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激励的措施探究

时间:2024-05-08

摘 要:教学激励即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性质的教学行为,能成功地进行教学激励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促进效果很大。文章研究目的有两点:第一,简述当今对中学生教学激励的困境,并探讨其中的可能原因;第二,参考社会学理论并分析激励困境提出对应措施的可行性建议。文章旨在明确厘定教学激励的前提下,结合现阶段教学激励情况,提出可行性的针对措施。

关键词:教学激励;建议;厘定;现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8-0110-05

一、 导论

(一)关于教育激励的厘定问题

对教学激励的厘定是开放性的,换言之,并不存在具体权威的唯一标准,文章试从激励对象的不同和激励周期的区别这两个角度上进行厘定。选择这两点是因为笔者个人认为,在进行教学激励时,如果不注意进行激励对象和激励周期的准确厘定,则很容易产生观念和方法上的混淆,从而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是相当关键的需要厘清的地方。

(二)针对不同客体的激励态度

教学激励的对象涵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范围广泛,但是对这三者的激励方式却各有不同。小学生由于其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不全面、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多有偏颇,常常仰望权威,因此,现有的针对小学生的教学激励措施的重点大多在于引导他们自主发展,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并通过树立教师权威将他们带入预定的合理发展轨道上,让他们在预定的轨道上慢慢起步加速发展。

但是面对与小学生完全相反的,具备较为完整的价值观和初步的世界观的大学生,树立权威进行规劝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对自尊和成就感的固执与重视,在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的同时,比起外人,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的,经历过的,逐渐形成的想法。因此,由于对象的复杂性和知识体系的完善度,对大学生的教学激励一直保持热议,大多倾向于放养式的辅助激励政策,即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供经验与教训以供参考,不予强求和具体目标导向,而整体发展目标则由大学生自己拟定。

对中学生的教学激励相较于以上两个对象来说则会面临一个挑战,原因是中学生作为激励对象,正在开发自己的初步价值观,并且由于刚刚正式面对世界,所以对世界观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与盲目性,换言之,他们在逐步发展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但是由于知识不够、经验不足,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而家长老师等长辈未能及时发现将其拉回正道,问题就严重了。而且,不同于小学生对权威的盲信和大学生对权威的初步辩证思考,中学生因为正值青春期,所以普遍对权威表现出质疑与叛逆的态度,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并且往往因年龄不大而耐心不足,因热血外放而专注力不够,进而导致在交流中面临障碍。

综上而言,因为激励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三个学生层面在接收激励后的反应与效果也自然会有所区别,其中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也在一个陷入叛逆期的高频阶段,能成功对其施展教学激励并引导其走上正路所能达到的意义不可估量。

文章将以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初中的师生为出发点,通过近50个班级的调查分析,浅析对初中生的长期激励。

(三)不同激励周期的激励影响

从实施教学激励的时间周期上大致可以分类为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其中短期激励在某种程度上更类似于一种突击性的暗示与提醒,即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某种突破与提升而进行的非常措施,在经历了某一项目事件后不论是否达成目标,都可以让之前的努力随风而去,通常不具有普适性和推崇价值。典型代表为考试前的“抱佛脚”突击复习甚至是突击预习,在经历了考试这一项目事件后,往往就不在乎之前流的汗水多不多。并且,如果短期激励的目的达成对后期的发展没有影响和启示作用,或者说短期激励的阶段性成果没有后续的方向引领,那么整个激励过程就不仅耗费心神而且意味索然。

长期激励的建立前提是制度的建立,而其目的是根据计划的节奏逐步完成单个目标,并且需要保证逐个目标之间的影响,不能存在断代,就算出现短暂性脱节也有对应的应急预案使之再度关联在一起,朝着最终目标进发。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主体需要表现出来的形象与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到的理想的官僚有些类似,而这与短期激励的区别在于:需要激励客体爆发式达成目标的频率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还能给予完成节点目标的学生以下一个目标的期待,比不断地画大饼实在很多,务实地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感受。

(四)厘定总结

综上,通过从激励对象和激勵时间周期的区别定义,我们大体可以理解对中学生进行长期教学激励的目的和意义。由于激励对象的受教育时期处在一个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人格塑造都十分关键的时期,这对中学生来说接受教学激励的目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应考这么单纯的目标,偏激地说,单纯赢了考试输掉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很难说是胜利。所以区别逐渐步入青春期开始进行思考开始萌发嫩芽的小学生,以及侧重于进行知识填充以及个人能力激发和马上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偏向于人格塑造和专业知识的专精培育,对即将远离家乡认识世界的中学生来说,进行个性化的性格塑造和自我独立提升的鼓励是重中之重。

二、 现阶段教学激励存在的部分问题

由于我国完善教学制度的时间较短,而且对中小学教育者的学历建设也处于初步阶段,基于这两点,我国在对中学生教学激励方面的条件并不算雄厚,甚至在日常的教学中实施激励也会出现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文章试从遵义市汇川区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以及现阶段我国教学激励普及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问题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义务都被简单地定义为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所以,许多教师的教学重心在于知识的传授,关注分数的浮动,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而弱化了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从而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近几年学生事故频发。暂且撇开心理健康问题,许多时候,教师往往把对学习是否有热情,是否积极主动视为学生自身的事务以及义务,觉得学生认真学习,进行自我激励就像遵守社会法规一样理所当然。难以否认在学生处在青春期的迷茫叛逆时期采取放养形式的激励模式显得十分的不明智,不仅短视,某种意义上散发出了少许忽视了自身作为引路人的职责和义务的味道。

部分教师把学生保持优良学习状态,视为学生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却没有意识到这所谓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的,也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抛开师生关系的形式门槛,教师作为知识上的前辈,对不成熟的后辈进行培养和激励,也是需要时刻关注和引导的,放任还在成长的后辈并希望仅仅凭借自身期望就能达到规劝的目的,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现实的。这样的心态即使没有师生关系尚有不妥,更不用说包含监管义务的师生关系了。

意識到教学激励重要性的教育者并不在少数,但是即使有所意识,也很少会专门地考虑策略架构激励系统完成对学生的长期激励,更多的只是作为权宜之计敷衍了事,以使学生短期内配合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也导致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身份只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代表,职责也仅限于传授知识,没有必要与之进行学科以外的交流和互动。这样的境况会直接导致双向交流系统的支离破碎甚至崩溃,也会在学生心中建立畸形的教师形象,短期看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长期看则可能让学生学习变得麻木,让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笔者调查的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三所初中的近50个班级中,有将近八成的学生表示学物理只是学物理,仅仅二成的学生表示和老师偶尔有学科以外的交流和互动,简单想想都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惊讶的数据,难道物理老师真就只是传授物理知识吗?虽然样本数据略少,不过依旧引人深思。

许多中小学教师偏向于激励本就名列前茅的学生,希望他们更进一步节节高,或者是激励吊车尾的学困生,希望他们态度端正些,基础分多拿些,好用以提升班级平均分,进而别在同行里难看或者是在年终考核中稳住排名,而对正态分布中占比最多的普通学生的激励,流于形式,重复,单调,甚至遗忘。这样的教学激励可以说是太务实,太现实,也就形成了所谓“偏心”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激励也偏向于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成功以及名利的追求而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意志品质的塑造,有数据显示,近几年回家短期休养甚至长期休学的学生比例正快速攀升,这些都是因为教学激励过于务实。更有甚者,甚至鼓励学生墨守成规,放弃创造性的尝试以便于管理,从原则上来说,这属于对激励教育的滥用。在调查笔者母校时,笔者刻意关注了一下曾经老师的班级,结果与预计类似,近三成的同学反映老师有存在“偏心”的行为,五成多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很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数据倾向还是不错的,但仍然感觉有不少的优化空间。

此外,部分教师在对激励目标厘定方面做得很粗糙,时常会用并不适合中学生的激励方式或者依赖短期突击和暗示期待激励成功,到失败时却由于自身的努力或者习惯而不愿意改变观念,优化方式方法,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不利于激励对象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自身激励本领的提升。数据反映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几乎每个班里都会出现几个类似的情况个体。

(二)关于理论普及的情况

无法否认,现阶段下大量中学教师对学生激励的理论缺乏应有和必要的研究和关注,教育激励的完整理论并不算丰满,能供参考的只有一些零星缺乏系统连贯性的研究,并且相比较于西方基于理论形成的教育体系,国内既成的体系基于经验主义的痕迹太重,大多数研究处于经验总结的程度,观点直接来源于实践,然后大家见贤思齐择优模仿,并未考虑到环境因素或者学生变量,且对理论缺乏必要的概括和提升。这些对理论认知不足的表现直接表现为对教育理念表述的混乱,同时也会干扰对激励机制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最终从理念和方式上干扰对学生激励的实施。

调查数据显示,五成物理老师表示想激励学生,但阻力频频,难以入手推进,于是只好将余热致力于陪着学生搞题海战术,用以提升教学质量;七成物理老师认为激励很有必要,也在努力尝试对班里学生进行激励,为了激励学生也曾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三成物理老师则认为激励虽然重要,但是依旧比不得课堂的管理,他们认为精力应优先选择放在如何管理课堂,管理好学生,认为掌控了课堂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激励。

第一层数据大致能得出的结论是激励理论普及的缺乏和激励理论系统的不完善;第二层数据则能体现出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第三层数据看似只是委婉地体现激励的重要性,但是换个角度一想,何尝不是激励理论普及的另一种缺失呢。这虽然仅仅是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部分初中物理老师面临的一小困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以点看面,它或许正是我国如今需要迈过去的十分重要的一小步。

三、 中学教学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马克斯·韦伯对理想政府定义的类比援引

马克斯·韦伯在诠释理想性的政府时说道:理想的政府应做到无愤怒无偏袒,无憎恶无激情,无喜爱无狂热,一心一意遵从义务。在完成对教学激励对象的清晰厘定之后借鉴韦伯对政府的诠释观点在对中学生进行教学激励和教育激励者操行模范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将教育者类比为执政方,学生类比为被发展领域,就可以清晰定义出进行教学激励期间教育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成熟的政府在对城区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能清楚地了解该区域的情况并在适当的时机介入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按情况冷静稳步进行开发。并且在开发的时候同步进行跟踪调研确保每一步开发的意义和下一步开发的可行性。同时在开发中不会因为进展的快慢而产生额外情绪,也不会因为调研结果的差异产生偏袒的情绪,随时保证大局观的完整。对教育者来说,在长期激励中,无论接受的来自激励对象的激励反馈如何,都需要与之进行跟踪交流和下一步的持续激励。对“开发”程度并不高的中学生来说,是万万不能放任自流的。

在完善的政府治理下,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供需关系通常能达到均衡,这对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援助。这在教育者对学生激励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部分,即创设机会以辅助学生将潜在需要转化为现实需要,其中潜在需要通常是指压抑学生积极性使其失去活力的某些因素,这样,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绪障碍,就可以辅助学生以最饱满的活力和最积极的精神状态迎接下一步,实现了对学生状态资源的配置和情绪需求的满足。同时,在政治经济学中,需求可以看作是人动力的直接源泉,它是激励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也是激励要达到的最终结果。目标激励即借助学生目标的吸引力,激发其学习的动机。目标作为激励的饵食,完全可以激发人的动机。因此,作为中学激励教育者,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在实施激励时注意激励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调查中我们也针对变化的需求对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许多初中物理老师进行了解,很多老师表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是实施激励过程中的核心桥梁,不可或缺。而且应该是变化地、有区别地去沟通和交流;而不能呆板地设定套路去问话,不然可能得到一些东拼西凑的激励结论,导致流于形式,全盘崩毁。

(二)由长期激励特点引出的目标激励

前文所述,长期激励的一个特点是根据计划的节奏逐步完成单个目标,并且需要保证逐个目标之间的影响,不能存在断代,这就需要对每个离散进行明确定位和说明,明确的目标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在学校的目标越清晰,积极性就必然会越高,因此,合理设置目标,对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很大价值。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帮助员工设立科学的目标有助于取得优异的管理效果,正确且明确的目标能统筹人们的思想,使目标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最有效、合理的激励目标。

本次调查的“长期”,定义在一学期与一学年之间。长期激励在文章也可以理解为学期激励或学年激励。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除了练就一双能看穿学生需求的火眼金睛,还需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试图衡量或明确他们的目标。这里的目标结合我们长期激励对长期的定义,则相应地变动为学期目标或学年目标。样本数据表示(可多选),约三成的同学表示有较为明确的学期目的,如考试物理成绩进入前几百或者考试不掉落在50名外;约一成的同学表示物理名次不退步就好;近九成的同学则希望,物理排名能提升就行。而想要这些目标更具体、更符合激励对象自身,则需要我们教师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透彻的学情分析,并进行动态关注。

(三)建立基于师生之情的辅助激励

无论形式如何,师生的主客体关系是进行教学激励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目标引导更多基于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式激励,简单地说,即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注、赞赏、照顾,将学生引导到自己期望的发展轨迹中,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作是师生间的私人感情在教学阶段的应用。很多中学教师更倾向于回避与学生的私交以防止自己在对班级整体进行评定时存有私心,不能做到公正。很多时候,认为感情不能传授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将师生的感情排除于教学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感情的一种偏见。

不同于父母之情、友人之情,师生之情并不是无私的,或者说师生之情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教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期望,而这份期望有别于教师对优等生的狭隘的偏爱,一般情况下师生之情仅仅表现为对学生普遍的关爱,并不具有指示性,即不存在激励效果。而为了促进激励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将自己的教学期望和预定目标融入对学生的日常关怀中。换言之,为了对学生进行趋于日常化的激励,借用师生之情这样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质的引导是教师在教育阶段所必备的教育手段。

从教育激励的角度看,借用师生之情进行引导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意向,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精确地修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教学进度。与之相对的,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教师在日常交流中有引导性的关怀,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不明确。

在学生表现出有违背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候,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师生之情是教师纠正学生行为的重要契机。不可否认学生面对有感情的教师时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和不合作意图要明显小很多,对教师提出的指导意见的接受度也较高,由此,可以认为在保证纠正方式合理的前提下,进行基于师生感情的负强化式激励在纠正学生行为上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么做也存在隐藏漏洞,一旦教师不能准确定位师生之间的感情而采取不恰当的辅助激励,很有可能会引起双向误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常听学生说,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这科成绩差,或是因为喜欢老师而该科成绩拔尖,就是此类激励的两面性的代表。

四、 结论

文章以遵义市汇川区部分初中师生为研究样本,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现阶段中学生教学激励状况的叙述和分析总结其中的难题和困境,并参考西方社会学理论分析其可能原因并探讨中学教学激励的目的和意义,最后根据分析结论试拟出可行性的参考建议。但文章调查样本仅抽取了初中物理老师和对应的初中生,未考虑到其他学科的老师们以及初中生的家长们,长期激励也离不开他们的鞭策与支持,今后的调查研究将会纳入全学科教师以及家长样本数据,力求更完善更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何金辉.教育激励及其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2]吴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3.

[3]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0.

[4]李永香.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法优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5]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6]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89.

[8]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2.

[9]张爽,孙国辉.浅析教师评語与激励[J].知识经济,2010(9):106.

[10]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10-12.

[11]周建玲.论实行激励机制的必要性[J].丝绸之路,2009(16):105-107.

作者简介:罗鼎为(1995~),男,汉族,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