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自读课文做好了准备。
(3)预测方法妙。在教读《鸟窝里的树》时,杨老师引导学生用“联系旧知、联系生活、观察彩图、关注文本”等预测方法进行合理猜想。有了这些预测方法后,学生在自主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便有了一个思维支点,知道如何有理有据地进行预测了。杨老师沿用《鸟窝里的树》中的猜测形式,让学生依据标题、彩图、情节并联系旧知和生活,边读边预测,运用策略,锤炼思维。
如果说“预测”是一种阅读策略,让学生养成边读边猜想的习惯,那么“思维导图”就是另一种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边读边梳理出故事脉络,建构表达图式,为创编续写与生动表达埋下伏笔。
杨老师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让学生在学习第1~8 小节后,让学生运用“预测”的方法合理创编故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里是不是缺少了一点什么?学生在创编故事时如果能有一个原文内容的思维导图,沿着思维导图再写下自己想要创编的内容提要,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思路会更清晰、“预测”起来会更贴近原文情节?比如,可以按时间线索出示《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原文思维导图,让学生基于原文内容,再进行创编续写,绘制出自己的创编思维导图,将自己的“创编思维导图”与“原文思维导图”进行对比,修正不合理的预测,如此,在进行此项创编教学时,我们不仅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预测有依据”的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巧妙利用思维导图建构表达图式,进行创编续写,在反馈续写情况时鼓励学生尝试生动表达,让语文要素直接指向学生的关键能力。
“预测”需要联系旧知与生活、关注彩图与内容,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建构故事情节图式;“预测”是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阅读策略,也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当掌握的必要技能。有依据的“预测”,有逻辑的“思维导图”,能共同为学生构建起一个会说话的“表达图式”,聚焦语文要素—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引领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的角色转变。杨老师的这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童话教学课,正是这样一节充满策略教学而又能让孩子们兴味盎然的创意课堂。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聚焦语文要素,给孩子们一个思维支点—通过预测与思维导图策略,引导他们建构恰当的表达图式,在日积月累中,学生自然会将这些阅读策略内化于心,让语文核心素养浸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