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中学德育共同体的方法和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8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对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以及有道德的创新型人才也是当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重视人的美德和优点,并且充分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潜能和乐观心态。因此,文章在阐述德育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对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积极心理学对教师和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学德育共同体构建方法,以期为中学德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共同体;积极心理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行为方式、价值标准以及社会规范等变化速度较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比较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人际关系、情感以及学业等多个方面的心理压力,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出现在中学校园内的轻视生命现象和反社会行为,导致社会强烈反响,所以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尤为重要。但是,中学生在新时期背景下,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敏捷,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给中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人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通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中学德育共同体进行构建,能够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供一个新方法、新思路。

二、德育的基本含义

“德”作为一个人成就事业的一个关键,也是促进梦想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点作为基本依据,实施有目的、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进行塑造,从而为学生未来之路点亮明灯。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改提出的目标以“以德树人”为主,重视德育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促进德育教育的全方位落实。所以,对中学教师而言,应该将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活动作为基本依据,将德育知识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心中的疑惑,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网络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低俗内容、鱼龙混杂的垃圾网站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学生会抵触枯燥、乏味的德育课程。对中学教师而言,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工具对学习技能进行培养,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目标,但是学校在排课时,往往以语数外为主,对德育课程的安排通常较少。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评价时,通常会提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较差等问题,而未能注意全方位的能学生参与评价和德育活动。

(三)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内外做学生工作思想时,通常是“说教式”的德育模式;而且,德育工作往往是班主任的工作,没有形成全校甚至是校内外统一的合力。

四、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在中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面对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阅历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能够平稳、顺利度过这一重要时期。当前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知识能力比较重视,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在能力。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媒体或者网络对很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则不能引导学生在对待问题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导致内心的认知与德育知识出现分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积极心理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从消极心理学这一层面来看,在积极心理学中,可以将勇气、爱以及健康充分体现出来,能够引导人们对幸福进行感知。但是中学教师往往承担着外界因素带来的压力,一直以来,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面临着学生的升学压力,容易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如焦虑、烦躁等,从而降低心理健康水平。而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能够改变教师的认知,让教师可以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疏导问题进行调节,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研究发现,教育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教师品质,所以教师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態、积极的情绪以及高涨的工作热情,则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养成。通过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并且给予学生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养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质疑精神给予肯定,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学德育共同体构建方法

(一)重视对中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般来说,学校的德育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课外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都能通过对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进行培养来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1)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主要为课堂教学,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从教学方法这一层面来看,通过“情境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对情境进行创设,在积极的反思、感悟以及体验中,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内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思想品德课为生动道德情境、游戏以及活动,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本,积极分享、反思、观察、参与,在各种活动和情境中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的养成。(2)课外运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运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兴趣。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志愿者活动、集体劳动、手工制作、科技活动以及参观学习等,并且在活动设计中,融入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品德以及思想教育,从而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通过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道德情操、劳动态度、友爱互助精神以及道德品质等。(3)利用学校“三师”团体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和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笔者所在学校现有心理咨询师22人,生涯规划师19人,家庭教育指导师9人,这些教师除了在自身教学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同样,在积极心理学指导、心理问题疏导、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家校合作沟通、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目前,学校每周开设心理课,由专职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进行授课,让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知;根据各班情况,由班主任牵头,联系心理教师进行团队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班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生涯规划逐渐明晰。

(二)对中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进行培育

一般来说,中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不仅与自身认知水平有关,还与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的思想认知水平提高。从心理学层面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波动,尤其是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如消极、矛盾等时,可降低其对德育的接受度,即在意志、情感、认知以及需要等方面出现异常情况而诱发接受偏差,从而产生否定、排斥和怀疑等心理。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充分激发人的积极健康心理因素,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如幸福、成功、愉快以及轻松等,可以使其消极的心理因素消除,对不良的逆反心理进行抵制,从而使其心理障碍消除。同时,积极的心理因素有助于中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如乐观、开放、热情以及好奇的培养,使其优良的品格形成。所以,为了促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应该充分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中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和健康心理素质进行培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提高自我品性。

(三)引导和激发中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使人的行为和思想能力增强,有助于高效、主动地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良好的班级集体进行构建,有助于学生获得幸福温暖的情绪体验。加强班级建设,对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进行构建,使班级活动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对学生而言,在班级集体中能够获得快乐幸福的情绪体验,则能保持愉悦的心情,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提高教育接受度。同时,在班级集体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能够获得友谊和爱的愉悦体验,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感恩之心、仁爱之心以及包容之心。(2)教师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通常比较看重教师的评价,并且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对教师而言,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给予孤立性评价,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者表现不太好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发现其优点,给予发展性评价,并且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也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注意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引导,树立自信。此外,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经常给予发展性、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获得自信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前进的内驱力和积极向上的斗志。

(四)构建班主任育人实践共同体的实践过程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逐步完成几个相关班主任共同体的建立和完善,初步拟定设立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的昆山震川高级中学班主任共同体建设和名师班主任工作室的成立。以年级班主任群体为单个单位,形成有针对性的年级班主任育人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校乃至全市的班主任育人实践共同体。课题组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定期召开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子课题主持人会议,反馈与交流信息,研讨和切磋方法,强化目标落实;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为课题组成员传授积极心理学方面相关知识;定期派遣课题组成员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积极心理学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体课例研究;进行逐步完成有关论文公开发表,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德育课堂,并且德育也逐渐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所以,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对中学生德育共同体进行构建,从而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维杰,马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116-118.

[2]唐红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校德育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9(7):41-43.

作者简介:

蔺聪,江苏省昆山市,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