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黄友泉 谢美华 熊碧玲
顶岗实习是指高职学生在学校修完相关课程后,通过顶岗的方式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完成实习任务的实践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1]。顶岗实习属于生产性实习活动,是学生将校内所学理论知识系统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将校内所学专业技术整合、吸收并最终构建完整技术素养的重要过程。因此,《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认同和接受,而且也在如火如荼的广泛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实习目标不明确、管理方式不科学及考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实习的效果,甚至使其流于形式。借鉴目标管理理念重新审视顶岗实习管理中的问题, 并重构顶岗实习的管理体系是保障顶岗实习质量的科学之路。
目标管理(managing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使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3]。1954 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基本思想。他强调:“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 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 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一家企业意味着通过目标进行管理。 这将是贯穿管理实践的基本原则。 ”[4]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也称战略性目标);然后通过上下协商,将总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并转化为各层次、各部门和个人的分目标;并使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 最终把目标实现程度,作为评估和奖励每个部门和个人贡献的依据。德鲁克认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必须将所有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和努力引向一个共同的目标”[4]。该理论的核心是实现员工从“他控”向“自控”式管理转变,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目标管理可分为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成果考评三个基本阶段。 制定目标是组织管理的初始阶段, 是组织根据使命和某时期的任务制定总目标,各部门和员工据此分别制定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纵横联结的完整目标体系的过程。实现目标是组织管理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要求领导既要懂得“授权”又要加强指导和协调。把每个人都置于所承担的目标责任的岗位上, 通过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实现自主管理是目标管理的关键,要突破这个关键就需要领导做好“授权”。个人有了目标和权力就有了工作的方向和责任心,也就有了积极性。 “授权”并不等于“不管”,为保障目标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至于失误而影响全局, 领导的检查、协调、指导、帮助及情报的提供等管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成果考评是目标管理的第三个阶段。达到目标实现的预定期限后,下级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提交书面报告,然后上下级一起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决定奖惩。 如果目标没有完成, 应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并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下一个周期的目标管理。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所以源于企业管理的目标管理模式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的运用也是可行的。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涉及学校及企业工作的诸多环节,涉及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资源。因此,要搞好顶岗实习工作,我们必须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手段抓好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 并对高校、企业的环境、 实习资源和人员等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顶岗实习是一个管理过程,只有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企业的各种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教育部《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顶岗实习管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围绕总目标,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教学所要达到具体目标及各自的任务和要求并指导学生树立他们的实习目标和责任,最终各自努力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显然,顶岗实习管理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顶岗实习管理既有对各系部实习计划、实习教学大纲、实习资源的宏观管理,也有对实习组织、岗位实践、岗位考核及安全保障等环节的微观管理,还有对高校及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及学生的管理等。 我们必须围绕总体目标,通过具体环节的严格管理,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最终落实到总体目标上来。
顶岗实习管理能否借鉴目标管理模式,还需比照二者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是否存在一致性。目标管理是在总目标的引领下,管理者、被管理者、资源之间的互动过程。 顶岗实习管理,涉及学生以及高校和企业内部的指导教师、辅助人员和各种实习资源,是上述要素的互动过程。比较发现,顶岗实习管理与目标管理都涉及人与人的重要关系,都是各种因素的互动过程,而且目标指向一致。所以,从顶岗实习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构成要素的一致性及关系的互动性看,目标管理模式适合于顶岗实习管理。
目标是一项任务在某段时间内完成结果的预先设想,它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活动效果的评价依据。 要实现活动效果的准确评价,目标必须具有量化的标准,使其可测量、可观察。顶岗实习在于实现高素质、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企业及学生往往将其看做一项任务, 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根本问题。调查发现,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任务书》都有实习目标一项,但大多数都是大而空的、缺乏可测量的表述,比如“培养职业技能”,“全面了解职业岗位业务”,“ 增长社会知识”等等。 另外,学生对于实习目标认识也不够清晰,如我们对江西省三所高职院校316 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对顶岗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非常了解” 的学生仅占30.70%,“一般了解”的占39.12%,而“不了解”的高达30. 18%,这表明超一半学生对顶岗实习的具体目标缺乏深入了解。 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对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将严重影响顶岗实习的效果。顶岗实习目标不明还表现在大量学生仅关注待遇及工作时长等利益问题,却忽视了顶岗实习培养目标,这使得顶岗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实习单位往往仅注重学生实习过程及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对于学生的实习目标和培养目标却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调查显示,仅有4.12%的学生认为企业对顶岗学生有系统的培训,28.88%的学生反应实习单位根本就没有相关培训,其余的同学反映企业有培训但并不系统。
目前,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存在两种不科学的极端模式,即专制型和“放羊”型管理模式。专制型管理模式不关心人,只追求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因此,对人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快速成长,但带给实习学生更多的是巨大的压力和挫折感,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自我控制和评价。 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考虑实习学生准员工的身份,而是根据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来分派任务和提出管理要求,致使大量学生反应管理太严,工作太苦太累。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困难,其中很不适应的占25.68%, 有点不适应的占29.87%,69.30%的学生认为严格的管理是他们对企业难以适应的最主要原因。“放羊”型管理模式主要提指高职院校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甚至放任不管。 顶岗实习学生从“学生”转化为“员工”角色的过程还是需要指导教师精心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督,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指导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并未真正履行其指导和管理职责,存在指导失位现象,调查显示,教师参与顶岗实习管理和指导的仅占5%。 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架空就更加厉害了,大多都是挂名而已,没有太多的实际效用[5]。“放羊”型管理使得学生疏于主动研读实习任务书,疏于主动制定实习目标、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疏于主动探索实践问题,最终导致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实际上,这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都不利于学生从“他控”变为“自控”,实现自我管理,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主动性。
健全的学生顶岗实习考评体系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规范学生实习行为,实现实习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调研发现,学生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学生实习的场所在企(事)业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权理应交给企(事)业单位, 但这并不等于说高职院校就可以袖手旁观,而应该对学生的考核、 评价给予必要的监督和参与,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监督、指导和参与却太少。而企业在对实习学生的考评过程中却过于简单化,反映在一方面只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更没有对学生将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调查显示, 有48.7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不合理,考核结果缺乏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只注重定性评价而忽视定量评价,调查发现,对学生的考核大多是千篇一律、无实质作用的简单评语,如“工作认真,遵纪守法,表现良好”等,这些定性评价显然无法反应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 第三,大多数指导教师(很多并未参加实质性指导)在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时,也主要依据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并结合自己的主观印象,这种评价明显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奖罚机制也很不完善,大多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定都是誉美之词,缺乏针对性及差异性。
目标管理是系统整体的管理,它通过总目标的逐层分解,建立起合理的目标体系,使整体和局部构成双向环形系统,形成一个双向思维过程。
高职顶岗实习管理目标体系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国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的顶岗实习管理总目标,即“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第二,学校根据总目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确定顶岗实习管理二级目标,包括“实习教学目标”、“机构设置目标”、“人员管理目标”、“基地建设目标”、“实习对口目标”、“实习安全目标”和“管理运作目标”等;第三,各系部教师为完成实习管理目标,自己制定的工作目标,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信息目标”、“对学生实习指导的目标”、“对学生日常管理的目标”、“与企业及家长联系与沟通的目标”和“实习过程及结果评估的目标”等;第四,实习企业也要把学生顶岗实习列入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确定企业管理目标,并安排专人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监管、指导,包括“实习生培养目标”、“安全教育目标”、“与学校联系与沟通的目标”及“实习考核的目标”等;第五,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也是自我管理的实施主体,他们在实习中也必须建立自我管理目标,包括“培养目标”、“安全目标”和“纪律目标”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又可以分为解为具体的目标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国家顶岗实习管理总目标要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建立起合理的目标体系,只有这些子目标的实现,才有最终总目标的达成。
目标管理是许多领域广泛采用而且简捷、有效的现代管理技术, 但实施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 顶岗实习管理总目标分解后,学校、企业和个人都要围绕目标尽职、尽责,努力实现各自目标。在顶岗实习管理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懂得给各部门或个人“授权”,让各个部门或个人都明确在实现顶岗实习管理总目标中应负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力,他们有了目标和权力后就有了工作的方向和责任心,就会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过得去”就行。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保证,为保证顶岗实习管理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以及各部门和个人井然有序的开展工作,高职院校、 企业及个人应围绕目标制定较为完备、详细的工作计划。
目标管理是注重成果的管理。顶岗实习目标管理的检查和评价是对顶岗实习全过程及结果,以结果为主的综合判断。通常是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高校及实习学生检查和评价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 校企双方要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实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可由企业技术骨干、实习指导老师和辅导员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 另外,学生也要通过工作记录、实习日志等方式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定。 在评价内容上要注意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注意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力求考评的准确和客观。 在考核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要求, 可以通过答辩式考核、技能竞赛或成果展示等方式来进行,从而使实习考核动态化,避免根据毕业设计或企业开出的学生成绩鉴定表进行的终结性评价。最后考核结果要体现差异性,并把这种差异和奖惩挂钩,从而避免考核的模糊性而降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1]黄友泉,谢美华.全面质量管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的新视角[J].职教论坛,2013(15):8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3.
[3]魏文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23.
[4]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上海:上涨译文出版社,1999:13,143.
[5]李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