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亿钧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张亿钧
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化农业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因此发展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供销合作社组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具有的优势,分析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阐述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其发展对策,为推进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
新农村建设;合作社;教育;发展对策
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多项职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兴社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死兴衰。2011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实施 ‘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发展供销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总体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离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系统教育角度看,我国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大多依靠供销系统内所办的学校,曾有安徽财贸学院和山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学院、几百所供销学校。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低谷,出现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现象,为了求生存,大多数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面向市场办学。这些学校,一些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适生存,调整办学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完全失去供销合作之特色。即使两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给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经济专业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体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一些高等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曾经开设过合作社专业,但在“文革”期间停顿了近二十年,导致目前出现断层现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曾增设与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经济专业,招生属性为试办,至1993年才被确定为正式招生;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经济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出现,从而停止了招生;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的公布结果中,全国各高校申请新设置和调整的1711个本科专业中,仍没有合作社专业。尽管目前还有少数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经济专业研究生、专科的招生,如中国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安徽财大的农业经济与合作经济、华南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但因没有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出现分化和断层现象。而且,合作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大类,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所需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不相符,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学院作为尝试,在青岛农业大学内部所有专业的四年级毕业班学生中招收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学员,成绩合格者,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
由此可见,尽管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着办学主体分散、数量有限、层次断层、体系性不强等缺陷,很难形成优势突破。
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合作社教育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从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合作社教育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几乎为空白,岂能有特色之说;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究竟所需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研究不够,并且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合作社教育培训实效,难以适应合作社蓬勃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合作社教育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开展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偶发的、短期行为的。至今国内仅有一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与合作社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导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合作经济的特色专业。因此,目前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甚少,不能满足合作社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与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同时,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导致了合作社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人才培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的现象。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较高,不断地探索并实践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担心承担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风险及损失,而企业积极性不够。因此,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难以达到应有的尝试和广度。
供销合作社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至关重要。特别是国务院40号文件颁发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脱离行业,未能深深扎根行业,没有行业特色,而职业院校发展缺乏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衔接不太紧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输送给行业的职业人才较少。比如2010年全系统新增的23万人,绝大部分来自系统外院校。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职业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国家级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还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办学被边缘化而致系统学校经费紧张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属、地方学校,由于主管部门、主办行业的不同,学校级别、经费标准也不同,致使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异,甚至毕业生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导致同类学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诸多矛盾。
目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甚快,可教育培训的总投入甚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为提高产出质量、产出水平而开展的生产技能培训投入,其使用效率虽较高,但总量很少;另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扶持教育培训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员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举步维艰。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宝贵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位,其培训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强。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理论教师会讲课却不会实操,聘请的实操教师会操作却不会讲课的现象,即“双师型”教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一是经费和编制不足,学校对企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有吸引力,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双师型”教师,导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师资;三是学校发展速度与师资编制缺乏的矛盾,导致结构性教师缺失,甚至成为教师队伍扩大的重要因素。
世界合作社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社教育,且认为合作是国民性的重要体现,甚至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开设合作社知识基础课,将合作社意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并拥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丹麦合作社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基础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连续教育四个层次。美国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构建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俄罗斯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盟(相当于我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3所大学、3所学院以及70多个中等技校,可开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训人员达到16万人之多。俄罗斯合作社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大学,也是俄罗斯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18个城市设有分校,在校生近4万人,可以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几乎为空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一是构建以供销合作社系统院校为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校框架系统,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合作理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种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二是构建以农业系统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农业各种技术知识及应用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工作;三是合作社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知识及合作社理论教育作为国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四是构建以农村成人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为框架系统,以加强合作社知识教育;五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党政干部培训过程中将合作社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各级党政干部能够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识,提高其对合作社的认识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干部,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六是恢复两所原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大学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依托,并组建全国性的合作社大学,对大专、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层次的合作社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构建合作社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合作社专业人才,从事合作社理论的教学研究。
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供销合作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融入“三农”的重点和特色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教育部和供销总社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办好一批涉农和直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为职业学校搭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并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化和打造全新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新网工程”建设急需各方面专门人才,并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此外积极参与“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供销合作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推动合作社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一是采取有效方式,切实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熟练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且在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校企或政府支持合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工巧匠,让其到高校进修,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水平,聘请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三是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既能熟悉中央、地方有关政策法规,又能掌握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指导、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辅导教师队伍,以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第四,改革创新教师评聘制度。即改革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考核标准,将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扩大专业课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此外,还要师德教育,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发挥高校优势培养高水平师资,总而言之,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供销合作社的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乔为.中国式合作社教育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0(04).
[2]余茂辉.教育和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
[3]郑丹.国外合作社教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08).
[4]危朝安.发展合作社教育,培育合作社人才[J].农村经营管理,2008(05).
[5]赵全民,王丹.合作教育缺失与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困境[J].合作经济,2009(01).
张亿钧(1962-),男,安徽绩溪人,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G725
A
1001-7518(2011)33-0043-04
责任编辑 王国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