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5-08

□刘 虎 石伟平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刘 虎 石伟平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由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改进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保障行为被动、保障目标外生、保障对象单一、保障机制不足、质量改进滞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单一的外适性质量观使职业院校质量目标错位;强势的外部评价使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行为迷失;短期内的急剧扩张使职业院校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足。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以质量改进为落脚点逐渐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问题;对策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职业院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行为以及强势的市场力量,我国职业院校内部尚未形成一种基于自身主动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院校增强自身质量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1]。

一、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

职业院校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独立实体,而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其组织演化是系统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寻求目标优化的过程。所谓职业院校质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职业院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目标,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整合办学资源,形成推动自身办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的机制,从而构建起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功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2]。

(一)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改进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其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1)目标系统的特色性。职业院校类别众多,其突出特点就是多样化。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需要汲取国际和国内有关教育质量管理思想的精华,确立学校办学定位、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制定适合校情的质量标准,走特色发展之路。(2)对象系统的全面性。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程、全员、全面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活动、环节都会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对象既包括教育教学要素的科学组织与运行,也包括管理部门对办学要素的组织协调与管理。(3)组织系统的整合性。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涉及到的环节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结构的调整、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然而单个环节作用的发挥难以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抓住课程建设这一核心,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围绕课程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并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改善实训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从而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4)改进系统的闭合性。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动态的、复杂的人工系统,因此职业院校内部保障体系需要借鉴相关理论与技术,构建闭环式的改进系统,并通过制度来规范、约束、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动态平衡。

(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职业院校初步建构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框架,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意识日渐增强,质量保障机构逐渐建立,然而,由于长期受外部驱动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行为被动。受我国行政性教育管理体制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性较差,学校自主发展意识薄弱,职业院校没有将内部质量保障活动提升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许多职业院校并不重视对自身办学思路的梳理,唯上级部门和市场需求是瞻,这使得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日渐趋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逐渐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保障学校特色发展的作用。(2)保障目标外生。职业院校质量保障的目标应主要来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职业院校质量保障的标准也主要依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文件而非学校发展诉求,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没有参与保障标准设计和保障活动的权力,学校内部质量改进动力不足,外部质量保障难以转化为内部质量提升的动力。(3)保障对象单一。职业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具备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质量标准方面的保障、投入方面的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保障、教学效果的保障以及信息收集、评价、分析和反馈机制的保障等系统内容。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内部质量保障工作方面的重点在于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投入、毕业生信息收集、反馈与改进等方面不是很重视。(4)保障机制不足。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合职业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配套的系列质量保障制度,同时多数职业院校是由教务处负责本校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有的在教务处内部或教务处下面设立教学评估中心,且评估人员大多由教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无论从机构的地位,还是从人员的精力来看,都不足以支持整个学校的质量保障活动,相关的质量监控工作也常常受到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干扰,不能系统深入地开展[3]。(5)质量改进滞后。目前,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更重视对办学过程的静态监控而忽略动态监控;重视校内评价而忽视企业在生产性顶岗实习中的评价;重视院校自身的质量控制而忽视校企合作共同质量控制;质量保障习惯上停留在经验性的评价和总结层面,总结性评价过多而过程性评价偏少,职业院校质量控制机构在质量管理和督导过程中“督”的比重大于“导”,评价结果更注重在评比、选优方面的运用,而较少用于对质量问题的诊断和预警,对如何帮助被评对象较好改进工作提供的服务不够。

二、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缺陷的原因

(一)单一的外适性质量观使职业院校质量目标错位

在教育实践中,常见的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个适性质量观和外适性质量观。[4]内适性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就是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为下一个阶段学习所作准备的充分程度。个适性质量观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功利的目的更重要,个性的陶冶比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这两种质量观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的质量标准中都不占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更加重视外适性的质量观。外适性的质量观源于工商管理的质量概念,从工商管理的观点来看:离开顾客的需要去谈质量是没有意义的。在他们看来,质量即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这种依据外部需要来界定质量的观点被称为外适性质量观。由工商界移植过来的外适性教育质量观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并满足国家、社会和教育“顾客”的需要,否则教育便不具有意义,它以外部满足作为衡量质量水平的标准。外适性质量观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就业导向:职业院校如果能够准确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取得高就业率,那么就是高质量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基本反映了社会对某所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综合评定水平。

依据外适性教育质量观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评价,其关注点更侧重于教育服务效果。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的特点使得人们根据外适性质量观去考虑教育问题,几乎无例外地只考虑教育的短期效应。就业导向关注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某一岗位所必需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即只要受教育者开始了职业选择,接受了相关的就业培训,进而进入工作岗位就业或再就业,那么职业教育也就完成了任务。仅从就业角度认证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会使人们忽视教育的根本属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长期性、发展性特点是相违背的[5]。在外适性质量观的指导下,职业院校更加关注短期内学生的就业,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办学质量的系统保障,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就难以实现。

(二)强势的外部评价使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行为迷失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既是职业院校的举办者,又是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还是职业院校的评价者。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价而忽视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职业院校尚未把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看作是学校整个质量保证活动的主体和基础,而只是将其视为质量保证的对象。教育部规定“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评估,要以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正确定位,加强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6]教学水平评估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起着导向作用,评估成绩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教学工作评估,调动全校人力物力争创优秀。然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相关服务水平都较少涉及,这就造成高等职业院校更加重视教学质量相关工作的开展而忽视其他保障措施的配套建设,造成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院校的评价更注重院校的硬件建设以及短期之内的办学效益,并且这样的评估方式在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估中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这样的评估难以促进职业院校进行系统性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反而使得职业院校围着评估指标转,使得其内部质量保障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鼓励和指导。

(三)短期内的急剧扩张使职业院校对内部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在新世纪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1998年国家首批高等职业院校仅14所,但截至到2009年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高职在校生人数超过1300万,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量到在校生人数都已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在2007年突破800万,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868万。我国职业教育在短期内获得了规模上的迅速扩张,这也使得职业院校在办学上出现了许多短视行为:在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来不及思考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得到更多生源,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源,成为职业院校的领导层必须首先思考的重大课题。为此,许多学校大作表面文章,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高规格,忽视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办学资金消耗在基本建设上,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关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内部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为容纳更多的学生,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缺少详细的市场论证,片面追求热门专业,即使没有发展的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断拼命扩张,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上,本末倒置,漠视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片面追求效益,压缩人才培养时间,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以规模扩张为主题的发展时期,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受重视,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就步履缓慢。

三、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以质量提高为核心,推进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数量的增长不等于质量的提高,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过程,因此,构建职业院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是解决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促进的根本路径。[7]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扩张速度的放慢,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质疑,提高办学质量成为教育政策和实践指向的重点和热点。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未来十年,职业教育发展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随着适龄学生数量的减少,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办学质量将成为学校取胜的关键。这一发展思路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的管理者、职业院校的领导层要将发展的思路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提高上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是职业院校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内外结合,坚持多样化的质量观,促进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999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指出:“世界正在走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将决定效率。培养富有成效的灵活的劳动力对迎接21世纪的竞争至关重要。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职业教育应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8]。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就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我们不能仅仅用外适性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来简单判断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而应该用发展性的、多样性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9]我们要坚持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个人服务,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满足他们千差万别的教育需求,适应学习型社会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增强职业院校的发展潜力,增强职业院校内部质量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评估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将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进行有效的配合。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职业院校评估制度,将行政性评估转化为促进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行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合理分配资源,注重评估结果的反馈,增强评估的指导性,从而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0]。

(三)统筹规划,构建机制,以质量改进为落脚点逐渐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内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把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形成规律,尽管职业教育千差万别,但职业教育质量有着自身生成的规律:办学质量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职业院校的目标和使命是质量生成的基础;办学投入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办学过程是质量形成的核心过程;办学成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办学、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11]从实施层面上来讲,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定期开展一系列制度化的质量保障活动,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使质量保障意识渗透到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对于质量保障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以及定期检查或随机检查制度,促进评估对象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职业院校还要尊重教师、学生及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学校反馈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专业、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加强分析与运用内部质量评估结果的力度。

[1]康宏.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2]戚业国,代蕊华.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思想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3]李明惠,邢伟.建设多元化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3-225.

[5]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9-110.

[6]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

[7]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8]温璿.关于构建高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9]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总结报告(摘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7).

[10]任君庆,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11]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

G710

A

1001-7518(2012)13-0012-04

作者介绍:刘虎(1986-),男,河南鹤壁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1957-),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4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石伟平;本研究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79003099)的资助,主持人:石伟平。

责任编辑 韩云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