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08

□肖 菲 邹显林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肖 菲 邹显林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职业规划缺失、工作定向困难、人际交往狭窄、闲暇生活单一、角色认知错位、自卑心理隐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文章从政府、社会、教育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路径及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角色认知;对策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和谐社会能否成功构建,已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学者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探求破解问题的方法、路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本身,乃至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问题阐释

受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实际工作技能错位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过相对正规和规范的学校教育,绝大部分都已完成了初中或高中学业,有的甚至已具备大专或本科学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对社会的适应,不仅需要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相关工作的技能和能力,以谋取所期望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却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这成为其顺利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一大瓶颈。

(二)较高的消费取向与实际消费能力错位

追求时尚、乐于享受,业已成为当代青年价值观、人生观的潮流;追求个性,成为凸显人格魅力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这种乐于追求、乐于享受的背后,需要付出让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承受的沉重的经济代价,这与其现有的实际消费能力形成巨大反差。

(三)较高的期望目标与实际发展行为错位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意识强烈,重视工作环境,注重发展空间,对薪酬待遇要求较高,这与其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在清晰且明显的差距面前,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忽视了学习行为所能带来的思想和行为改变。学习行为、发展行为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远大理想的如愿实现和人生价值的充分展现。

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职业规划缺失

进入城市前,对城市生活并不了解,对在城市发展所需的具体要求缺乏认识,单纯地把进入城市只看作是为了离开家乡到城市找一份工作挣钱或见世面,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后打算做什么、到底怎么做等问题缺乏清晰而慎重的思考,职业发展迷茫,目标模糊,得过且过。

(二)工作定向困难

尽管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在对城市文化不适应、专业技能又缺乏的情况下,在城市难以谋取到一份工资待遇满意且轻松、自己又喜欢的工作,最终只能陷入频繁更换工作的境地中,工作定向困难重重。

(三)人际交往狭窄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同质性特点,大都集中于同事、老乡和亲戚这三类群体,较少与城市人交往,尤其是很少主动与城里人交往,具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和原群体意识。

(四)闲暇生活单一

在工作之余,大部分人选择睡觉,其次是和朋友聊天、上网,几乎没有人主动选择看书、看报,或参加教育培训等学习形式来提升自己,也很少参加城市文化娱乐活动,闲暇生活枯燥、单一。

(五)角色认知错位

尽管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多年,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仍然觉得自己是农村人,认为自己的归属依然在农村。不仅如此,他们还人为地在自己与城市人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在自己工作岗位处于较低层次的现实困境下,还将自己的心理期望置于不利位置。

(六)自卑心理隐现

对于自己的农民工身份,新生代农民工试图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上极力遮掩自己的农民工表象。在他们对城市生活进行负面评价、对城市居民进行消极面对、对家乡生活进行怀念与赞扬的言语中折射出他们内心的自卑。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

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适应城市文化,需要整合政府、社会、教育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这四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保障

城市文化适应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适应紧密相关,城市文化适应是最深层次的适应维度,是城市适应最根本的方面。而政治地位的取得、经济权益的保障和政府社会的大力倡导,无疑将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保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层面对城市的认同和融合。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地位的取得,有益于他们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及时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为此,政府部门要正视他们在政治权利上的诉求,拓宽他们在城市的政治参与途径,增加其在城市的话语权。第一,切实落实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对已在所在城市工作一定年份或有稳定职业、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应该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其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二,依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其进行语言上辱骂、行为上进行人身攻击等过激行为要坚决制止。第三,在城市社会管理中,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城市管理人员在行政执法时要一视同仁,树立平等意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第四,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促进其参与社区、企业民主管理,调动他们参与城市民主生活的积极性。

2.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权益。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权益的缺失,致使他们游离于城乡二元结构之外,成为了城乡边缘群体,经历着和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包括就业、工资、教育、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这是由历史、政策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即消除实际上存在的农民与非农民的身份制度,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国民平等待遇。(2)建立统一的劳务用工制度。规范劳动力用工市场,建立统一的劳务用工制度,彻底消除同工不同酬问题。(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将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与城市居民一起同等享受社会保障服务。(4)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专门成立为农民工服务的公共行政部门,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法律保护、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遇到的困难。

3.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掌握着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又具有引导、组织社会性资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应责无旁贷地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服务。尤其是在农民工素质问题比较突出的今天,资源配置应更多地向农民工倾斜。同时,政府应利用自身的公权力,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如构建和规范与新生代农民工有关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的投入机制;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文化生活改善纳入与企业美誉度相关的考评目标(如文明单位创建等);对社会力量开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进行宣传表彰等等。

(二)社会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支持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影响往往是宏观的、深远的。因此,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方面,应该主要从企业、城市市民、媒体舆论三个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充分的支持。

1.企业勇于担当。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应该努力为其营造、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支持。首先,企业应从战略发展眼光出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敢于挑战的工作氛围。其次,企业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企业教育。这样在充实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社会价值教育、道德教育及城市文化教育等。再者,广泛开展有利于健全性情、丰富业余生活的文化教育活动,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和提供一个温馨的第二家园。

2.城市居民主动接纳。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为城市作出贡献,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赞扬和平等对待,但在现实中,农民工却总是被城市市民看不起、遭其无端欺负、被视为“二等公民”。究其缘由,主要在于传统思想影响、缺少沟通与认同。由此,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城市居民应该:第一,换位思考,转变观念。大部分城市居民都认为农民工没知识、没文化、不讲卫生、不遵纪守法等,于是他们将这种认识迁移至所有新生代农民工身上,造成了对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的错误认知。其实城市居民应换个角度去思量新生代农民工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把他们当成城市社会的一分子,而不是“二等公民”。第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城市居民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与新生代农民工接触交往,彼此相互了解,交流城市生活情感,增进双方情谊。第三,开放心态,主动接纳。城市居民应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他们,从心理和实践上承认并接受其为城市人,应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

3.舆论媒体合理引导。社会排斥和偏见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对客观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与形象,纠正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片面认识与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社会传播、舆论导向功能,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合作,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社会交往氛围,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首先,新闻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先进事迹、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等积极面要进行大力宣传,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其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负面影响要客观评价,合理归因,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努力纠正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行为的错误认知。最后,对城市居民的“优越意识”加以恰当引导,倡导平等观念、公民意识及谦爱互助的仁爱思想,帮助城市居民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狭观念,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信任和理解,消除隔膜。

(三)(成人)教育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提供引导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实质上是乡土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在相互碰撞过程中不断调整的过程。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生活方式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城市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悟性有所欠缺,因此,它需要借助一种外力去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融合,而这种外力就是“成人教育”。

1.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城市职业竞争能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具有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及较高的目标追求,但却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承受重压的精神和较好的实践技能,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陷入尴尬境地,大都从事层次较低的工作种类。因此,应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城市职业竞争力;同时,进行职业认知教育,使他们懂得职业无高低贵贱的区分,珍惜现有的工作,热爱所从事的岗位;再次,进行一些初级的创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让其了解创业所需要的条件、感受创业的艰难历程,同时,以现实中创业的成功典范为例,给予其创业的动力和信心,鼓励年轻人创业发展。

2.开展城市适应教育,了解城市生活文化。城市适应教育主要是指城市文化生活方面的一些引导性教育,包括一些市情教育、城市生活常识教育,以及一些安全常识的教育和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文化,掌握城市交通、法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规则、感知城市生活习惯、生活礼仪,准确定位自身角色的教育。首先,应对他们进行城市生活基本常识教育。包括穿着、语言、人际交往、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遵守城市生活公共规范,懂得城市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方法;其次,对其进行城市基本法律、法规教育。教授城市交通法规、基本权益保护知识、法律常识及求职方面的法律保护知识,让新生代农民工懂得如何适应城市社会的法律体系,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

3.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人生发展方向。提到职业规划,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大学生群体,其实,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职业规划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心怀宏图大志,但却因为各种因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信心不足,对人生的发展方向显得茫然。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职业规划引导。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清楚认知职业发展条件和感知职业发展历程。一个人取得职业的发展、事业的成功,必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广泛的人力资源和充足的经济资本,甚至需要经历惨重的职业创伤和痛楚,让其认识到人在城市的职业发展艰难实属正常;其次,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清楚认识自己,让其学会自我职业规划和定位。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地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客观评价个人特点及自身素质,找准职业方向,树立个人目标。

4.发挥社区组织作用,营造和谐人文氛围。职业技能教育、城市适应教育、职业规划教育,都可以以社区为载体加以实施,而集中体现于社区的组织层面。这是因为,由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组织与管理,可以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也便于为他们提供服务。首先,社区引导成立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便于发挥组织的作用,既有利于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集中对他们进行统一学习、培训,参与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或与城市居民之间进行交流,以增进友谊、促进融合;其次,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既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更可以调动他们参与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如社区组织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知识讲座、教育培训等,无疑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让他们对社区、对城市产生归宿感与认同感。

(四)自身层面:为实现城市文化适应进行自我调整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实质上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城市文化教化并自我调整的过程,是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

1.增强文化自觉。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根本,在于自身对乡村文化的反思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可、接纳和融入。基于此:第一,思想上要主动增加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城市文化,特别是城市主流文化,代表了当代先进的文化前沿和方向。对于刚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感知城市文化的深刻内涵、感受城市的外显活力,无疑将增加对城市文化的深入认识,打破对城市文化的刻板理解,促进原有乡土文化结构和城市文化的融合。第二,实践上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反省和对城市文化的接纳。在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刻感知的同时,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反省,继承乡土文化的优良传统,主动学习并接纳城市先进文化。

2.改变心理认知。长期的农村文化背景,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文化产生了心理上的鸿沟,总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觉得农村人比城里人低一等是一种常态,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认知。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错误的心理认知呢?第一,正确的认识自己。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自身的缺憾和闪光点,新生代农民工要看到自身的独特优点,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对自己充满自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第二,改变传统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城市居民而言显得低下、卑微,使其内心形成了一股难以改变的自卑意识,以致影响其对自身社会地位、社会公平的看法。新生代农民工要坚信人人平等的社会准则,彻底消除传统观念中遗留的不平等意识,实现城市角色和行为的改变。

3.扩大社会交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同质性,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交往作为结构意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不可避免的重要方面。为此,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助于在城市拥有强大的情感支持系统、有助于建立稳固的情感归宿。第一,主动建构社会支持网络。进入城市后,新生代农民工应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认识城市居民、结识工作同事、适应城市生活,在这种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过程中缔结友谊,这种友谊将会给他们的城市生活带来充足的能量,让其找到一种家的归属。第二,增进与城市居民的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有效途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情感认同的前提条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仍处于较低层次,加之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固有的片面认知,使两者之间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以主动的姿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主动加强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只有通过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互动,才能增进了解,促进融合。

[1]宋言奇,马乙玉.城市适应性教育:民工潮中不可忽视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2]孙冬.基于职业规划教育视角下就业工作的思考[J].高校讲坛,2009(13).

[3]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曾青云.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202-215.

[3]陆学艺.三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0.

G720

A

1001-7518(2012)13-0034-04

肖菲(1961-),女,江西吉安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教授,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邹显林(1984-),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肖称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