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领会新教学要求,摸索并创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方法,不断建构更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基于此,文章以探索新课标下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为目标,先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并探寻其应用价值。随后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的创新着手,探寻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手段,目的是要达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推动实现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0-0155-04
为了更好地发挥义务教育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教育部于20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创新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科视野作为出发点,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抓住课程标准的关键处,创新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并完善学生的思考,以此达成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及应用价值探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凝练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等诸多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它对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标志着课程教学要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义务教育阶段,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的一致性要求。新课标坚持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也指明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理解并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关键。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立足新课程标准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极大的价值与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师紧扣新课标的指示实施课程教学,能够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导,保证学生在有效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及能力,让学生顺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教师在多角度解读新课标的过程中,也能够探寻更有效的课程教学活动,紧扣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由此,学生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新课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会依托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增进所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交互方式。比如,教师会结合时政事件解读理论知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发展水平,新课标能够充分融合信息时代下的媒体资源,使得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加具有时效性及多元化特征,有利于达成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再者,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与特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标的指示,重点把握学科的特殊价值及教育属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内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化自身的领悟,从而推动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将不断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视角,尽量让教育思想趋于实践性及趣味性,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理解与探究中深入感知思想的内涵和要义,启发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由此也能带动引领学生达成对所学科目的深度理解与认知,让学生有更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去实现课程学习。
最后,有利于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理念,将认知到课程知识的教学需要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让他们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达成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也将丰富并创新多种教学方式,比如热点分析、项目学习、情境体验、生产劳动等。以这种模式为引领,便能够帮助学生细化自身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体验式感悟和体会,也能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推动实现自身的综合性发展。
二、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创新思想理念
1. 坚持以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和理念;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课标的指示,系统分解内容与目标,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重难点。随后就要细化教学全过程,选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多元化互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时,就要充分解读课标。课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探寻法律的本质、含义、要求及意义,从而树立起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综合地分析教材。本节课作为单元的统领课,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法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此为基础,教师就要综合解读其中所涉及的核心素养观念——法治观念。它是要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同时也必须了解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法治信仰及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在解讀了新课标之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设计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比如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历史,以此为基础,教师就可以设计“法律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议题,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回顾法律产生的过程,抓住自己获取的关键信息,完成多元化的表达。随后教师继续设计“生活为什么离不开法律?”这一议题,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及情境材料,进一步解读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如上,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便能够让整个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和理念,有利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实现多元化的互动,推动他们对所学知识点的综合理解。
2. 注重整体设计
教育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讲授知识,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做人做事的道理。新课标也指出了教师的课程教学应该实现与多个元素的融合,要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掌握方法、技巧,升华素养,旨在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社会生活为中心,强化并突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彰显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协同多个方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美好集体有我在》时,就应该明白本节课所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相贴合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完成有关于班级的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以班会的设计及票选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增强自身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在集体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及作用,建设集体文化。所以教师的课程教学可以从四个活动着手,分别为设计班徽、讲解班徽、票选班徽、反思交流。将这四个活动贯穿于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连续性且交互性极强的学习活动中提升自身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班徽的设计及解读中能够更为深入地体会集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也能够更好地看待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上,教师通过这种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保证整个教学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完成多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也更加重视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而学生在完成了整体学习活动的实践操作之后,能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懂得如何为集体建设承担责任,增强自身的集体荣誉感,也能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懂得为集体的建设贡献力量,获得成长,引导他们以较强的集体责任感进行后续的生活与学习。
(二)创新教学手段
1. 引入媒介技术强化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立足于新课标的指示,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对此,教师应该大胆引入媒介技术辅助学生理解,将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与探究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理解,推动他们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时,可以依据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的“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技术资源完成”这一理念,在课程中引入媒介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中国民主进程》,让学生借助视频的观看,总结得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过程。主要从近代史及现代史等两个视角出发去分析其曲折的发展历程,体会民主进程的艰难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时间》这一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观看中讨论新型的民主“新”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会从本质特征、民主特点、民主形式及制度保障四个方面着手,总结得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特征所在。如上,教师借助这种方式,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更为完善,这样便也落实了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2. 尊重差异,差异化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立足新课标的指示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重点关注,科学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课程教学将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此也能够实现他们的高质量学习。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国家利益至上》时,就可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分组,保证组与组之间的水平是持平的,组内成员之间是有差异的,4到6人为一个小组,让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带动彼此之间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随后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设计对应的探究主题。比如4个小组负责探究“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有什么样的关系”,4个小组负责探究“如何树立并维护国家利益意识”,4个小组负责探究“如何在行动上捍卫国家利益”等。4个小组之间处于竞争关系,在成果的展示中,其他8个小组属于评价的主体,使得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活动能够促进他们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引入一些时政热点话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比如“国家打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让学生借助这些案例分析得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中提高社会参与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而教师在实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体现,保证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展现学生能力生成的过程。
(三)完善评价机制
1. 把握学习过程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知、有效积累的发展过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在实现教学评价时,应该重点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过程性评价的准则。所以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展示及目标比对这三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正视发展挑战》时,就实施了议题式教学,议题为“正视发展问题”,其余的活动便是让学生探究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结合三个所需探究的内容,教师给学生出示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展开探究。而后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课堂表现方面,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及行为变化。比如他们在探究这三个议题过程中的合作状态、表现欲望、交流频次及自主学习情况。教师根据相应议题给出了相关的材料,那么教师就需要分析学生对这些材料数据的收集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根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相对应的议题学习标准,制订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清晰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以此对他们实现针对性的评价。在活动展示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活动情况,主要是根据学生对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原因、现状、解决方案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相关内容的了解制作的思维导图、手抄报等。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组织情况、创新意识及分析能力,展现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在目标比对方面,教师对他们进行评价,要以横纵对比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这样也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
2. 丰富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往往能够决定并影响评价结果。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实现多主体评价,要将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员纳入教学评价过程之中,有效地拓展并延伸教学评价的范围与方式,整体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一方面,教师应该丰富评价主体,将学生作为评价中的重要成员,听取学生的意见,汇集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的评价内容有针对性地革新教学计划。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及小组评价,然后根据各个评价小组的具体成果,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随后根据学生聚焦的疑难点,实现针对性评价,这样便能够让评价的内容更为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丰富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科学、合理。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验等方式实施教学评价。所以教师就应该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要能够展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既要注重表现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从中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确保整个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这样也能够带动学生在科学、合理评价方法的引领下展开高质量的课程学习,体现他们的高效学习过程。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实践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模式,要能够综合解读新课程标准。随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示,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整体提升课程教学的总体水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動性,带动引领学生展开深层次的发展。这样方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并完善自我,结合课本知识展开实践操作,拓展自身的学习空间及学习视野,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建构契合新课程标准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毛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197-199.
[2]黄叶生.新课标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13):126-128.
[3]王婷.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7):80-81.
[4]陈姝.君子以成德为行 日可见之行也——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J].天津教育,2023(6):37-40.
[5]季慧妍.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新思路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2):9-10.
[6]殷旭姣.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发——以生活化教学为切入口[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2):11-12.
作者简介:郑丽娇(1982~),女,汉族,福建南安人,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研究方向:思政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