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生命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8

程泽其

摘 要:在“核心素养”概念被不断提出和完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审视课堂的教学深度、效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学会具体的知识和方法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了。基于此,文章将从课程思政中生命教育的角度切入,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生命观念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生命教育;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6-0124-04

一、 引言

“核心素养”的概念比较丰富,简单来讲,可以被理解为发自内心的认知、应用和完善意识、能力,同时也可囊括有立足知识性学习成果之上的多元素养——尤其是道德素养体系。随着认知能力、意识的强化以及课程信息接触面的不断扩大,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开始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特别是对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更是有一种“欲穷其理”的热忱。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诸多生物种类和相应体系所呈现出的自然现象之中,对“生命”这一核心性的概念则未能形成清晰、正确的理解,而这种认知上的不平衡无疑会给学生后续的生物课程学习、探究活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树立起鲜明的“生命教育”意识,积极带领学生立足“生命”的角度去参与课程学习和知识应用,继而实现课程教学维度的破壁性提升。

二、 通过对课内资源的深入挖掘开展生命教育渗透

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安排,而最为基础的教育类型自然是常规的课堂教学。毫无疑问的是,“教材”对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都是最为基础且核心的教学素材供给源,初中生物自然也概莫能外。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时应当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教材中课内资源的有效挖掘和深度利用上来,根据课程的有关主题进行目的性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达成接触、理解、感受、形成生命知识体系与生命情怀的目标,进而为后续有关工作成果的巩固、扩大和优化打好地基。

(一)借助课内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

“生命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数不胜数的生物科研人员,也吸引着更多的人不断地去追求、思考、解答,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仍未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足够令人信服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复杂却又十分奇妙的过程。基于这一方面的认识,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内内容的教学时,应当依托教材里对标于不同物种之繁衍、发育、生理结构以及生物习性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开展多向讲解,引导学生在汲取相關知识资讯的同时深入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发展性和复杂性,同时体会如此繁多的生物所具有的精巧的身体结构和独特的生存、繁衍方法中所蕴含的造物奥妙,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品味到生命的精彩和神奇。

例如,在开展“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的知识讲解时,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将植物开展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有关物质在这个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转化和代谢流程等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有效进行需要植物体内多个部分、不同器官和数以亿计的细胞之间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项“壮举”,以此来展示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几近完美的有机构造和发育机制,从而展示出生命的神奇。通过这样的引导手段,让学生能够对“生命”的认知变得更有过程性和代入感,能够结合不同的范例来真切体会生命赋予不同生物的发展能量,进而从主观上树立起了解生命的鲜明意识。

(二)借助课内知识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

任何教学工作的起点都是对被教育者自然联想和主观认知基础的利用,这在生物教学和生命渗透教育中自然也不会例外。调查发现,一谈到“生命”这个词,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将其与“活力”“绽放”“昂扬”和“奋发”等充满希望与美感的词汇联系到一起,这一联想在本质上便揭示出了生命本身的美丽以及其所能够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时,应当以生物的多元性和不同生物之于人类社会、自然界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等角度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刻体会生命所蕴含的强大吸引力和表现力,并借助更加详细、直接、具象化的路径来引领学生品读生命的非凡意义,最终彰显出生命的独特美感。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生物的进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所知道的几种生物,并要求大家从尽可能多的生物种类中选择不同的代表;在这一步结束后,教师便可结合学生刚才所说到的生物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向大家一一展示这些生物的样貌、生活状态、不同品种的区别,让学生对它们现阶段的生物表征形成对应的了解;之后,教师则可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两种生物,用课件演示的方式来表现其自诞生以来所经历的不同的进化阶段和每个阶段的模拟动态图像;最后便可就这些生物在生物圈中所起到的生态平衡作用以及对人类所具有的食用、药用、生产价值等作简单的讲解。如此一来,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将不再是孤立、片面的,并且可以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状态并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从自身出发去审视不同生命体所具有的别样魅力。

三、 通过对生活元素的多元引入开展生命教育渗透

“去粗取精”是教育的本质,而这个过程的起点便是人们身边的大千世界。虽然已经经历了一定阶段的身心发育,但是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是,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仍旧保留着一定的感性色彩,因此常常乐于也更善于借助一些身边真实存在的载体来获取相应的知识资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初中生物教师的生命教育课程渗透工作应当彰显出对生活资源的深入挖掘和高效利用,使学生能够从身边事物切入,去发现、品读生命的精彩和可爱,以此来强化生命渗透教育的张力与质感。

(一)借助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了解生命的兴趣

通过实际观察不难发现,人们生活中所出现的很多现象都能够和生命的运转搭上密切的关系,而这些现象中就有很多令学生感到不解、好奇的内容,这些内容理应成为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和生命教育渗透的良好材料。据此,初中生物教师要在生命渗透教育中不断强化对有关生活现象的开发、利用力度,对标于课程的内容主题、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共同的生活阅历和认知兴趣,选择一些颇有趣味性和研究价值的生命现象来带领学生开展有关的生物特性研究,利用这个方法从深层次带领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生物为了达成“适者生存”的目标而使尽浑身解数的神奇內在,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观察、了解生命现象的无穷乐趣。

例如,同样是对“生物的进化”这一部分的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先就“大家的家中都养着什么宠物”或者“大家所住的社区里都有哪些常见的生物”等话题和学生作一番讨论,而后引导学生结合这些生物去想一想它们在平日里都会做哪些令自己感到惊奇或迷惑的行为:如有些学生的社区里有一些竹节虫,自己经常会在欣赏竹林景色时被这些“会动的竹子”吓一跳;还有些学生比较前卫,养了一只变色龙作为宠物,发现其可以变化出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迷彩皮肤”;等等。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带领学生了解这些生物所具有的本领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的,而这些本领又给了这些生物怎样的生存便利。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接地气”,能够有效扭转学生对“生命”的那种“可望不可即”的陌生心态,同时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生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不错的思路,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借助生活环境来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的情怀

“生命”的存在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交互影响。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生命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正是由于生命的广泛存在性,人们的生活才变得精彩纷呈。立足这一观点,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程生命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带领学生观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不一而足的生物品种,进一步了解这些生物给自己的日常生活所创造的美感和提供的便利,让学生得以从更高的维度出发去感知自己从自然生命中得到的恩赐,以此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呵护生命的美好情怀。

例如,对“生物与环境的互相影响”这一部分的内容讲解,教师可以重点结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将“生态系统”的表现维度缩小到学校或者学生社区的花园中,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都有哪些不同的生灵,并谈谈它们对这个生态系统所作出的贡献;而后,教师可以将这些生物的价值向外拓展,鼓励学生谈一谈人类从它们身上所获得的利益,如:蜜蜂所酿出的蜜成了美味的食品,蚂蚁分泌的蚁酸可以做成治病的良药,而花园中的鲜花则可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礼品;等等。依托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认同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同时也能够在客观上对有关课题中的知识表现形成富有质感的认知体系,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四、 通过对实践活动的积极组织开展生命教育渗透

任何一门课程的高质量教学都不能离开实践而实现,这一点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更是得到彰显。立足这一客观事实,初中生物教师的课程生命教育渗透工作要秉持“回归实践”的原则,通过对多元实践活动的有效设计和有序组织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自然而然地发现生命的奥秘。

(一)利用环境代入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

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中处处都蕴藏着生命,它们分布广泛、形态万千,均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为“生命”这个奇妙的命题添加上独一无二的注脚,这便是大自然赐予教师开展生命渗透教育的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在课程生命渗透教育工作当中树立“环境渗透”的意识,通过对周围富有生命教育意义的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设计相应的观察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小小的教室,真正来到充满生命气息的大自然当中,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去真切地感受五彩斑斓的生命和神奇的生命现象,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而变得更加自然、顺利、快速。

例如,在完成“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部分的课堂讲解后,教师便可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选择一个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植物园或者近郊地带,发动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地上结成不同种群的蚂蚁、“扎堆儿”生长的不同品种的灌木或乔木以及成群结队去觅食的飞鸟,并可让大家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这些生物种群的形成分析一下相应的原因,等等。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应用课程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多样的生命带给自然的生机以及赋予自己的美的享受,让生命教育的渗透工作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社会学习活动增长学生的生命知识

初中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一本薄薄的课本、一方小小的教室所能提供的知识信息显然是无法满足其求知欲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然要重视起对课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应用。此外,针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因此社会中也普遍存在着大量高质量的生命教育资源,它们同样应当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利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渗透工作时要将目光投放到社会范围之内,积极引入、利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来开阔学生的生命视野,同时依托和专业的生命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来为学生补充更多、更好的知识,进而让生命教育工作实现实质性的升维。

比如,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的社会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结束课本的讲解后,选择一个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对当地的酱油厂进行参观,通过参观制作流程、聆听讲解、观摩实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征和酱油的发酵工艺形成详尽的认知,并鼓励学生就一些专业知识向工作人员提问,从而构建起全面的生命认知体系。借助这样的手段,使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拥有了“内外兼修”的综合维度,而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从生命教育中汲取到有助于其课程核心素养形成、提升的养分,进而取得相当可观的工作成果。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初中生物教师还应当在生命教育的课程渗透过程中树立起“寓教于常”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情怀,并将这种情怀引流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长效性的实践活动来带领学生去长久地践行自己的生命认知,让生命教育的执行成果得以融入学生的核心情感和永固性课程知识思维当中。

五、 结语

每一个人都应当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呵护生命,只有这样,人的一生才能变得精彩,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初中生物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大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强化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力度,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从不同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美好的生命情怀,有效构建起学生的生命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根本上体会到生物科学的奥妙、魅力和价值,从而为他们日后更高阶段的生物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生成、优化注入强劲的精神驱动,也从更高维度上彰显出生物课程所具有的课程思政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云天.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中生命观念意识的渗透[J].科普童话,2020(12):11.

[2]李艳绒.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3]朱莉莉.立足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生命观念[J].亚太教育,2022(14):114-116.

[4]李炎,张隆博.初中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的内涵及教学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4):49-50.

[5]周尚花.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生命观念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23):81-82.

[6]罗齐芳.初中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反思——“生命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核心地位[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32):97-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