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格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

时间:2024-05-08

摘 要:小学生正處于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等尚不完善的阶段,对他们来说,正是需要人生启蒙和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知识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对其人格教育的培养,而这更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所谓的人格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情怀教育、责任教育和品格教育,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个人品格的主要学科,其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以此来实现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格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从我国的总体育人目标和新的课程标准出发来看,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将其培养成为有着良好思想道德和品格的高素质人才,并将这一教学要求放在首要位置。而针对这一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达成了共识,但人们对良好思想道德和品格的标准有着各不相同的认知与理解。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响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政策和诉求,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比较模糊、所涉范围比较广泛的词语,总的来讲,一般会涉及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这两个方面,经常用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等多个抽象性的概念去对其进行表示,往往会反映和约束人的行为,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成长。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必然少不了正确的人格标准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而积极乐观的心态、自由健康的生活、心胸豁达的精神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根本原则。只有当学生形成了健康正确的人格品质时,他们才能勇敢抵抗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并且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十分重要。所以,对小学生实施人格教育,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不仅是该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还是新课改对这一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懂得集体生活中相互沟通、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尊重思想和责任意识,最终形成良好健全的个人品格。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自立、自制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对问题的自主探索、综合分析的能力,使其深刻地明白生活中的矛盾,从而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懂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对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都比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他们很难不被互联网中消极的文化和思想影响,进而形成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学会怎样区分对错、辨别是非,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下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发挥自身榜样作用

基于新形势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必须要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激发他们对问题的自主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去深入挖掘每位学生自身的个人学习潜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此来教育学生怎样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这一部分知识点时,首先,需要教师直接明确地告诉学生生命的重要性,并借助多媒体课件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播放不遵守交通规则、受到他人伤害等给自己生命所带来的危害,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自我认知。其次,利用课件向学生呈现一些反面的生活实际例子,比如,过马路玩手机、恶意伤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等,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这些生活事例的想法或者观点,而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点评、分析这些实际案例背后的原因或者故事。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意识,比如,以教师本人为例,强调自己在过马路时先要确定左右两边没有车辆的时候再过,有天桥时会走天桥,始终保证自己的个人安全,保护好自己等,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引起足够重视。最后,由师生共同点评并总结出与交通规则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中找到然后掌握对应事例的相关知识点,使其快速融入知识的学习活动当中。这样一来,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意识就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明白了法律和自身成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进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有着较强理论性的课程,而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教学目标,相关的教材创编者专门在课本中插入了生动形象的插图、对话等内容,从而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符合其个性特点的课程学习情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一般都是以形象为主,所以他们往往会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更能感受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其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我和我的家》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比如,在正式开始上课前,先让学生详细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及其关系,并分享家庭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拉近师生之间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吉祥三宝》,活跃课堂氛围,使得本次的交流会更像一个大家庭的和谐聚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最后,我们还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实践性家庭作业,如回到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洗脚,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平时给爷爷奶奶讲故事、帮忙端茶倒水等。这样一来,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拓展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有效渗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质,并且为人格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再比如,在教学《请帮我一下吧》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对话和插图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允许他们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按照自己的想法合理添加人物角色,使得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到见义勇为、热心助人的意义与价值。这样一来,教师就能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实现人格教育的渗透。

(三)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知识源于生活,可见教育与生活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知识与学生需求、生活实际之间的有效整合,引导他们自己感受和体验,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比如,让学生感受校园、社区甚至祖国的变化等,使其明白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与每个人的个人品格、法治意识等都有着重要关联,并通过借助一些生活实例导入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教学《假期有收获》时,教师可以紧抓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通过视频导入《光头强的假期》来展开教学,比如,假如光头强和我们一样有很多作业需要完成,但是他在假期里并没有按时写作业,于是在开学前苦恼地生病了。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视频中直观地感受到“假期的开心”和“开学前的惶恐”这两种情绪上的巨大反差,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意识到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使其逐渐认识到理解规则和目标实施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周末巧安排》的相关知识,课前布置学生尝试自己安排周末生活,并事先做一个时间事件计划表,然后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自述周末计划实施的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生活有规则》《大家排好队》等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来进一步培养和深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些课程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不失为渗透人格教育的好素材。而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例子,如在食堂买饭、坐车、看病排队等故事,从而通过这些生活实际来启发学生,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是与人们的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息息相关,继而实现渗透人格教育的目标。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是一个长期且又漫长的过程,必须要从小就开始抓起。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引起重视,使其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在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当我们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展开人格教育时,不仅能让教育效果更明显,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同时还能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情感意识,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部分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与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师生情等各种情感的真实含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分清楚这些情感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场以“亲情”为主题的辩论会,分析和探究“亲情”这一含义,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认知,我们还可以讲述“孟母三迁”等传统典故,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讲述还有哪些与亲情有關的例子和故事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并感受这些典故中的真人真事,使其在心目中逐渐萌发爱的种子。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通过录视频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感恩和感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综合素养,还能切实有效地达到渗透并深化人格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基于新形势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再只是单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要在这一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这需要教师懂得人格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意义,并通过各种手段来逐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等,切实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慧姝.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8):149-150.

[2]詹玉慧.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55):139-140.

[3]段顺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J].新课程,2021(9):48-49.

作者简介:

何碧玉,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芗城区岳口小学。

(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常规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路径探索”(项目批准号:FJJKXB20_1089)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