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2024-05-08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文科技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教育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推陈出新。新课标强调高中物理课堂的开展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有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和优化传统教育水平。高中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兴趣,并将其转变成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驱动力。因此,生活化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8-0115-05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师想要构建高质量的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保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热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思考空间,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优化的意义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许多经验丰富的物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更加愿意使用“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物理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侧重于“教”,对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没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没有过多的重视。这种物理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物理课堂教育改革的进程,桎梏了物理课堂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固化了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思维模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而逐渐失去对物理学科的探索兴趣。要想打破这一不利局面,物理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重要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发展的差异上,优秀的科学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实践,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和思考;借助物理实验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物理规律,并且积极地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自主探究;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物理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分析物理问题;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优化的策略

(一)借助问题导向,理解物理现象

对高中物理来说,无数的小概念类知识占据了教材的大幅篇幅,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高中物理的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想要高效地理解物理概念显得十分困难,长此以往,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消极被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生活化的物理问题为引导,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逐渐理解物理现象,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需要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质量的概念,了解防止惯性的方法。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有关力学的知识,但是接触的内容并不深入,对抽象的力相关知识理解程度不足,而且没有将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思考。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积极搭建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的“桥梁”,基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思考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惯性的概念,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提出关于物体运动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如起风的时候,树叶会被风吹动,当风停止的时候,树叶也会停止晃动,这是为什么?静止的足球如果不受到外力的推动,会一直保持静止,这是为什么?学生在思考后会回答:“因为有力的作用,树叶才会晃动;小车没有力的作用,所以保持静止。”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如果不是,什么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得不够清晰,因此无法给出确定的结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然后继续提问:“大家乘坐公交车,坐在座位上的时候处于静止的状态,但是当公交车启动的时候,大家的身体会向后倾斜,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惯性的概念,使学生发现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但是遇到外力之后,物体原本的状态被改变,所以发生了运动,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惯性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只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样设置问题的方式,不仅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方便学生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质疑,不断促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借助生活现象,映射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借助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或者现象来完成物理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物理知识探索的兴趣与热情,方便学生理解和吸收物理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再现的方式,将教材上的物理学原理或者物理实验在生活中进行模拟,搭建起一个符合物理学原理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积极探究物理学知识,强化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教学高中物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生活化教学意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原理的联系,然后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波的干涉”时,这节内容相对抽象,大部分的学生容易遇到认知困难,教材的内容无法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产生有效的助推作用。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来导入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据此一起进入“波的干涉”的学习中。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一只鸭子在水中游动,鸭子的周围产生了一圈圈的波纹,教师让学生边观察图片边思考水中的波纹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部分凸出有的部分凹陷?激发学生对波纹产生原因的探索兴趣。进而开展“波的干涉”课堂讲解,在带学生理解了“波的干涉”相关概念知识之后,教师再次和学生一起分析刚刚展示的图片,这时候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理解鸭子游动产生的凸出水波就是波峰。当两个波峰叠加在一起的時候,波的振动明显增强,就会显得部分水波更凸出。但是波峰与波谷叠加时,波的振动明显减弱,所以显得部分水波凹陷,所以就形成了人眼能够观察到的水波。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来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又在教师的带领下经历了对比分析的过程,使得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波的干涉这一物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时,教师可以从生活的场景中寻找到解决难点的模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探究物理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

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且基础理论内容繁多,学生在没有形成完整的基础物理观之前,往往会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不能提升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关键点突出、效率高等特点,教师将微课引入高中物理课堂,向学生直观地展示生活中的物品或场景,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展示物理知识,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电路中的能量转化”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借助教材中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电器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教师在为这节课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可以搜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不要仅仅将内容局限在教材上,如搜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生活电器的图片素材和使用说明书,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这些家用电器的用途,并引导学生将这些家用电器进行分类,如展示电冰箱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电冰箱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使用的电源类型是直流电源还是交流电源,电能的转化形式又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常用的家用电器的电源类型以及能量转化的形式产生了大概的了解,并且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意识到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电能转化为实际需要的能。在了解了家用电器之后,教师可以继续点击课件,让学生完成填空训练,巩固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导入电流做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电流是如何做功的。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导体在有电流通过的时候会发热之后,可以为学生进行進一步的拓展,如电子与正离子在正面相撞后,正离子会因为振动强度增加而发热,教师可以将其类比为“教师的唠叨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快速地进步”“石头的敲打产生火星,振奋人心”等,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

(四)借助生活经验,深化学生理解

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师除通过自身的努力将生活场景再现到课堂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运用,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代入物理课堂上,建立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学习的连接点,激发学生从生活经验汲取物理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成功地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想法与疑问及时进行思维引导与解答,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通过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相联系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授课方式,在讲解完重难点知识后,不再让学生独自进行习题训练,而是让学生组成物理学习小组进行深度学习。在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舞台”由讲台前转移到课桌前,倾听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然后适时地给出指导意见或评价。如有的小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位学生认为:有的时候相互作用力并不是相等的,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如果想要加速就需要持续不断地用力,虽然每次蹬脚踏板都会增加一次力,但是自行车的速度却并没有随着力的增加而逐渐地增加。教师可以借助这位学生的问题引发组内其他学生的思考,让其他学生说出这个想法存在哪些不足。一位学生就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蹬自行车的时候,虽然力作用在自行车的脚踏板上,但是与相互作用力产生关联关系的是脚和自行车的踏板,这两者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的。自行车没有随着蹬车力气的增加而逐渐提速是因为没有参与到相互作用力的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应该受到自行车整体所受力的影响。此外,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这就导致了额外的损耗,自行车的速度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考虑相互作用力的时候,不能将蹬车的力气与自行车的速度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解释非常合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公式F=ma的角度来思考。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性学科,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很多的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进行物理实验,最后通过分析与总结产生的。高中物理教材除了丰富的物理学理论知识,还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实验,这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开展生活化教学实验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基本的物理现象入手,在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中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和深化相关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的生活中,道路两旁都设有路灯,当其中一个路灯因为故障而熄灭时,为什么其他的路灯不会受到影响?家中的电路设有不同的开关,这些开关分别控制厨房、餐厅、客厅等区域的照明,为什么不能只用一个开关控制所有区域的照明呢?通过这些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电路连接的方式,让学生在图纸上设计出电路连接模型图来。

当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会发现学生设计的电路连接图既有串联的方式也有并联的方式,将这两种方式同时地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评价哪种电路连接方式是正确的。学生在对刚才生活现象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并联的连接方式是可行的。为了验证学生的结论,教师提出进行物理探究实验,组织学生每四人结成实验探究小组,向每组学生发放提前准备好的小灯泡、干电池、电线等简易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操作将两种电路连接方式都展现出来。在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同时打开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开关,两种设计电路中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其中一只小灯泡的电线断开,然后观察电路中出现的现象,学生能够发现串联电路在断开一只小灯泡后,其他的小灯泡也无法正常发光,而并联电路在断开一只小灯泡后,其他的小灯泡仍旧可以正常工作。在这样的对比实验探究中,学生能够轻易地发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六)借助生活故事,导入物理知识

物理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且难度较大,学生在一开始入门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很枯燥和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就会越来越感到厌倦,到最后干脆放弃物理。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趣味故事来导入物理知识,既能够为物理课堂增添趣味,又能够消除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厌烦心理。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三“气体、固体和液体”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气体的性质时,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全新的角度以故事的形式来引入物理知识,如在某次外国元首来到我国参加访问的时候,偶然间看到我国的爆米花机器,只要向这种机器中装入适量的大米或者玉米粒,在高温下烘烤一段时间,就能够将大米或者玉米粒爆成香脆可口的爆米花,这位元首感到非常新奇,在他结束友好访问的时候,决定从我国订购多台爆米花机器。学生听到这个故事,注意力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爆米花机器是如何将大米或者玉米粒转化为爆米花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发现大米或者玉米粒转化成爆米花时受到了温度与压力的作用。因为爆米花机器的容器是密闭的,容器内部气体质量不变,当向容器加热时,容器内空气的压强逐渐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大米或玉米粒中的水分也被高温进一步地蒸发掉,水汽在容器内部不断聚集。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容器内的温度和气压已经相当高了,如果突然打开容器,在容器内外压强的剧烈作用下,大米或玉米粒就会转化成爆米花。在学生了解到爆米花机器的原理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气体的性质,实现新知识的完美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新知的方式,学生不仅从生活的小故事中获得启发,还积极主动参加了爆米花机器的作用研究,增加了学生物理知识的储备,促进了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提升。

(七)借助生活实践,物理理论应用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是将物理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的最佳方式与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亲自动手操作,灵活运用物理理论与物理知识,还能真正地成为实践的主导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后,适当向学生布置生活实践型的物理作业,促进物理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内容衔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时候,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舞台由讲桌前转移到学生的课桌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维持其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金属的电阻率的测量任务,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导线、闸式开关等材料,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连接,连接完成后打开电源,使用电阻表和电压表来测量导线上的金属电阻率和电压,每测一次都要及时地将电阻表和电压表上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式理论知识进行计算,然后分析金属的电压和其自身的电阻率有什么关系,通过计算发现电压升高会导致金属的电阻率升高。

三、 结论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习材料,只有将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物理课堂才算是真正地鲜活起来,物理知识才被赋予了生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物理問题的兴趣都将被大大激发,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要求下,立足于学生发展现状,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构建高质量的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保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热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思考空间,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光辉.生活化教学“唤醒”高中物理课堂[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2):14-16.

[2]谭长伟.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6):68-70.

[3]张俊杰.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电磁学”为例[J].高考,2022(18):147-150.

[4]杨雨晴.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5]衣起炜.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教育界,2022(2):32-34.

[6]章袁洋.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学习效率: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优化探讨[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2):95-97.

[7]柯水林.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之我见[J].高中数理化,2021(S1):110.

[8]陈华.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2021:508-510.

作者简介:陶林素(1986~),女,苗族,贵州安龙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育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