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胜祥 曹 婷
财政资助对中职学校招生的影响
——基于赣、浙、青三省1218份问卷调查
□陈胜祥 曹 婷
近年来,我国逐步实行了两项中职财政资助政策,对此,各界均乐观地认为它们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促进中职招生。然而,对江西、浙江和青海三省四所职业学校1218名中职新生的入学动机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只有占8.9%(108名)的中职新生承认自己是冲着财政资助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而且,这些学生普遍来自底层家庭且初中毕业时学业失败。由此可知,公共财政资助虽然在客观上惠及了一些中职学生及其家庭,但在促进中职招生中没有发挥预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在促进中职招生中的作用会更加弱化。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助;招生;调查研究
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面向“三农”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助政策,包括2007年开始实行的“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和2009年开始实行的“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资助,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两年,合计资助3000元;农村中职免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 (2010年将资助对象扩大到来自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也资助两年,合计资助4000元学费。
对此,一些主流观点均乐观地认为,这两项财政资助政策能够吸引广大农村籍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克服招生困难问题,优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结构。例如,有观点指出:“国家助学金政策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为改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少年学生报考职业院校起到了重要作用。”[1]“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对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这种利用财政政策实施免费的中职教育与适当的生活补助,可以有效地刺激国内职业教育的需求。……免费中职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大的推动。……把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做大。”[3]等等。
对于上述乐观言论,已有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职扩招中没有起到预期作用,中职成功扩招要么是数据虚增,要么是由助学金以外的因素引起的。[4]然而,如前文所述,由于从2010年开始,我国加大了财政资助力度,即对符合条件的在读中职学生同时实行助学金资助和免学费资助,那么,这两项财政资助政策是否会联动起来促进中职招生呢?目前学界还未来得及研究这个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考察这两项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对于中职学校招生的影响,为国家进一步提高政策效果提供经验与理论上的参考。
从逻辑上讲,如果国家中职助学金政策和农村中职免费政策能够联动起来促进中职招生,必然会导致中职招生人数的大幅增长,但反过来则不一定成立,理由是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增长是由财政资助政策以外的因素引起的。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中职生就业前景反而较好,人们可能逐渐认识到学就业技能的重要性而主动选择中职教育;或者,如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出现滑坡,会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因为成绩差而放弃就读普通高中,间接促进了中职扩招。因此,虽然国家统计局还未来得及发布2010年的中职招生的宏观数据,但我们仍然可以断定,即使2010年中职招生人数增长了,我们仍然不能当然地就认定这一增长是由上述两项财政资助政策所引起的,为了增强说服力,还需要考察中职新生的入学原因或动机。理由是,如果财政资助政策能够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则会有较大比例的中职新生是冲着“助学金资助”和“免学费”等目的而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反之,则会有较大比例的中职新生是冲着其他原因或动机而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
这些“其他”的入学动机可能有以下三大类别:一是认为中职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因为,近几年常常会有类似于“大学生到技校 ‘回炉’”[5]、“大学生职场竞争力不如中职技校生”[6]、“大学生就业难,中职生就业火爆”[7]的报道见诸报端网络,可能正向强化了人们对于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良好预期。二是学业失败原因,因为诸多证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遍呈现相对下滑的趋势[8]、[9],由此导致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考上(办在城里的)高中,或者不敢面对普通高中未来的升学压力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三是外部力量的压迫,其中有从众心理、家长的意志、教师的劝导(包括“招生掮客”的劝诱)等表现形式。
以上的理论梳理为调研问卷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据此,本次问卷重在测量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主要测量中职新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真实原因或称入学动机,具体分为四个方面,详见表1;第二部分主要测量中职新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生源地是乡村还是城市等,以及中职新生初中毕业时的学习成绩。
本文所依据的数据来自课题组在江西、浙江、青海三省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上旬至2011年元月上旬。调查对象为2010级中职新生。抽样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先是非随机地在江西省抽取两所,在浙江、青海两省各抽取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或含有中职教育层次的高职学校,然后在所选定的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320名左右的中职新生作为访问对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份,有效回收1218份,有效回收率93.7%。其中,男生791位,占64.9%;女生427,占35.1%。来自县郊以下农村地区的学生多达783名,占全部样本的84.9%;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地区的学生仅261名,仅占样本的21.4%,表明两项财政资助政策具有相当高的“三农”针对性。
本文对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计算有关中职新生入学动机变量的频数和基本百分比,对该数据作基本的统计描述;二是引入中职新生的家庭、个人学习等有关自变量,采用交叉列联表分析受财政资助政策影响的中职新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性,以进一步分析财政资助政策绩效的未来走势。
在问卷中,我们用“初中毕业后,你为什么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中职)而不是普通高中?”来测量中职新生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或动机,以此从整体上来考察中职财政资助政策在促进中职招生中的作用。回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职新生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动机)
外量其有失部影 他 效1力响.1样%本)我是 有就:(大跟没很 总人着有多 数要来想 同 1我了2过学1 来8那 都,缺的么来 失多 读 1,,4反我 ,正也 缺1 6372 2580 4 10 5260....2950 % 9 7 7 8 ( ( 8 6..1 5 % % ) )
表1显示:第一,在所有有效样本中,共有671位中职新生承认是学业(失败)方面的原因而就读中职的,共占有效样本的55.7%;其次是就业方面的原因,占有效样本的20.8%;两者累积共占有效样本的76.5%。第二,冲着“两项财政资助”而入学的新生共有108位,仅占有效样本总数的8.9%。其中,只有9位(0.7%)中职新生选择了“因为每年有1500元助学金资助”的选项,57位(4.7%)中职新生选择了“因为我是贫困生,除了1500元助学金外,还可以每年免除2000元学费”的选项,42位(3.5%)中职新生选择了“因为我想读涉农专业,除了1500元助学金外,还可以每年免除2000元学费”选项。由此可知,现行财政资助并没有成为中职新生选择就读中职的主要行为动机,也就是说,两项财政资助政策并没有如主流观点所认为的那样,起到“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效地刺激国内职业教育的需求”的作用。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现行的两项财政资助政策对中职招生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按理说,至此我们的研究目的已经达到。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分析这一仅占8.9%的中职新生的家庭背景及个人学业方面的差异性,以进一步分析财政资助政策的影响在不同特征人群之间的差异性,以推导出它的长期效应。为此,我们将表1中“分项合计”作为因变量,并与其他自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1.生源地差异。由于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学生的家庭住所地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因而我们首先选择中职新生的“家庭住所”(生源地)为自变量,以表1中的“分项合计”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的家庭住所分布(缺失:5)
表2显示,在103名承认“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有效样本中,有占28.2%的学生来自偏远农村,29.1%的学生来自交通条件一般的农村,还有31.1%的学生来自乡镇所在地,三者累积共占88.4%;与此相对,来自县及县以上城市及其近郊的仅有12位,占有效样本的11.6%。由此可知,但凡那些受财政资助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县城以下的农村地区。
2.家庭收入差异。同理,我们以“家庭收入”为自变量,以表1中的“分项合计”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这108名学生的家庭收入分布有如下特征,见表3:
表3 “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的家庭年收入分布(缺失:3)
表3显示,在105名承认“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有效样本中,有占38.1%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有32.4%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为“1万至2万元”,两者累积占总人数的70.5%。由此表明,但凡那些受助学金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阶层的家庭。
3.家长的职业类别差异。同上,我们以“家长职业类别”为自变量,以表1中的“分项合计”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那些选择了“想获取财政资助”选项的学生家长的职业有如下差异性特征,见表4:
表4 “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的家长职业类型差异(缺失:2)
表4显示,在106名承认“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有效样本中,有占40.6%的学生家长的职业为“卖劳动力”,有20.8%的学生家长为“传统的种植或养殖业”,还有10.4%的学生家长为流水线上的工人,三者累积共占总人数的71.8%。由于问卷调查时,我们对“卖劳动力”的界定是指那些“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纯粹依靠出卖初级劳动力为生”的一类最低端的职业类型;对“传统的种养殖业”的界定是指那些稍有生产资料,但属传统粗放型经营的传统农业;对“流水线工人”界定为没有专业技术或专门的手艺,仅在工厂从事简单枯燥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由此可知,但凡那些受财政资助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家长的职业绝大多数属于低端的传统职业类型。
4.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同上,我们以“家长文化程度”为自变量,以表1中的“分项合计”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那些选择了“想获取财政资助”选项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有如下差异,见表5:
表5 “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的家长文化程度差异(缺失:2)
表5显示,在106名承认“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有效样本中,有占25.5%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有55.7%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初中,两者累积占总人数的81.2%。由此可知,但凡那些受财政资助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5.初中毕业时的学业成绩差异。同上,我们以“初中毕业时的学业成绩”为自变量,以表1中的“分项合计”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那些选择了“想获取财政资助”选项的学生的初三成绩有如下特征,见表6:
表6 “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的学习成绩差异
表6显示,在108名承认“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有效样本中,有占36.1%的学生在初中毕业时的成绩为“下游”,有30.6%的学生成绩为“中下游”,两者累积占全部人数的66.7%。由此可知,但凡那些“想获取财政资助”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毕业时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属于学业失败的一类。这与表1中的第5、6项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归纳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到:在江西、浙江和青海三省1218份有效问卷中,只有极少数(108名,占有效样本8.9%)中职新生承认自己是冲着国家助学金和免费政策的资助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而且,这些极少数因为“想获取财政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普遍来自底层家庭且初中毕业时学业失败。因为这些学生有如下的经济、文化特征:一是大多来自县城(含近郊)以下的农村地区,二是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三是家长职业类型大多处于职业分层的低端,四是家长文化程度大多偏低,五是初中毕业成绩大多偏低。
由此表明,中职财政资助政策对中职扩招没有起到预期中的主要刺激作用,而且,长期内,如果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增长与发展,则财政资助政策的刺激效果可能会更加弱化。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三农”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且城市贫困人口必将逐步减少,届时会出现如下结果:(1)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导致农村集镇化,偏远农村地区的居民必将减少;(2)居民户尤其是农户的收入将会持续增长,低收入阶层的绝对收入会提高;(3)广大农民职业会向高技术含量和高资本含量的方向发展;(4)农民的文化程度会持续提高;(5)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会持续提高,会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考得上高中且有信心攻读更高学位。这些变化均会影响到更多的农民子弟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倾向于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不是中等职业教育。
由此可知,虽然现行的两项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客观上惠及了广大中职学生及其家庭,但它并没有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促进中职招生没有起到预期中的主要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下而难以提升呢?就此而言,早期的文献多强调文化的影响,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2000)认为:“职业技术和技能素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构成的弱项,是制约国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难点。”[10]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研究员庄西真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现实的影响下,导致人们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意愿而非(中等)职业教育意愿。”[11]近期文献多转向制度分析范式。例如,河南科技学院研究实习员李晓(2010)指出,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加剧,……职业教育难以满足人(追求)‘地位’的目标;职校(毕业)学生由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困难,职业教育成为‘阶级再制’的工具。 ”[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剑、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胜祥(2010)也指出,当下“中职教育面临两大宏观危机:一是不能满足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读书入仕’的梦想,充其量只能让农民子弟承续其父辈的农民(工)身份;二是不能改变传统以来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环境,无法重新塑造人们对于中职教育的偏好。 ”[13]
据此,如要改变上述困境,需要两个方面同时努力:一是国家制度层面的改革,即要废除排斥与剥夺农民的城乡二元分隔的经济与社会制度,如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等。[14]二要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有关中国城乡二元制度转型方面的研究文献在经济学界可谓浩如烟海,此处不予赘述;有关如何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的研究则显得较为不足,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育是改造文化的主要手段,要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来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职业教育的教育”[15],籍此提升人们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实现“教育改造文化,促进中职发展”[16]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经济刺激为主要手段的中职财政资助政策并没有有效改变人们“上职业学校是无奈选择”的局面,上个世纪末以来的中职招生滑坡并非经济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制于传统文化和城乡二元制度的阻碍,据此,近期的制度变革和长期的文化改造应成为促进中职招生和中职教育发展的更为根本的措施。
[1]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谈中职扩招优化教育结构.[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4/info123068464 2553184.htm.
[2]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读中职免学费政策.[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0649875.html.
[3]农村中职教育不是 “一免就灵”有空洞化倾向.[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10/03 -29/2194 779.shtml.
[4]陈胜祥,胡小平.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职扩招中的作用——以江西省为例的问卷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7):8.
[5]如荆楚网报道:“为谋工作,大学生进技校 ‘回炉’”[EB/OL].http://www.cnhubei.com/200511/ca930032.htm),2005-11-22.
[6]大学生为何竞争不赢中职技校生?[N].重庆青年报,2006-07-19.
[7]大学生就业严峻,技校生火爆名企提前抢购[N].南方都市报,2008-11-08.
[8]彭波.普九后义务教育质量公平问题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下半月刊:31-33.
[9]张乐天.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2007(1):82-84.
[10]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96.
[11]庄西真.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4):9-12.
[12][14]李晓.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职教论坛,2010(31):4-7.
[13]张剑,陈胜祥.就业宣传对促进中职招生的影响——基于农民反应的问卷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10(31):45-48.
[15]陈胜祥.论职业教育的教育[J].职教通讯,2005(3):19-22.
[16]陈胜祥.教育改造文化,促进中职发展[J].职教通讯,2004(11):11-16.
陈胜祥(1972-),男,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曹婷(1987-),女,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失灵的预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9YJC880045),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一般项目“江西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09YB235),主持人:陈胜祥。
G710
A
1001-7518(2011)07-0009-05
责任编辑 韩云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