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教学改革中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时间:2024-05-08

阚 丽

摘要: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不是建设本身,而是为了应用。因此,高职院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从分析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内涵入手,探讨其在新一轮高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的若干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系统科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包呼和。课题编号:JG08DB226。

作者简介:阚丽(1969-),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1-0008-02

随着“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水平评估”的开展、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创建,高职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以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切实按照“一线人才”的要求,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行融“教、学、做”为一体,“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充分发挥精品课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

量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内涵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把“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指导方针。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理解精品课程的质量内涵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前提与基础。

(一)准确的课程定位

高职教育的质量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人才,以工学结合作为深度开展高职“质量工程”的保障举措,以课程改革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高职精品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保障为落脚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重构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建构以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特点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确保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优化的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与职业岗位的需要,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是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将岗位职业资格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而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转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基于实际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情景和任务场景,采取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的模式,开发及运用案例、模拟、项目、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构建网络教学环境,促进有效共享。

(四)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者。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以一定专业背景的高水平主讲教师作为根本保证,并紧紧围绕“双师型”构建的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强、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队伍,并注重通过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以促进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五)丰富的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更多的要素可以成为教学改革中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高职教师应根据“以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理论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采用项目式、案例式、基于工作过程式适合高职特点的编写体例,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发并编写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及实训项目指导书等,建设动态校本教材。

精品课教材除包括配套建设的基础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习、实训课等教材外,还应完善电子资源的建设,通过校园网平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有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六)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努力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同时积极拓展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校外实习基地。

(七)一流的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流的教学管理是高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如建立相关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并树立全局观念,将精品课程纳入该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带动其他课程开展自建,形成

“以点带面”的辐射局面。从而提升该专业的综合教学实力。

二、目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精品课程的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监控标准及措施。

2.缺乏完善的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且评价过程中未能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尚未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3.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过窄。对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设计、教学的“工作过程”导向未予以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缺乏有效的措施。

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转变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观

在新一轮高职教学改革中,要建立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质量监控机制,必须首先转变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观。改变传统的基于学科式的知识质量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质量观。注重以实习、实训为核心,推进精品课程质量建设。

(二)教学内容调控机制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特色求发展。建立教学内容调控机制是保持课程建设活力的有效途径。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及完成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改革教学内容。使其内容体系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满足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监控机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监控包括理论讲授、课堂提问、学习讨论、多媒体课件、技术操作示范等各种教学技术综合运用是否得当,讲求实效;对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必须阐明其使用目的、实施的过程与效果,充分地使精品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四)教学资源建设监控机制

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开放的主要载体、社会共享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应确定相关的目标与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重点考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否依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进行更新换代,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还要考察实训大纲、教材、学生指导书等教学辅助材料建设、实训硬件设施配备,实训项目开设等内容。同时建立网上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体系。

(五)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障,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发挥教学名师的核心辐射作用,加速培养中青年教师,以推动精品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教学团队教学研讨的活动记录及所解决的实质性问题等要有监控指标;对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要有培养及引进措施;建立动态的兼职教师队伍,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优化师资结构;创造有利条件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

(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示范校建设方案及任务书的要求,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可监测目标制定考核监督机制,确立学院及系部的管理职能,理顺相关职责,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1.过程监控机制。精品课程建设是可持续性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停滞不前的。持续改进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管理者应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建设、资源建设、试题库建设,教学方法提炼、课程特色提升、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监测标准。并开展精品课程的年度检查,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比例、配套经费使用、教师与学生的访问量、辐射面、课程点击率、资源共享率等,以整体推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2.保障与激励机制。针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用政策与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1)保障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等活动,形成课程优势与特色,增强为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并将技术研究成果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依据;(2)激励机制:强化岗位绩效与岗位责任津贴相结合。并采取特殊激励政策,引进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同时,各系应坚持人性化管理,多用激励的思维处理监控结果,建立交流机制,开展关于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各类研讨会,带动整个课程乃至其他课程的完善与发展。

3.评价机制。为了准确把握高职培养目标中关于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规范教学过程与环节的教学行为,保证精品课程的质量,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多方面人士参与的精品课程教学评价机制,针对精品课程的全过程从不同角度与不同时段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学科专业专家、教学同行、包括督导在内的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企业行业技能专家均应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主体。

总之,只有把建设与应用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评,并把质量保障与过程监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精品课程产生内在的和持续的建设动力,并有效促进精品课程的应用与共享。

参考文献:

[1]曹毅,蒋丽华,杨莉.校企合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2]张勇,尹秦,邹毓文.浅谈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金娟琴,陈国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8(6).

[4]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J].职教论坛,2008(2).

责任编辑:夏焕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