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武林 倪永宏 范从山
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文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的主动对接上。本文以苏中高职教育为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布局与区域产业对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对策与路径。
江苏共有13 个省辖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共有20 个县(市、区),其中扬州市下辖广陵等三区一县两个县级市;泰州下辖海陵等三区及三个县级市;南通下辖崇川区等三区二县三个县级市。苏中总面积约2.09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36 万人,分别占江苏省面积和人口比例的20%和21%。
南通市“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 型结构交汇点,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望,“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船舶及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为主导产业,以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拥有南通中远川崎、南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中集、振华港机、蛟龙重工、惠生重工、明德重工、虹波重工、正大集团等产业集群,有江山股份、综艺股份、江苏三友、中天科技、东源电器等上市公司。
泰州市是传统制造业城市。“十一五”期间形成了医药、机电、化工和船舶四大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目标为打造“1+3+N”产业体系。 “1”即全面提升传统优势的装备制造业,“3”即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N”即积极培育新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泰州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500 多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均占全市工业企业的一半左右;已建成的中国医药城是全国唯一医药高新区,形成以玮创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扬子江药业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陵光石化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
扬州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制造业、纺织服装、玩具及旅游用品、食品制造是其传统产业。目前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是扬州支柱产业,已建成仪征上海大众轿车生产基地、拥有以扬力集团、力创集团、牧羊集团和宝胜电缆等为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扬农化工、仪征化纤为代表的石化产业集群,同时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等新兴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由于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等原因,苏中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 南通由于接受上海和苏南辐射,经济发展总量和财政收入明显优于扬、泰二市,2012 年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558 亿元,分别超过扬州、泰州1600 亿元和1800 亿元。泰州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从全国百强县中苏中占有的10 位来分析, 分别为海门市(28 位)、靖江市(29 位)、如皋市(32 位)、启东市(39 位)、海安县(55 位)、泰兴市(55 位)、如东县(55 位)、兴化市(63 位)、仪征市(82 位)、姜堰市(86 位),南通市占5 个,泰州占4 个,扬州仅有1 个。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市经济发展的排位。
表1 苏中三市2012 年经济发展及支柱产业对比分析
苏中2012 年三产增加值比例为7.01∶53.02∶39.97,产业结构总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苏中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苏南尚存在一定差距,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苏中三市中,扬州、南通有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2 所综合性大学。 2012 年以前,泰州市尚缺普通本科院校,今年终获突破。 2013 年4 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泰州学院”。截至2012 年底,苏中高职院校共11 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4.6%。与苏南尤其是南京、苏州、无锡比,苏中高职教育发展质态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优于苏北。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12 年苏中11 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设有17 个专业大类,54 个二级专业类,另有水利大类和公安大类专业未设置,11 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点有446 个,平均每个高校设置专业40.5 个(见表2、表3)。 专业设置数最多的是扬州职业大学,共70 个专业,专业数最少的是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设有28 个专业。2012 年苏中11所院校招生计划共37919 人,平均每所院校招生数为3447 人。 17 个专业大类中财经、制造、土建、电子信息、文化教育5 大类专业布点数最多,均在42个以上,5 个大类专业布点数为264 个,占总数的59.2%。招生数较少的专业大类为资源测绘、材料能源、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法律,专业布点数均小于10,该5 大类专业布点数共29 个,占总数的6.5%。
如果根据专业所属产业性质比例的高低,作为确定高职院校产业属性依据(见表2),南通市5 所高职院校中,三产专业设置居多的三产院校有2 所(南通航运职业学院和南通紫琅职业学院),二产专业设置居多的二产院校有2 所(南通职大和南通纺织职业学院),一、二、三产专业设置较为均衡的综合院校1 所(南通农业职业学院)。 泰州市三所高职院校中,三产专业院校共2 所(泰州师专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泰州师专三产专业设置数达91.7%;一产专业设置居多的一产院校有1 所 (江苏农牧科技学院)。扬州市三所高职院校中,三产专业院校共2 所(扬州职大和扬州江海职业学院),其中江海学院三产专业设置数达75.0%,二产专业院校有1 所(扬州工业职业学院)。
表2 苏中11 所高职院校基本情况分析
从专业分布状况和专业重复设置情况分析(见表3), 南通高职专业设置数居前5 位的专业大类依次为制造、土建、财经、交通运输和电子信息。 泰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居前5 位的专业大类依次为农林牧渔、文化教育、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居前5 位的专业大类依次为财经、制造、文化教育、土建、电子信息。南通高职专业设置重复率达100%的专业最少,共2 个,分别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 泰州高职专业设置重复率达100%的专业有6 个,分别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扬州专业设置重复率达100%的专业最多, 共10 个,分别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环境检测与治理、市场营销。
表3 2012 年苏中11 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
1.专业门类比较齐全,专业覆盖率相对较广。苏中高职按专业大类和二级专业统计的专业覆盖率分别为全国目录的89.5%和69.2%。制造、电子信息、土建、财经专业大类设置专业最多,对苏中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2.区域布局较为合理,发展态势与经济发展保持吻合。由于南通经济相对较发达,高职院校数也最多,5 所高职院校中有国家示范(骨干)校2 所、省级示范校1 所、民办高校1 所;按产业性质划分,二、三产院校各2 所,综合院校1 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状态良好,高职教育在苏中三市中总体处于领先位置。扬州、泰州各有3 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三产专业比重较高,二产专业以机械、化工、土建等专业为特色,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也发挥了一定支撑作用。
3.专业分布结构较合理,人才培养成效凸显。2012 年苏中三产增加值比例为7.01∶53.02∶39.97,高职院校三次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为6.05∶38.34∶5 5.61, 说明苏中高职与区域产业结构呈总体适应态势。 三所国家示范(骨干)校分别形成了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兽药生产等省级品牌专业群;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等为代表的品牌专业群;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控制等为代表的品牌专业群,这些专业群均具有专业特色鲜明、专业优势凸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等特点。
1.专业集中度较高,专业重复设置问题较严重。苏中高职专业设置仍存在注重办学效益和短期效应,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的现象,各院校专业设置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体现区域发展特点方面仍有不足。有些院校只依据市场需求,不研究条件如何保障,导致一些投资少的热门专业增长迅速,专业设置较为集中且重复率较高。如从专业大类看,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和艺术设计就覆盖了苏中全部11 所高职院校,从专业点分析,二产专业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热门专业重复度最高,三产专业则以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等专业重复度最高。
2.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脱节,供需错位现象明显。一方面专业重复设置问题造成部分行业人才培养相对过剩,而一些办学投入相对较大的长线专业则被放弃或无人问津。苏中三市一产专业点有28 个,但70%以上集中在泰州,扬州原有1 所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在2012 年已并入扬州职大,受招生规模所限,原有农业专业特色已难保持。又如汽车和船舶是扬州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两个,但扬州高职院校对其支撑作用显然不足。 据统计2011 年扬州汽车类专业毕业生仅占当年毕业生的2.47%,船舶技术类毕业生尚没有;2012 年汽车类专业和船舶技术类专业招收人数分别仅占当年招收人数的3.46%和0.38%。 再如,扬州市近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等“三新”产业,但本市三所高职院“材料与能源”大类专业仅设有2 个招生专业点。
3.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四重四轻问题突出。 伴随高校扩招,部分院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数量增加迅速。由于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专业设置与布局的科学论证缺失,导致学校间专业设置趋同,各学校原有的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削弱,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剧。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申报,轻专业建设;重招生录取,轻人才培养;重眼前效益,轻长远发展;重社会需求,轻条件保障”的四重四轻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结构、经济发展重点、支柱产业打造上均存在差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关注所处区域的经济结构状况和产业调整趋势,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提高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以此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的对策与路径有:
1.科学界定政府调控职能,发挥政策导向作用[2]。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各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局,保证冷热专业和长短线专业的均衡发展。对于热门专业要适当加以调控,防止“过热”引起的人才过剩,导致教学资源浪费;对于农业、材料与能源等冷门专业,或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但办学投入较大的专业,政府要设法提供支持,可通过提高学费补贴标准、制定就业优惠政策、给予学校冷门专业或新兴产业专业的专项补贴等措施,调动高职院校发展这类专业的办学积极性,并调控学生选择专业的行为。
2.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科学确定专业布局。 社会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对高校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方面,可以发挥协调、监督和指导作用。例如,行业协会应牵头或参与编制本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规格、核心课程标准,评估各院校所办专业的办学效果。可以建立两个委员会,即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行业顾问委员会和有学校教授、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学校专家委员会,对学校专业布局组织评议和审批、对新增专业和现有专业的调整进行论证。
3.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又对区域经济发展质态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应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高教研究所要组织力量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及调整方向、新兴产业及经济增长点;开展人力资源调查,搞清本地区技能型人才数量及结构,做好人才需求预测。要提高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本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当前苏中三产院校发展稍显超前,三产专业设置呈逐年上升的势头,苏中三产院校已达一半以上,一些专业如财经和艺术设计等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趋严峻。要提高二产专业比例,对考生及家长的就业和择业观进行正确引导,使二产专业发展与苏中产业结构保持适应,满足苏中三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均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并优先发展的需求。
4.树立开放的高职教育观,构建“政校行企”四方互动机制[3]。高职院校作为专业设置的市场主体,理应通过专业的科学布局和特色打造,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及其变化。通过主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获得地方政府在经费筹措、政策扶持等方面对高职办学的更多支持,推动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主动、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高职专业设置主动与产业对接的要求将更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将趋于常态。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办学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技术研发中心、实训基地等方式,密切校企间深度合作;要依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做好产业岗位调研和需求预测工作,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不断完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应机制。
5.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的依据是区域产业集群的构成及提供的各类产业岗位,适时增设新专业,调整社会需求不旺的老专业,使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同步。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设备资源、已有优势和长期积淀,与本区域内其他院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根据专业化理论,每个高职院校只有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才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培养质量;要避免由于专业设置分散、专业设置数量偏大、导致教学资源投入过度分散,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的问题。苏中三所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发展和专业布局已说明,依托长期努力积累起的专业特色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建立起一批优于同类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群,可以形成在行业内独特的领先发展优势,并将成为高职院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1]王力俊,曹晔.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1(36):32-37.
[2]傅琼.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析[J]职教通讯,2012(6):71-75.
[3]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95-9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