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有延展意识,适时渗透传统文化素材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融合和对接,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发掘,组织一些文化特征鲜明的学习活动,适时引入古诗词、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够为学科学习注入更多活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和使命,教师要自觉落实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關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策略探究;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1-0127-04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发掘这些传统文化要素,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接,让学生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继承与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展开文化教育,这是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融入古典诗词、引入古代技艺、依托传统节日、分享历史故事,教师从不同角度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喜闻乐见,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和灵魂的蜕变。
一、 融入古典诗词,建立传统文化渗透基点
学生对古典诗词最为熟悉,从学习说话时起,父母便会让孩子背诵古诗词,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渗透设计,学生接受起来更为自然,其助学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古诗词具有凝练性、含蓄性、哲理性,教师要从思想教育角度进行引导。
(一)设定渗透角度
古诗词寓意深刻、语言简练,其资源也特别丰富,教师在具体渗透时,需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分析,根据现实需要精选古诗词内容,与教材内容做好对接处理,让学生在自然联系中建立共识。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大多以生活实践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案例带有生活气息,教师在古诗词搭配设计时,要做到自然和谐,而不是生拉硬套,这样才能获得预想的教育效果。
教师巧妙植入古诗词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领略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进而建立高尚的思想品格。如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归结汉字的特点,引入造字法,对一些象形字做具体分析。学生对汉字特点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教师选择书法角度做渗透,让学生欣赏汉字书法作品,最后是结合古诗词内容,指导学生对古诗词做鉴赏,体会汉字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还要选择喜欢的诗句做鉴赏分析,对古诗词蕴含的丰富意义做深度发掘,以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将古诗词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自行展示、主动体验、认知感悟,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了道德认知。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古典诗词内容,其对接点众多,教师科学设计,将语文学科内容进行巧妙植入,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创造适宜的德育契机,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精选渗透角度和契机,确保教育效果,对学生学习心理形成重要冲击。
(二)形成教学机制
教师适时引入古诗词内容,让学生在寓意思考中接受教育,形成心灵启迪。道德与法治属于综合性学科,覆盖面广,自然包含语文学科的很多内容,教师渗透古诗词内容是很自然的选择。为增强学科融合效果,教师要对教材和古诗词内容做深度探索,结合信息技术,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要向语文教师请教,用语文的方式教授道德与法治,学生感觉亲切,其教育效果会更为突出。
教师利用传统文化作为引导启迪手段,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不仅能够丰富学科认知,还能够强化思想警醒意识,自觉建立健康的学习观、价值观。如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师先介绍我国民族组成情况,利用歌曲激趣导入,然后推出专项古诗词展示活动:关于民族大团结方面的古诗词有很多,不妨做信息搜集,以便在班级中展示这些内容,看谁能够找到更多信息。学生进入古诗词搜集环节,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线索。如陆游的《示儿》、王维的《出塞》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信息内容,让学生直观体验,引导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内容展开思考,对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形成深刻理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主动引入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鉴赏、体验、感悟、认知,为学科注入丰富内容,提升学习体验。中华民族一家亲是学习主题,教师围绕这个主题选择材料,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古诗词不仅属于语文学科,还关涉到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学生借助古诗词学习道德与法治,其感知体验更为丰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更为深刻。
二、 引入古代技艺,筛选传统文化渗透角度
琴棋书画、戏曲歌赋、工艺制作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针对性设计渗透方案,与教材内容做对接处理,能够激发学生文化感知情结。学生对当地古代技艺比较熟悉,教师从认知对接角度展开设计,顺利导入主题。
(一)精选技艺内容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教师需要做好筛选设计,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做匹配渗透,还要以学情为基础,这样才能发挥其教学效果。古代科技、手工制作、雕刻美术、音乐戏曲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学生对此有一些知识积累,教师做针对性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关注,也能够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都有生活经历,这些经验积累都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抓住契机做对接设计,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进行道德感悟认知。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讲述祖冲之的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技成果,让学生进行体验、畅谈感受,引导他们对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做介绍和总结,学生开始互动讨论,选择最喜欢的古代科技成果进行具体交流。如陈皮、薏米、枸杞等,这些东西可以入药,也可以煮水喝。教师引入话题: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你对中医了解吗?不妨列出实例,说说中医的精妙之处。学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但科技方面知识储备还存在一些短板,教师结合科技发展内容进行对应引导,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主动探索和实践中建立生活能力。
(二)优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高度契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优化意识,精选渗透角度、优化教学程序、整合互动交流,为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创造良好条件。演绎、操作、游戏、竞赛、演讲、辩论等,都属于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学生活动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思考、讨论、实践中构建道德认知。
教师组织学生做探究活动,能够创造更多探索学习机会,学生结合平常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做自主探究活动,其感知体验會更为深刻。如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对民间艺术做分类。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一些了解,都能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经过一番探索,学生逐渐达成共识: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制作等,构成民间艺术系统。如民间制作工艺,不同地域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学生结合当地的工艺产品特点进行介绍,课堂研学气氛浓重起来。如民间演绎形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做介绍。教师推出系列探究性、讨论性学习活动,成功激发学生研学热情,因为有更多生活对接,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学生从中获得的感悟更为深刻。民间艺术、传统民俗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教师围绕传统艺术主题展开教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探索,其组织效果显著。教师适时引入民间制作工艺内容,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
三、 依托传统节日,提升传统文化渗透品质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教师有意识地将传统节庆活动与学科教学对接,能够为学生带来思想触动。节庆活动带有地域特点,教师要做好前期调查,对当地民俗节庆活动特点做具体分析,制订完善的活动方案。
(一)组织节庆活动
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对当地流行的节庆活动比较熟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融入相关内容,通过媒体展示、教师讲解、学生展示、实地观察、现场参与等形式,组织学生进入实践性学习环节,在亲身体验中构建学习认知。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等,教师要做活动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活动之中。
学生对传统节日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抓住学生心理,推出一些实践性活动,能够对学生造成心灵触动。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讲述一个民间传说故事,重点介绍春节的习俗,学生对春节比较关注,更关心相关文化内容渗透。教师要求学生介绍当地春节习俗,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你们家是如何过春节的?过年有不少习俗,介绍大家不太熟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过年经历开始介绍,课堂学习互动气氛渐浓,教师自然融入其中,与学生直接对话。如介绍剪窗花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现场操作,针对过年主题进行剪纸。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剪纸成品不断推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过年的习俗含义。学生对当地风俗比较了解,这是最为难得的学情,教师针对性地设计教程,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性学习,成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积极回馈,主动交流学习体验,将学习推向高潮。民俗带有地域性,教师深入研究当地民俗内容,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环节,在主动探索中形成学科认知。
(二)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分析,找到适合的渗透角度,及时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进入对接性、交融性学习环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吸纳部分学生家长的参与,设计一些亲子活动方案,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传统节庆活动带有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要做好具体指导。
学生掌握诸多民俗内容,其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教师对此需要有客观判断,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做出对应设计,引导学生自然进入研学环节,在主动探索中达成学习共识。如端午节,学生对节日来历比较了解,对吃粽子、划龙舟习俗也比较熟悉。教师设计赛龙舟游戏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凳子为“舟”,在操场上画出“赛道”,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凳子都用细绳衔接。学生在教师指挥下进入比赛环节,因为对抗性很高,其场面异常激烈。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是比赛活动,学生都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从比赛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教师在活动组织前后都要引入思想教育,让学生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对学生的生活认知有客观把握,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活动设计,成功激发其参与活动主动性,其教育效果显著。
四、 分享历史故事,巩固传统文化渗透成果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选择倾向,对历史故事情有独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做对接设计,利用历史故事打开教程,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讲述故事、演绎故事、评价故事,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势必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一)讲述演绎故事
教师在教材内容解读时,要深度发掘传统文化内容,寻求历史故事渗透渠道,利用课堂演绎、讲述、交流等活动形式,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掌握不少历史故事,这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讲解故事、编辑故事、演绎故事、评价故事,都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促进文化素养的养成。在故事资源整合时,教师不妨借助网络,或者引导学生参与素材整合行动,都能够创造一些教育契机。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时,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如教学《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时,教师在导学环节,给学生讲述《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故事:南北朝时,有位少年叫宗悫,他从小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他哥哥结婚时,一伙盗贼混进来,趁机抢劫库房东西。家人一片混乱,宗悫挺身而出,举剑直刺盗贼,这伙人见势不妙,仓皇逃跑。大家纷纷赞赏宗悫,问他将来准备做什么,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大事”,后来他真的成为有名的将军。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利用故事做启示,其适合性更高。一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对接教学内容做深度思考,给学生带来思想触动,形成道德认知。学生对传奇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巧妙植入故事内容,成功渗透传统文化,利用故事对学生展开品德思想教育,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故事有趣味性特点,教师从寓意角度展开引导,诱发学生思维,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二)延伸教学训练
学科训练设计时,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历史故事,无疑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主动阅读和思考的兴趣,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比较熟悉,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与故事内容的整合行动,或者组织学生展开网络交互活动,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深度探索的机会。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教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育价值,正确运用这些教育素材,让学生主动形成认识。
传统文化包含内容众多,教师需要做好筛选,与教材内容做好对接处理,以提升教学适配性。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教材内容都是从地理角度展开构建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观看相关素材时,利用一些古代保家卫国的杰出英雄事迹引导,让学生课后借助网络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将搜集到的信息推送到学科微信群,让大家共享这些信息。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活动比较有兴趣,相关信息不断涌现,教师对这些素材内容做筛选,重点推介一些典型人物事迹。如戚继光、林则徐、岳飞等英雄事迹。学生对民族英雄充满敬意,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认知,产生感悟,其适合性更高,教育效果更为显著。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任务情有独钟,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布设,让学生在信息搜集整合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如果能够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学生回馈将更为主动,其助学效果也将更为突出。教师根据学情进行训练设计,体现生活化特征,学生对实践性训练任务比较有认同感,参与热情很高,学科训练渐入佳境。
五、 结论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些认知积累,教师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推出一些文化学习任务和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教材本身也蕴含一些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做深度发掘,利用更多辅助手段,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进入文化交流性学习之中,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思想道德教育使命,教师针对性渗透传统文化,其适合性更高,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小学教学研究,2022(14):38-39.
[2]王健康.淺析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名师在线,2022(11):61-63.
[3]秦爱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课堂美感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3-84.
[4]许惠瑜.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行与思[J].教师,2022(12):15-17.
[5]柴瑜蔚.开发绘本模块课程 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新教育,2022(5):101-102.
作者简介:张荣君(1978~),男,汉族,福建邵武人,福建省邵武市通泰中心小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