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 健
高职教育特色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培育
□张 健
“特色生态环境”是高职教育特色形成、发展和培育过程中与特定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关系的总和,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独特性、有序性的基本特征。创建高职教育的特色生态环境可以从学校、政府、企业三个维度入手,建构彰显政府职能,发挥企业优势,激活学校能量的三维互动模式。
高职教育;特色生态环境;建设与培育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建设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共同追求。一方面,特色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路径;另一方面,特色建设也是高职教育创新的不二选择;再一方面,特色建设还是国家对高职办学的政策导向和客观要求。唯其如此,对高职教育特色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环境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因变关系和因应对策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拟从这一特定的视角切入,思考整合,略陈管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职教同仁。
特色生态环境是一个概念集合体,生态是指教育的生存状态,环境通常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作用于中心事物的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总和。[1]不同的生态主体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如鱼类的生存环境是水域,鸟类的生存环境是天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社会等。“特色生态环境”是指在特色建构过程中,教育与环境共同构成的关系整体或模式,它是高职教育特色形成、发展和培育过程中与特定环境共同构成的关系的总和。换言之,每一种教育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态环境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包括外在于教育的、具有共性特征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等宏观环境,也包括与特定教育频密作用的、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个性环境。这种环境我们称它为特色生态环境。高职教育的特色建设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它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持续进行的;而生态环境也受制于特色建设,特色建设的成果与绩效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必然会影响生态环境的调整、改变与优化。
1.整体性。整体性是生态学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特征。正如萨克塞指出,“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常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2]高职特色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作用并影响学校的环境因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学校特色建构的生成环境。比如,政治环境制约着教育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办学方向;经济因素制约着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经费的投入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文化的因素影响着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定位;法律因素制约着特色建设的政策环境,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当然,还包括学校内部的发展环境。它们合力构筑了一个“环境场”,形成了高职院校特色建设全部现实联系的特定的生态空间。
2.开放性。高职教育的特色生态环境还具有开放的属性。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向着社会环境开放,并不断地与社会环境进行着信息、能力、物质各种不同方式的交流。整个特色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与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环境)进行各种形式交流的结果”,[3]因而高职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城”而彰显其“开放”的特性,才能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比如高职教育特色建设,特别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倘若没有开放的视野,从生态的共生互利角度寻求积极合作,这一特色是根本无法建立的。
3.独特性。高职院校的生态环境当然有与本科院校相同的共性特征,但也有自身独具的个性环境。这种环境源自高职教育独特类型的规定。高职教育是实践先导、技能主导、就业引导型教育,它必须要有更多的优于本科院校的实习、实训条件和环境。高职教育是面向企业、服务经济、生产“生产力”的教育,企业必然成为高职办学“环境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教育机制。
4.有序性。有序性是特色生态环境又一标志。生态本身就“含有一定程度的有序性,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又与其他系统相关联”。[4]就是说,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教育与环境的关联和作用应当是有序的,而不是混乱无序的。对于高职办学而言,学校、政府、企业构成了利益相关的三维主体,并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彼此构成了影响制约其他主体的环境元素。有序性就是强调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优化高职教育特色建构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影响高职教育的特色生态建设的环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系统。但就其主导方面而言,我们不妨将其归并为学校、政府、企业三个部分(也称三维模式)。见下图:
高职特色生态环境三维互构模式
图中学校、企业、政府构成了一个彼此联结、相互作用、有机循环的“三维生态架构”,高职教育的特色生态建设必须充分整合利用这一生态链上的资源。彰显政府职能,发挥企业优势,激活学校能量,通过和谐联动来共同构建特色生态环境的运行机制和有效模式,实现特色创建的创新与突破。正如姜大源先生指出,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力量要拧成一股绳。“政府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整合和顶层规划的设计;企业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引领和人才规格的确定;学校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5]这其中学校系指内部生态环境,政府和企业则对应于外部生态环境。
1.准确的定位。特色是一种办学定位,对高职教育来说,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归,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鲜明的办学定位,对指导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再从特色本身的定位来说,我们认为:初级特色偏重物质;中级特色讲究质量;高级特色凝练文化。从特色的视界不同来看,分为宏观特色,中观特色,微观特色。邓峰老师曾撰文指出:“学院特色含有三个层面的释义。在微观层面上,它是指学院某一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中观层面上,是指学院某一领域的个性风貌;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整体办学特征或文化特征。”[6]高职院校的生态特色建设,首先要根据学院发展的情况,准确定位,选准特色建设的层次和类型,然后再下大力气分步实施,渐次推高,逐步实现。
2.独到的理念。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与信念。它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办学思想和学校精神的综合体现。笔者就职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学院的发展设计了一整套的办学思想。如校训:修能致用,笃学致远;“四主”发展观:人是发展的主体,技能是发展的主线,合作是发展的主流,就业是发展的主导;“四合”质量观:合发展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需要性;“四个零距离”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与需求零距离对接,课程与职业零距离贴近,实训与岗位零距离融合,教师与学生零距离互动。这些“形而上”的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学院特色建设的根本所在、灵魂所系,为学院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先进的文化。根据教育部开展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合格学校以条件建设为标准,良好学校以制度或机制建设为标准,优秀学校以文化建设为标准。”[7]可见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特色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就应该追求这种高规格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从培育创新的理念文化环境,彰显个性的物质文化环境,嫁接异质的企业文化环境,建构丰富的活动文化环境角度入手,打造学院先进的、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规格人力资源的公益事业,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理应在教育举办的过程中,做好监管、统筹、协调、服务工作,履行角色职能,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何况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没有强势政府的认同、支持与参与,职业教育就难以行之久远。具体而言,政府践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承诺,保障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供顶层的政策设计,创设特色建设的宏观环境。政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其最主要的职能是提供顶层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以规范、约束、激励、引导、调节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董仁忠博士认为,教育制度供给的作用或功能在于,“增进职业教育活动的秩序;减少职业教育活动的交易成本;激励和约束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8]没有这样的环境资源的供给,职业教育的特色创建就会陷入“散、乱、悖”的困局之中。
2.最大效益的配置资源,奠定特色创建的基础。资源,是指全社会投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就当下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还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设备不足、师资匮乏的资源困境,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帮扶解困。例如,广东顺德积极统筹职业教育资源,重视教育资源配置。“2000年以来,顺德区镇两级财政共投入8.4亿多元用于新建、扩建和充实职业学校,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就由1997年的13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7亿余元,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大大提高,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可见,职业教育的特色创建需要政府的强力援手,提供发展的资源,贯通发展的路径,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创特色,出成效。
3.尽力做好服务与协调,构筑特色创建的平台。服务与协调是政府部门作风转变的要求,也是其教育管理的本然工作。以校企合作为例,企业是把资源变成财富的组织,职业院校是把人力资源变成社会财富的组织,市场则是这两种不同质的财富进行交换的场所和平台,政府则是实现二者进行交换的组织者、协调者。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实行校企合作的典范,启动时也是到处碰壁,虽然苏志刚院长到处游说,试图与企业“攀亲结缘”,但“人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前景半信半疑,不肯与学校合作”。后来还是由北仑区政府领导出面牵线搭桥、作媒担保,才使学校与台资企业宁波敏孚机械有限公司老总坐到了一起,达成了合作办学的协议。现在学校的敏孚机械系已发展成为在校生达3000多人的机电学院;敏孚也从一个普通企业发展成年产值10亿元的香港主板上市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10]可见政府的服务、协调何等重要。
高职教育最大的生态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院长说,学校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这是能够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灵动起来的灵魂,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特色。”[11]因而做好这项工作,也成为高职教育特色建设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从比较学的视角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最显在的不同,就是与企业的关系和结合程度。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相切面宽,就业定向性不强,选择余地大,不必非要面向企业,而高职生职业针对性、定向性很强,就业岗位非常明确,高职教育就是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教育。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生态环境,一要使学校向企业延伸。即高职办学必须打破学生培养局限在校园内的传统封闭办学模式,扩大人才培养的半径和空间,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社会更广阔的领域去,扩展到实验室、工厂、车间、生产线、办公室等各种实践场所。要动员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否则,人才培养之路就会越走越窄。[12]二要整合企业异质的环境资源。一是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职业环境。这一环境与学校的模拟或仿真的实习实训环境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使学生能够获得亲临在场、真实卷入的顶岗实践体验,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操练、磨合,掌握与未来职业密切相关的真本事、真技能。二是别样的文化环境。企业文化生态环境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创生的一种经营文化、管理文化环境。它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源泉。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企业员工的后备军,应当提前了解、感受、学习、融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相适应,与企业的管理要求相适应。例如,作为企业文化精髓的“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质量意识、诚信品格、服务理念,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文化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建构高职教育的特色生态环境,一定要善于嫁接异质的企业文化,做好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对接,才能实现文化融入和特色创新。
[1][4]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7、10.
[2]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前言1-2.
[3]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
[5]姜大源.政府企业学校拧成一股绳[N].中国教育报,2010-04-06(1).
[6]邓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18.
[7]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2):96.
[8]董仁忠.职业教育制度论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18-119.
[9]时晓玲.职教支撑经济发展的“顺德样本”[N].中国教育报,2010-04-06(1).
[10][11]刘海,姚树伟.好学校是怎样诞生的——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实践报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42.
[12]张健.试论高职教育“四主”发展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责任编辑 肖称萍
G718.5
A
1001-7518(2011)04-0018-03
张健(1955-),男,山东郯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学报主编。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YJA880018。项目主持人:张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