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吉梅 王福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职生表现出的众多心理问题中,心理危机比较突出。近十年来,分别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的研究成果十分显著,但专门针对高职生的研究报告却十分有限。关于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更是有限。因此,我们确立本课题,拟从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出发,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关于心理危机的概念,国内多数研究者沿用CaPlan(1964)的定义: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会导致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到1846年Casper报道的赤面恐怖。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1903)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社交焦虑可以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由于自己在社会角色与社会行为上无法满足预定的期待目标时所产生的焦虑。可以简单解释为: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
自杀是自我关系紧张的极端化,是高职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反应。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对一千多名高职生开展“高职生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1]。
常州某高职院2010级新生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测验,实测3406人,有效问卷3395份(有效率99.68%)。其中第一类为严重心理危机问题倾向者267人(占总人数7.86%),第二类有心理危机问题倾向者749人(占总人数22.06%);有过自杀念头者32人(占总人数0.94%)。
随后,该院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院性心理危机排查显示:除2010级新生外共发现101位有心理危机问题倾向的学生,其中37人有人际关系问题,26人遇到了家人去世、父母离异、违纪受处分等突发事件,10人因性格内向、过于自卑而回避社交,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其他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有1人脾气暴躁,不能自控,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缺乏,有暴力现象(砸门、窗、玻璃等),后送医院治疗。另外,有2人因心理问题吃过药,其中1人被诊断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国内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报告也关注了高职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其中浙江台州地区某高职院校3145名2009级新生UPI测查结果显示:有严重心理危机问题倾向的I类学生436人,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13.9%。南宁某高职院校3545名2008级学生UPI测查结果显示:有严重心理危机问题倾向的I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5.4%。陕西某高职院校460名2008级学生SCL90测验的结果表明:20.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均分大于2 分)[2]。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职生心理危机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国高职生心理危机问题非常突出。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外对社交焦虑的流行病学研究比较多,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都达到10%以上。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或恐怖起病于青春期,25岁以后才起病的情况较少见[3]。
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发现,我国高职生社交焦虑问题比较普遍。研究发现:45.3%的高职新生存在交往焦虑的倾向[4]。于茜和焦永纪通过交往焦虑量表(IAS)调查得出的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程度(均值M=41.45,标准差SD=9.096)[5]与朱孔香等人运用IAS调查得出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程度 (均值为40.80,标准差SD=8.39)[6]比较接近,并且显著高于IAS的美国大学生常模(均值M=38.9,标准差SD=9.7)。
为了研究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前文所述常州某高职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测验检测出Ⅰ类和Ⅱ类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了《90 项症状清单》(SCL-90)和《交往焦虑量表》(IAS)测试[7]。
《90项症状清单》(SCL-90)作为一种适用面广、包括精神症状项目多的自评量表,在临床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该量表得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以总分160分(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标准)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其中,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为阳性,任一种心理问题的阳性因子个数大于2,则说明被测者存在该种心理问题。
《交往焦虑量表》(IAS)主要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总分范围为15~75分,焦虑程度与总分呈正比,大学生平均分为38.9,标准差为9.7。含有15条自陈条目,所有条目与其它条目的总数相关系数至少为0.45,八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0。IAS与其他测量社交焦虑及羞怯量表高度相关(R>0.60)。国内学者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研究,Cronbach α系数为0.81,稳定性、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符合测量学的要求,能够较好地测量社交焦虑的主观感受。
该测试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46份,有效问卷730份,问卷有效率91.25%。其中男生385人,女生344人,年龄均在19~21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SCL-90测验中,有160人总分超过160分或者某种心理问题阳性因子数大于2,占总人数的21.92%;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这些学生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IAS测验中,有311人得分超过常模水平(38.9分),占总人数的42.60%;得分高于常模水平一个标准差 (48.6分)以上的有47人,占总人数的6.44%;其中,得分超过60分(可认为患有社会交际焦虑症)的有5人。可见,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高职生中,社交焦虑十分普遍。
另外,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IAS得分和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如表1所示,分析IAS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程度,发现SCL-90总症状、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均与IAS得分有非常显著的相关(rR=0.246,0.312,0.292;p<0.01)。 说明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表1 IAS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关系
针对社交焦虑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应对方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多年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我们总结出如下模式: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危机预警,运用个案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社交焦虑、缓解心理危机。
心理测试主要指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测,一般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和《90 项症状清单》(SCL-90)两个量表。
心理危机排查主要由系部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分层次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排,主要针对以下12类学生: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社会或自然以外刺激者;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者;个人感情受挫者;人际关系失调者;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社会交往很少,缺乏社会支持者;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与行为异常者;家庭贫困、经济负担重、自卑感强烈者;身体出现严重疾病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症、恐怖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有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又复学者;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者;转系、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者。
前文所述常州某高职院从IAS测验中得分超过常模水平(38.9分)的311人里随机选取40名学生进行6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然后运用SCL-90和IAS对被干预学生进行后测。这40名学生中男生13人,女生27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2名被试(女)因故退出。后测时出现1份无效问卷。故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只有37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24人。
采用SPSS16.0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2),SCL-90量表前后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t=5.032,p<0.001),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得分差异极其显著,被干预者心理危机问题得到缓解。同样,IAS量表前后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t=7.945,p<0.001),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IAS得分差异极其显著,被干预者社交焦虑有较大改善。
本研究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和心理问卷调查等形式探究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出结论: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高职生中,社交焦虑十分普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我们建议,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心理危机预警,运用个案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社交焦虑,缓解心理危机。当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定量描述高职生心理危机的方式,社交焦虑和心理危机之间是怎么样相关的、有没有因果关系,改善社交焦虑和缓解心理危机之间还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等,这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表2 SCL-90、IAS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M±SD)
[1]孙静.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1):195.
[2]马燕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2):71-72.
[3]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55-58.
[4]金艳,等.高职新生交往焦虑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35-237.
[5]于茜,焦永纪.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调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2):65-66.
[6]朱孔香,等.大学新生焦虑及社交焦虑测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14-17.
[7]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94-196,209-2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