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袁超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对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拓展资源,构建学生人地观念。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人地观念指的就是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以及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人与自然的相处主题较宽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向学生讲授人地观念,容易导致课堂显得枯燥。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真实情景,使课堂更加真实化、形象化、生动化,优化教学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地观念,构建人地观念。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极为有限,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意识,在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深刻剖析的基础上融入校本教材,使地理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水圈与水循环”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为了渗透人地观念,使学生感受到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一滴水的旅行记》等视频展示在学生眼前,随后结合人地观念展开教学。这一教学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从而顺利完成了该课时内容的讲解,学生通过教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对人地观念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综合和发散思维素养。地理学科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地理的综合性极高,多种地理要素包括自然、社会、气候、土壤、人口等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因而在实际教学当中,也就需要做到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组合方式。而对于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包括以下两大要求:意识到地理的综合性以及由多种地理要素组合而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借助教学案例,从人文、地理等角度,围绕经济、地形、气候等因素对于地理现象展开分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案例实现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冲击,使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实现自身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自然灾害的成因”这一课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展開了讲述。从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角度而言,教师可以以西北荒漠化这一自然灾害为案例,分析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荒漠化带来的影响,并逐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包括人口扩张、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从而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再如,在“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河流流域的地貌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有关黄河流域或者是长江流域的河流地貌特点,使学生的思维走出教材内容,走出课堂。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貌展示在学生眼前,给予学生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视觉冲击,并借助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思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拓,思维更加扩散,进而学会从多个层面分析问题、学习知识,实现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
总而言之,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核心素养极为关键,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当中逐渐渗透,丰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全方位实现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当前的地理学习和今后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建湖县第一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