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足课程思政 优化育人效果——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8

林昕妍

现阶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还是秉持着以往“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思想,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而片面追求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所以在课上一味地向学生讲授本学科的知识,尚未形成很强的思政教育意识,很少主动挖掘地理教材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和因素,过于追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习得,却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道德方面的培育,难以达到培养高中生价值观的目的。还有些教师融合课程思政的方法不是很恰当,通常采取“说教法”,用自己的话给学生讲道理,这样会让教学变得比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特征,其次论述了在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思政教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一)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主动的建构。所以教师不能单向给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已具备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来发现、建构知识,建构的过程既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分析、思考完成,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伴的互动、合作来完成。这一理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深度理解,旨在发展学生个体的高阶思维,同时强调对特定教学情境的构建,倡导教师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教学环境中,推动其对某个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2. 情境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因为情境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基础,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让学生发生深度学习的行为;第二,要凸显学习的社会性,即在具体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与身边的同伴进行对话、合作,使他们通过相互的交流协作来习得知识,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第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新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旨在发展其探索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深度学习必须是基于某个特定情境产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解决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二)特征

1. 指向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指一种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深度学习就是学生个体思维从低阶逐步走向高阶的过程,一般来说,具有高阶思维的学生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全面的分析和对比,在此过程中萌发独特的想法和思路,从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的发展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开展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又能推动他们在课上实现深度学习。

2. 积极情感投入

积极的情感投入不仅包括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包括学生内心世界是否得到丰富,进而萌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说,学生是否具备积极情感是检验他们是否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态度、情感,不能只顾着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更要想办法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他们的内部情感,使学生带着较高的热情投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

二、 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课程层面

1. 发挥课程协作机制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

个体的健全发展离不开对每一门课程的主动性学习,而课程思政的落实不能只局限在政治课程中,高中阶段的各个课程都蕴含着特定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去认真研读并进行深度的挖掘,其中地理是一门具有自然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该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包含着比其他课程更为丰富的思政资源,尤其是在培育学生生态理念上的效果会优于其他课程。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教师可以将地理课程的优势作为对其他学科的补充,从而发挥课程的协作机制带来的教育力量。

2. 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渗透思政教育的职责,其在培育学生的领土主权意识、环保理念、人地协调观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该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不可脱离的,在地理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二者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对学生传输积极、正向的思政理念,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品格的人。因此,在地理课程实施思政教学有助于实现它本身的育人价值。

(二)教师层面

1. 落实“三全育人”,做到“四有教师”

在摘要部分提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理念,同时也是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观的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用这一理念来武装自己,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现行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全方位的挖掘,将“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实现在地理课堂的“三全育人”。与此同时,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树立坚定的信念,能够随时随地向学生彰显自己的高尚品德,做到“四有教师”。

2. 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

在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深入各个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对“教书育人”四个字形成了更新的认识,新的理念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最根本的职责,也是地理教师对自己初为人师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学生传输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在自己的教导下获得心灵上的成长与净化,而课程思政的落实可以很好地把知识传输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有利于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之上完成“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

(三)学生层面

1.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确立与强化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理念的速度也更快,有着很好的可塑性,但是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得还不够完善,他们的道德情感、心理发展也不够成熟,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落实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政治认同等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把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塑造成型,从而推动学生的健全发展。

2. 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深度

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教师们习惯采取“说教法”,用自己的话给学生讲道理,这样会让教学变得比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达到育人的效果。而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建构课程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受到价值观的浸润和引导,既可以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加强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使学生的思政水平得到提升,保证他们获得更为深度、更为全面的认知体系。

三、 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课程思政元素,培育学生健全价值观

1. 把握思政教学落脚点,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思政教育中最基本的一项元素,对高中生道德情操的培育也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培养学生的“德”,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把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习得”和“价值观树立”的协同共进。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自然的、贴近社会的学习情境,所以要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常见的地理情景或现象,让他们在分析真实情境的过程中把握地理知识,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地理课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各个国家的农业景观图,在讲到自然因素的时候着重展示我国的自然地理图,使他们在观察、欣赏图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南北地区在农业发展上存在的差异,在这样直观的图片情境中让学生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展开深度分析与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容易,并使其形成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的正确意识。当然,光在课堂上渗透思政教育是不够的,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向学生呈现富有道德情操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感染。

2. 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社会生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生活中蕴含着许多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资源和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真实性、丰富性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现行教材中内容滞后且有限的不足,推动地理知识和学生所处社会生活的有效衔接。因此,作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融入生活中的因素来构建比较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建构本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把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家国情怀,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的同时形成家国认同感。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城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所处地区三十年之内的变化,尤其是城市面积的变迁,给学生呈现真实的影像资料,并使他们主动思考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所处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鼓励他们从好与坏两个角度来分析,促使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城镇化。通过联系本城市的真实变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与城镇化有关的知识,使他们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认识家乡、了解所处的城市,也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落实,使他们的归属感、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高中生的家国情怀。

3. 立足教材中现有内容,培养生态文明理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并形成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有必要在地理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帮助更多的学生树立新时代的思维与格局,使他们树立生态责任担当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己之力。因此,教师应立足地理教材中现有的内容来实施思政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图片、案例及活动内容,使他们在分析案例、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形成环保、生态理念。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宇宙中的地球”和“自然灾害”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引领学生了解无限的宇宙,掌握地球上的大气、植被和土壤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作用,同时分析给人类活动带来很大影响的自然灾害,并鼓励学生深度分析应该如何避免和预防自然灾害等,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帮助高中生充分认识到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使他们自觉地保护身边的植被、花草等。通过在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让高中生形成深刻的生态文明理念。

4. 注重润物无声的渗透,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地理综合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而且也可以提高他们面对新时代、新社会的勇气。地理课程中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蕴含着人文知识,有许多待挖掘的思政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注重对学生实施“润物无声”的渗透,设计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等教学活动,使他们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保证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实现地理课堂的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地球上为什么会存在生命”这一关键问题进行探究,所以可以给他们提供关于四颗类地行星的视频资料和信息,并以图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目前科学家对水、金、火星的研究成果,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使他们在各自的小组内共同探究“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通过合作探究来发挥集体的智慧,使他们的地理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形成深度的认识,同时使他们的地理思维得到锻炼,让学生形成预定的科学精神。

(二)丰富教学方法活动,推动深度学习

1.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学习方式

要想实现地理课堂的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创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使他们保持专注、高效的探究状态,促进“学”的方式的优化。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思政教学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讲一些与思政理念有关的内容,而是以现行的地理教材为依托,挖掘各章节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资源,通过选择有效的、合适的教法让学生在建构、分析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保证思政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1)运用启发法,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该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围绕高中生的知识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向学生传输地理知识、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对道德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感悟,从而使其受到启发、产生较大的感悟。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举例启发、提问启发等多种策略。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比如给学生呈现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环境现象或问题,并提问:“你认为这些环境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在问题的启发下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环保的意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念。

(2)运用实践法,使学生认同国家战略

与传统“填鸭式”的课堂不同,实践法倡导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探究、实践、合作的空间和机会,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而教师更多的是发挥“引导”的作用,使他们通过自己的个体思维和能力来获取地理知识。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乡村和城镇”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户外实践活动,让本班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可以搜集对不同土地利用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形式,最后整理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并与小组成员讨论家乡的文化景观和习俗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锻炼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生活的家乡发展形成深入的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和内容,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形成对国家战略深层的认同感。

(3)运用讨论法,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讨论法是在教师有序指导下,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围绕某个核心问题进行多元化、开放性的讨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探究逐步形成对某个问题或知识的深度认识,这样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进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助于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和臭氧层空洞相关的案例资料,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使他们在组内相互讨论“臭氧层空洞是如何形成的?”“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或者避免?”等关键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含氯化合物会造成臭氧层空洞,以激发高中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以指导他们在组内探究政府为了避免臭氧层空洞所采取的措施,使他们体会到大国担当,从而强化高中生的家国意识。

2. 注重实施信息化教学,落实思政教育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下,信息化软件和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带来的影响很大,不仅可以拓宽教育教学的空间,还可以为教育模式的革新提供支持。将信息化资源运用到地理教学工作中有利于突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学生的学习和之前相比更高效、更快捷,促使学生在信息化、多样化的情境中学习并内化知识,提高“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变换教学的方式,通过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来落实思政教育,为地理教学增添几分活力,这样既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深度学习,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

比如,在组织学习“水循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话说黄河》的纪录片视频,使他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领略黄河浩浩荡荡、浊浪滔天的特点,给学生带去视觉冲击。接着结合视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形成黄河中游的千沟万壑与入海口处的物产富饶的强烈对比?”“在这一过程中,水循环起到了什么作用?”以此来诱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思考中体会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使他们辩证思考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节约水的意识,从而提高思政素养,让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价值观。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更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动建构和深度理解,倡导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高阶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深度学习的视野下,教师应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对地理课程知识进行多方位的建构,从而建立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全方位挖掘现行教材的课程思政因素,向学生进行渗透,采取多样的、丰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建构完善地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保证学生在知识、思维技能、道德情感方面获得综合性的发展,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