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元五环”模式下小学语文“融合至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8

摘 要:探索并践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掘学科育人价值,通过促进育人方式、学习方式变革助力学生学会探索世界和发现生活美,打造“融合至美”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四元五环”模式下小学语文“融合至美”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可知围绕“读、思、议、用”四元素开展课堂教学,并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分析、互动交流、质疑解答、延伸运用”五个环节指导学习,能够加速语文学科和美育融合,使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形成较高综合素养。围绕新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实践提出情境激趣、问题穿插、多元互动等有效教学策略,可以将“融合至美”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为加快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元五环”模式;小学语文;“融合至美”;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3-0066-05

一、 引言

按照新課标要求,小学语文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通过巧妙融合语文和美术等学科展现语言美、环境美,培养学生的发散、创造等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美德和审美积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开展小学语文“融合至美”教学,需运用“四元五环”模式循序渐进地将知识点和美育内容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地引导学生实现从融入课堂到融合学科的跨越,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达成学科育人目标。

二、 “四元五环”模式下小学语文“融合至美”教学现状

以“四元五环”模式为基础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目前教师主要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合作等形式打造多元互动课堂。具体来讲,就是在引导学生完成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阅读后,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开展小组合作,通过互动讨论完成任务,加强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按照教师的设计,将课堂划分为“情境导入、问题分析、互动交流、质疑解答、延伸运用”五个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和语言迁移运用。采取该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困惑阅读课文,能够做好文本内容记录,并通过自主思考问题探究解决思路。围绕导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强化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等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发生思维碰撞,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最后要求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可以实现知识再理解和巩固,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但从“融合至美”教学角度来看,围绕阅读问题实现各个环节串联,依然难以有效促使学生融入课堂中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探索美,不利于语文学科和美育融合,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三、 “四元五环”模式下小学语文“融合至美”教学问题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四元五环”模式下“融合至美”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明确加强语文教学和美育融合的改革目标,才能探索出适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新模式的作用与价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实施“四元五环”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显然无法达到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目标。受这一因素影响,教师在开展各环教学活动时都面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如在互动交流环节学生存在私下唠嗑、嬉戏等举动,造成活动效果不佳。分析问题产生原因,能够发现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仅仅为配合教师开展学习活动,面对教师提出的任务也缺少深入探究的热情。追根究底,与教师未能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内容有关,忽视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难以主动开展互动交流等学习活动。长久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以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但推行“四元五环”模式,强调实施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完成自主学习、互动合作的课堂打造,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违背这一基本原则,说明教师对新模式的理解不透彻,依然将重心放在“如何教”上,而并非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需重新找准自身定位,在语文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确保学生可以主动阅读、思考、讨论和运用语文知识,以便从中获得丰富感悟,为语文教学和美育融合提供机会的同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进步。

(二)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

在“四元五环”模式下,教师需将问题当成各个教学环节的串联,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但在问题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则难以驱动学生有效思考和分析,给知识的层层递进呈现带来了不良影响。首先,一些问题的设计缺乏足够关联性,容易导致教学结构被打乱,造成教学环节设计缺乏逻辑性,引发学生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受这一因素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丧失目标的情况,难以深刻领会语文教学意义和价值,给学生发现和理解学科美带来困难,最终造成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形式单一,多为引导式问题,学生可以轻松通过短时间阅读找到答案,无须深入思考和讨论,最终导致教学被迫中断,教师需要重新提问才能延续课堂教学,造成各个环节串接不畅。对小学生来讲,长期面对单一形式的问题也将缺乏兴趣,难以起到激趣、启发等作用。最后,部分教师依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单纯围绕课文知识点提问,注重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未能从学生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进行引导,导致学生难以通过思考问题形成深层思维和良好综合素养。因此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应革新教育理念,合理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确保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实现层层递进。

(三)语文与美育融合不足

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审美能力关系到人能否积极、乐观地生活,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不能称为完美教育。语文作为综合性学科,涉及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够为美育实施提供丰富素材。但从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来看,明显存在与美育融合不足的问题。在教学改革研究中,教师将“四元五环”模式当成是重心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但却忽视了改革的最终目标,即通过打造高效课堂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在缺少生活阅历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因此开展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目标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等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美的思想、品格和情操,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但语文教学和美育融合不足,导致教师在实施“四元五环”教学时过分看重教学效率,缺乏对学生思想、情感等各方面发展需求的关注,导致语文学习与学生实践生活缺乏联系,对学生创新思想、审美意识等素养的培养产生的作用有限。而无法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和认识美,无法帮助学生产生持久学习语文的动力,导致语文教学难以发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价值。

四、 “四元五环”模式下小学语文“融合至美”有效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打造“融合至美”课堂为目标合理运用“四元五环”模式,应做到以生为本,采取有效对策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同时,使教学环环相扣,促进语文和美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境激趣,引导阅读

在情境创设环节,应加强学生的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合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如在学习《珍珠鸟》《落花生》等文章时,内容描绘了生活中的有趣画面,目的是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从中体会丰富人生感悟和美好情怀。以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为目标开展教学,还应认识到小学生生活阅历较少,部分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较少,直接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可能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结合学生的学情,同时融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创设学生较为常见的生活情境,如早晨起来看到窗边叽叽喳喳的麻雀、到动植物公园游玩时看到感兴趣的事物等情境,唤醒学生内心记忆的同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状态中,调动学生有限经验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文学大师感兴趣事物的欲望,使学生在认真品读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美、自然美。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自主阅读,体会语文学习乐趣,为学生后续开展探究、思考活动奠定扎实基础。

小学生往往欠缺抽象思维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创设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相关内容,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在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情境时,教师还应不断创新内容展现形式,确保顺利达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标。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等内容时,神话本身受到了多数学生的喜爱,但由于神话多采用虚幻想象和夸张手法,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造成学生在阅读后难以有效掌握文本内容和体会神话特点。为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借助绘本、动画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内容重点。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盘古化作的天地图,请学生指出自己好奇的部分,思考这一部分是如何形成的。带着各自的疑问,学生将通过阅读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对盘古牺牲自己创造天地的缘由、过程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英雄的不易和伟大,深刻感悟神话精神。因此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刻理解,能够增强学生阅读学习效果和体悟。

(二)问题穿插,深化思考

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阶段,教师应完成完整问题网络的构建,确保网络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逻辑,把握问题间的紧密关联。为此,教师应加强课本研究,在掌握主旨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语文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围绕主线做好问题链设计,确保可以引导学生系统思考,帮助学生产生完整认知。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发生了什么”的疑问,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他们伟大吗?为什么值得被记录?”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查找证据证明人物形象的伟大。在学生给出相关句段后,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父亲走向废墟时想的是什么?要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等问题,将学生逐步带入到文章背景中,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主人公的处境和做出选择背后的深刻情感,完成對文章的深度解读。在问题网络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最开始关注文章情节转变为关注人物形象,认真研读文章语言,掌握描写人物形态、动作的句子,最后体会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逐步完成文章深度思考和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确保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观察和想象力,结合自身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分析,产生各自的阅读感受,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结合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成熟度。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的内容时,在学生完成文章阅读后,教师可以提出“伯牙弹的是什么琴,弹得好吗?”的问题,使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想象当时的场景,给出“伯牙弹的古琴,优美动听、扣人心弦”“弹的号钟琴,声音洪亮、激荡”等不同的答案,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验证,思考和理解“为什么说钟子期是知音?”。此外,教师也可以提出“既然伯牙弹得好,以后不弹了是不是很可惜?”的问题,促使学生从艺术欣赏、纪念友谊等不同角度发表各自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在完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到开放性问题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理解文章字词过渡到理解文章内涵、情感,深刻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

(三)多元互动,碰撞思维

语文课堂时间有限,想要使学生进行多维互动和交流,从中获得丰富感悟和体会,教师可以面向学生设置不同的议题,使学生根据各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互动讨论,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挖掘。例如,在学习《桥》的内容时,可知文章作为微型小说,具有微、新、奇、密的特点,教师可以分别围绕写法特点、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设置议题,结合学情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别开展组内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美,分别感受文章的构思美、人物美和语言美。在学生完成互动讨论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讲解文章的美,加强组间互动讨论,能够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文本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元评价活动,通过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评价和修改,能够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全面认知。而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认识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优缺点,加强自我反思,主动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形成从多角度思考文本内容的思维、习惯,可以使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取得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沟通讨论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开展自主讨论,发生思维碰撞的同时,得到思维锻炼和思路开拓,产生对语文内容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沟通、讨论,自主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快乐读书吧”的活动时,引导学生讨论四大名著中的经典人物,能够使学生根据各自的阅读情况谈论诸葛亮、林黛玉、武松等人物性格,表达各自的喜好。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林黛玉不仅多愁善感,同时也十分有才华和思想,对人物产生全面认识,在脑海中建立立体化的形象,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在学生经过深入讨论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人物创作一篇作文,加强读与写的活动。结合自身语言积累和情感体会,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同时,可以通过合理联想加强语言输出,平衡自身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发展。

(四)紧扣疑惑,增进体验

学生在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也将不断产生怀疑,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质疑习惯,使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丰富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小蜗牛》的内容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如此“胆小”的蜗牛怎么值得作者敬佩的疑问。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查找令人敬佩的语句,使学生通过“垂直向上”“壳重”“掉下再上”等描述意识到“小小蜗牛”具有不怕难、不怕重、不怕摔的精神。结合自身经历,学生能意识到在遇到困难时,能鼓起勇气反复克服困难需经历艰难的心理斗争,从质疑蜗牛的“胆小”转变为认识到蜗牛的“勇敢”。经过互动讨论,学生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看事物不能单纯通过表象就判定其“胆小”,而是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体会面对打击毫不退却的行为和精神的可贵,从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认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语文课堂上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有限,因此一篇文章通常需要经历几节课才能讲完,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兴趣和探究欲望。为解决问题,教师在每节课结束前可以围绕学生疑惑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学会平时主动发现和探索。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的内容时,学生阅读到母亲毫不犹豫为“我”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也会联想到日常自己父母的做法,进而对父母不同的做法产生疑惑。为帮助学生自主探寻正确的答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我认识很多不同的母亲,她们的做法不同,但是你能从中看到相同的情感,是不是与你们的父母有着共同点呢?”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梁晓声的《母亲》等相关文章。经过反复阅读,学生可以意识到母爱的表达方式尽管并不相同,但母亲都抱有爱子之心,深切体会到慈母深情。在下节课的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为什么作者说手里拿的不是钱?”的问题,使学生联想作者母亲极度贫困的境地而感受无私的母爱,实现作品主题升华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拓展运用,表达审美

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和表达。在完成优美句段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运用,融合自身情感进行审美表达,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等获得全方位发展。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内容后,学生不禁希望看到美丽的西沙群岛,从中体会祖国山河的美好和富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想象中的内容画下来,绘制出海底各种形状的珊瑚、分散在各处的海参等,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文章未写的空白之处,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围绕各自的绘画内容,学生可以对文章段落进行仿写,加强习作手法练习,将生动的文字和鲜活画面融合在一起,加深对文章情感理解的同时,融入自身情感和思维,获得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组织丰富活动引导学生表达。如在学习《游子吟》的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诗歌内容改编成舞臺剧,使学生融合文学、音乐和美术艺术表达母爱、孝心等要素,加强对美好事物的探索和表现。在文本编创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内容进行具象化处理,以合唱形式进行诗歌吟唱,并通过设计美工道具辅助演绎故事情节,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强化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反复阅读诗歌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最终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表达,从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对故事产生持久探索兴趣。结合语文学科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索,加强学生的美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学会借助文学、音乐等各种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五、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做到以育人为本,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道路,通过打造“融合至美”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运用“四元五环”模式开展教学,在深入理解“读、思、议、用”四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情境激趣等手段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加强语用能力锻炼。通过巧妙设问和多元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加强“情境导入、问题分析、互动交流、质疑解答、延伸运用”五个环节的串联,使学生逐步得到思维、语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此外,围绕学生感受组织开展丰富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丰富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美的探索和创造,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长文短教的教学模式初探: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为例[J].教师博览,2022(27):95-96.

[2]李敏.人文技术视野下勤美课堂范式之我见: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J].名师在线,2022(25):73-75.

[3]潘子骁.“转诗成剧”:小学语文与艺术学科融合探究——以人教版五年级《游子吟》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文教资料,2022(16):31-34.

[4]李秀俊.“四元五环”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22(16):78-83.

[5]易蓓.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策略”的运用: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家,2021(41):58-59.

[6]郑欢.从“情”出发 依“体”而教:例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神话文本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89-90.

[7]陈华忠.“四元五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0(34):30-32.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四元五环’模式下‘融合至美’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编号:FQ2021ZX00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薛惠娟(1971~),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