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资本理论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

时间:2024-05-08

时序今日,随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文化资本重构已然成为推进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源头活水。从文化资本理论引抻,文化资本重构不仅是激活中国成人教育传统文化记忆的灵药良方,更是破解长期存在的时代使命与教育变革相隔断、社会责任与发展目标相剥离、文化传统与人才培养相鸿沟等等顽症固疾的必奉圭皋。因而,如何引用文化资本理论,对成人教育变革的社会动因、外部动力、内涵动态进行理性透析;如何以文化资本的重构,推进中国成人教育的理念认知、取向趋势、行为方式的实践变革,正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激清扬浊、革故鼎新不可迥远的重大前沿问题。

一、文化资本要义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认知

“文化资本”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创造性的将“资本”的范畴由经济领域扩展至非物质的文化领域。他指出,之所以将文化称之为资本,是由于它的获得和积累都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种特殊形式的劳动过程的加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论对于重廓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认知大有裨益。

(一)“形式转化”观念彰显变革动因

就当代中国成人教育而言,发展变革的重要性已然是社会共识,但对变革动因问题的认识却一直是仁智各异,始终未能在社会或业内达成必要的共识。有人只是简单的把变革动因归结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有人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建中寻求答案,当然还有更多的人从成人教育发展本身找根据。不可否认,这些对变革动因的探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整体上看又存有重大缺撼,即对变革动机的核心内涵诉求与基本时代价值缺乏合理阐释。而文化资本关于在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形式由虚拟向实态,由物质向精神的转化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其价值内涵的持续彰显与价值外延的不断宽阔,并能聚化成为一股强大的核心内驱力的观点,应对解读并彰显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动因有着特殊意义。

其一,关于文化资本由虚拟形态向实质形态变革,是实现其文化价值的最重要环节的概念,诠释了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动因。从哲学意义而言,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由虚形向实态的跨越,将中国成人教育内涵的文化元素由隐性的默会性、整体性、情境性、个本性状态下解脱出来,蜕化为可以触摸的发展目标与发展动力,进一步厘清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价值、范畴,有效规划当代中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新过程、新结果,从而使“文化仍存在之本”成为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基石。

其二,关于文化资本由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的转化,是彰显其文化价值的必由途径的理念,鲜明了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动因。在此视阈下,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实际上是倡导构建一种“以文化求发展”的社会情境,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在现时与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永葆浓厚而恒久的文化精神,更要以坚持传统文化传承,促进现代文化发展、推动未来文化变革为现实印鉴,充分发挥自身所承担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并内化为社会发展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继而使“文化仍发展之本”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圭皋。

(二)“内核转变”理念清扬变革动力

实践显示,要切实推进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就必须在变革动力问题上有所破题,尤其是要在理论界面上弄清变革动力源自何方与如何凝聚等等关键性问题。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往人们总是把眼光聚焦在教育理论甚至成人教育理论范畴之内,以致陷入了“以成教解释成教”的认识怪圈,不仅提出的理论依据苍白无力,甚至对成人教育变革实践有误导的之嫌。如果我们转换视角,把文化资本理论关于“内核转变”理念引入其中,也许能有“蹊径另辟”之效了。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内在核心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动态扩展,不仅能够实现已有文化资本的进一步增殖,更能够孕化出新的文化资本。由此推引,在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过程中,其内涵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动态扩展,既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现有文化资本增殖之本,更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动力之源。

一是有利于变革动力源自何方问题的解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下,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作为一种教育变革的实践活动,尽管物质动力作用巨大,但精神动力却不可或缺,它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也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而文化作为精神动力的核心元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断言,失去了文化根基,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这正与文化资本理论关于文化资本活动不只是停留对外在世界的模仿或简单的摹写,一种主观创造性的活动,蕴含着人独立的精神内涵的观点不谋而合,有力注脚了变革动源之何方的问题。

二是有利于变革动力如何凝聚问题的诠释。文化资本理论关于由文化资本孕育而成的文化成果,不是对原先所依据的文化资源的重复,而是对原先文化资源在形式、样态以及内容的进一步缜润与提高的论点,又从另一个方面阐明了变革动力的凝聚问题。既以文化资本构建为核心,“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不仅要对中国成人教育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必要梳理,更要借鉴、融合和吸收多元的优秀文化成果,融汇各种文化的新个性,为变革动力凝聚的内涵深厚与外延宽阔提供必要条件。

(三)“场域转化”理念明晰变革动态

长时期来,如何把握成人教育的变革动态趋势,是当代成人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争鸣问题,争议的焦点就是变革的自主性问题。有不少认为,中国成人教育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变革过程中,外因推动力量无疑大于内因的激活作用,成人教育的变革动态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种由外因刺激引起的非定向的随机活动状态。也有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变革是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内因是变革的主导冲动,变革动态就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发展过程。而上述两种观点的此消彼长与风骚各领,就成为中国成人教育忽而变身为市场化教育,又忽而变体为社会化教育的认识论根源。从某种意义上,引入文化资本理论关于尽管文化资本所处不同场域的特征各有不同,但自主性则是这些场域间共有的最本质特征的“场域自主”理念,或有裨益于这个棘手问题的阐微。

首先,它解释了变革自主性发展的必然性。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场域的自主性与场域内个体所获取的文化资本的程度成正比,因此,特定场域的自主性越高,就越容易实现文化资本的聚合。以此推廓,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这一具体场域下,自主性发展必定是实现变革各类要素聚合的认知基础,它要求中国成人教育以“敢为人先”的探究精神,主动实现自身变革目标与社会发展潮流的深度对接;还要以“敢于实验”的索隐态度,自觉寻求变革过程与社会其他系统衔接的平衡点;更要以“敢于失败”的务实传统,规划变革发展的行进空间,预测变革发展的未来前景,让变革真正成为成人教育的一种自性行为。

其次,它解注了变革自主性的必要性。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场域越是自主,行动者在场域内获得文化资本价值与实现自我增值的机会也就越大。以此延拓,在中国成人教育改革领域内,这种场域自由与获得文化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呈正向发展的观点,申明了中国成人教育自主性变革发展极其必要性,没有自主性发展,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就难以坚持重正文路的改革取向,重振文风的改革思路,重调文心的改革行为,只能在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的波谲浪诡中随波逐浪,谈不上在现时发展中以文化资本的重构实现自我增值。

二、文化资本特征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问题

引入文化资本理念,不能仅局限于廓清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理念与思维,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对文化资特征的透析与把握,反思与叩问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认知聚合”特点与变革目标困惑

无须讳言,在关于如何把握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目标的问题上,无论是在社会还是高校领域内,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迷惘与困惑。从我国高校成人教育领域来说,一些人片面认为推行教育市场化是变革主要目标,甚至误读为就是“发展高端且高价的市场培训”。由是乎,国内主要高校纷纷进行以做大培训收入为目标的成人(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单单北京大学每年举办的培训班个数,就从2003年的100多个,增长到了2010年的500多个,年培训人数从1万人增长到近4万人。尽管这种天价高端培训一时间风生水起,但由于只是一味关注巨大培训市场蛋糕的争夺,各高校基本上都扎堆在国学、工商管理、私募等几类所谓的热门项目内,课程模块设计几乎同出一辙,甚至连授课师资也大量重合。这种严重同质化造成当前高端培训的竞争成了单一的高校“品牌竞争”以及领先“返点”争夺市场渠道的竞争。反观这些悖相,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深度把握成人教育变革目标实质所在,简单的把变革作为一种谋求更多经济效益和更大市场份额的市场拓宽活动,而不是作为具体化的“社会文化发展活动”,导致中国成人教育“推进现代文化发展”变革目标的失落。上述现状也从另一个侧面显明,文化资本理论关于文化资本“认知聚合”特点的判断,或是有助于这一状况的降解。

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活动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群体的共同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传承、发展和变革之中,文化资本正是在文化活动中被赋予了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使得群体认知高度聚合其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系统。这种论述恰恰从顶架层面上阐明了,永葆自身文化资本的生机与活力才是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目标要义。深而剖之,就是要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过程中,要树立“以文化建设谋求更大发展”的变革精神、突出“重振文风、重续文脉”的变革态度,形成“以文化资本聚合为核心”的变革意识,倡导“以文化引领变革风气之先”的变革信念,不仅以此汇聚为一盏驱散以往变革目标困惑的明灯,更在中国成人教育领域中,将新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业风范,萃化而成为一种“文气昂然、放歌时代”变革目标。

(二)“资源聚合”特点与变革路径困忧

勿庸置疑,“通时达变”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方式的方法论选择。然而,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过程中。如何将“识时求变”作为变革路径抉择的基本尺度上还存在重大缺撼。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一些人产生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变革”的迷茫,对如何调整现有的办学格局都不知所措,更何谈在社会转型中发掘变革路向了;还有一些人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产生了“不知何种路径适宜变革”的困惑,搞不清楚在变革过程中,到底是从满足市场需求入手,亦或从推进经济发展着眼;更多的人则是习惯性地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上作文章,把大搞联合办学、变换招生宣传花样、简化教学程序作为变革主打路径,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等等诺是,这些变革路径的困忧与滞顿,所产生的直接因果就是导致成人教育变革效果消溶,无效变革或低效变革现象普遍。而要从根本上决解这个难题,关于文化资本“资源聚合”特点的论断或有拨乱为治这效。

文化资本理论进一步指出,文化资本能够通过主体间的转换,将不同主体所特有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实现流动、共享、互动和重组,从而使个体在这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中,丰富了文化占有、提高了资源聚合效能。文化资本“资源聚合”的这种“互动共享”特点,给中国成人教育探索变革路径应有光前启后之义。一是提示人们要善于在成人教育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对接与碰撞中发现变革路径。强调“成人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对冲与衔接中寻求变革路径的极端必要性,期愿通过此类“金玉集糅”,照亮中国成人教育变革之路,引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之道。二是喻示人们在变革过程中,要把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价值的重组、文化信息的流动作为变革的主渠道,让“以文促新、以文求新”成为评价变革路径的基本指标,在中国成人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架设一座“殊途共轨、异路同韵”的变革立交桥梁。

(三)“效率聚合”特色与变革行为困顿

反躬自问,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历程中,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变革行为抉择问题。尽管近些年来,在中国成人教育领域内,变革政策密集出台,变革举措不断推进。或是把高等函授教育作为变革的突破口,以函授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成人教育;或把发展远程教育作为变革的主要方面,以现代网络教育改变成人教育传统结构;或在社会考试中发展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构的高等学历教育作为主线,以综合课程考试改革和证书互认改变成人教育评价方式,等等难以枚举。不可否认,上述种种变革行为在短时期内确有“流火之效”,例如某个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一年就招生十余万人。但从长远上看,这些变革行为由于受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不仅难以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一时间还很难推行下去。这些变革行为之所以“雷大雨小”甚至“有雷无雨”,溯起根本,限阈于成人教育外部表象调整应是其中主因之一。这也昭示,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行为,如果仅着眼于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或开发新的教育形式,或其他外延的伸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内涵文化着力。从此而言,引入文化资本“效率聚合”特点,或能为新的变革行为的甄择提供思路。

文化资本理论阐明,文化资本的获取是一个需要个体通过相关实践活动,使自身文化资本持续增加,从而保持相对优势的过程。这就要求个体在不断提高自身积累文化资本效率的同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做到“效率快”与“效果好”的有机结合。这就提示中国成人教育在确定和选择变革行为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态势,促进既往的外延式变革行为向内涵式变革行为的转变,尤其是要从文化资本聚合方面寻求行为的灵感与启示。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成人教育文化建设实践中,让文化资本聚合贯穿于成人教育变革行为全程,进而在文化与实践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不断丰盈变革行为的科学性,拓宽变革行为的可行性,凝练变革行为的可操作性,为当代成人教育变革行为的择优拓出一条理性之路。

三、文化资本互动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趋势

时下,文化资本理论正向一个更高更广的领域推进,“三个互动”即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互动、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互动、文化信息与文化传统互动则是其核心蕴意,而这些关于资本重构理念的引远,必然对中国成人教育未来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一)有利于变革理念的文深义远

突出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互动是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重要走向,即在凸显文化资本“文化性”核心元素的同时,又注重文化资本活动价值的生成与增长,既考虑文化资本的本元意义,又强调这种本元价值的物化。这种无形与有形文资本的转换论述,对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理念的变革有着举重若轻的时代意义,不仅使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目标、创新动机、创新精神与创新意志的外延得以不断完善与臻萃,更促使创新理念的内涵向着纵深展拓,即由单纯的“为了成人教育发展而创新”,抻延为力求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的多维共进而创新,进而将 “教育创新锐化为文化创新”。精而拣之,“三文重启”当是创新理念“钩深韵远”的原初因子。

“三文重启”以“文化视野重开、文化传统重光、文化精神重朔”为基本格调,强调“文化眼界决定创新高度、文化传统决定创新出路、文化精神决定创新成败”,着力在思维意识层面为中国成人教育创新打造“文长意远”之路。深而索之,不仅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在“漫漫修远”的创新途中,以“文化通达”的高情远志,树立起“传承传统优良文化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培育“推进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为主导”的改革精神,规划“创造未来文化元素为蓝图”的变迁思路,并以鲜明的文化自信对创新中所遇到的,诸如创新动机缺乏、创新信心缺失、创新意志缺陷等等问题,进行深刻反省与及时校正。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迭次反省与勘误纠失的实践过程中,在深化文化价值聚集与事业发展关系的认识,精确把握自身无形文化资源向有形文化资本转化的承继节点,最终汇聚为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理念所特有的“文化性”精粹。

(二)有利于变革取向的钩深蕴长

彰显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的互动是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又一趋势。它主要倡导个体不但能够将所获取的文化知识、文化经验、文化技能等文化性资本,聚汇成为巨大的文化能量,并通过整个文化资本活动的运作实践,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换而言之,就是在文化资本聚合的过程中,要实现“储聚能量”与“提升修养”的有机结合。以此引袂,在中国成人教育领域,这种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的相互连通的观点,当对中国成人教育创新取向的明确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以其独有的理论魅力影响着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思考,更有利于中国成人教育在创新中生成“成人为本、教育惟真”的质朴文风,从而确立“教书育人”与“文化修身”同存共进的变革取向。

展而言之,“三文归一”应是主要路径。一是以开阔文化视野引领变革取向。要求摒除变革中“利益决定方向”或是“跟着市场走”的陈旧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追高、求大、涉多”的偏激倾向,善于自觉从文化角度出发,发现变革走向问题和发展态势矛盾的背后有哪些文化的原因,然后从文化的角度给以及时校正或扭直。二是以发挥文化职能主导变革取向。强调要让文化职能发挥成为改革战略贯彻的先行铺路,注重文化职能和发展战略的相互联通与相互影响,即文化职能的发挥一定要体现出改革战略目标的要求,并在文化层面上对其进行分解。无论是使命、责任、规划、核心价值观的顶架部分,还是效益、质量、教学、科研等实践部分,都应该体现出改革战略的要求,使成人教育文化真正成为可执行性文化。三是以凝炼文化精神支撑变革取向;要求从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社会层四个层次梳理成人教育现有的文化状况,在对原有文化传统吸收、扬弃的基础上孕育新的文化精神,以此凝炼成人教育自身鲜活个性,并在与原有的价值观相融合后,聚化为改革取向确定的精神支柱。惟此,中国成人教育方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胸襟与气魄,在社会风云变幻中扬帆彼岸。

(三)有利于变革方式的境宽韵阔

强调文化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互动是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它指明文化资本的不断流动和循环是其永葆动态性存在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关键,即文化资本可以纵向的从一个时代传递到另一个时代,形成从古代至未来的多极文化体系;又可以横向地在不同的范围和场域内传播,成为多样表现形式的多元性文化。这种不同文化体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纵横捭阖、珠浸玉澜,共同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也对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行为变迁带来新思维。其中,关于如何对中国成人教育改革行为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如何生成中国成人教育“敢为人先、敢于实验、敢于失败”的行为个性?如何将中国成人教育具体改革行为升化为特色文化行为?等等问题的演释与阐明,都是文化体系与文化传统互动的蕴涵之义。上述这些问题也正好说明,在中国成人教育改革方式变迁过程中,“三个重塑”当是要冲。

“三个重塑”主张中国成人教育改革行为的“开放、笃行、克难”,强调改革行为不仅要与现实发展相适应,更要使之与未来文化发展相关联;明确改革行为不但是“发展之本”,更是“创新之本”。因而,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在改革中,一要注重自身文化传统的重塑。大力发扬文化传统的正向功能,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由此在领域内构建经由统一文化熏陶而在基本方面大体一致的改革行为调节体系。二是要重朔文化品牌。成人教育要根据已有的条件,推进自我文化个性与和改革行为有机融合,重视通过改革行为的拓展,发掘自身特色的人文资源,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现代文化的核裂变,在全社会树立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以获得的更广泛的认同感,产生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三是要重塑文化价值。不仅要使改革行为能够满足成人教育发展的特殊文化需要,或者能够反映成人教育文化形态的基本属性,更要激活改革行为的文化创造功能,在不断深化改革行为文化传承与保存功能的同时,要进一步锐化它的“文化繁殖”的文化更新功能,通过改革行为的重组,适时把成人教育改革擢升为文化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为实现中国成人教育向“面向世界、展示特色、勇于竞争、开拓未来”的跨越提供必要价值肇基。

[1]曾青云.当代成人教育发展概论[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2]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35.

[3]方董平.文化资本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0.

[4]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