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计课堂模拟情境加强初中地理实践力培育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8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践水平齐头并进、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同步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力对于学生认知地理、探究地理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数据、应对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设计课堂模拟情境,可以有效突破初中地理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实践机会,从而有助于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切实加强。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模拟情境;实践力培育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探索课堂教学情境的创建,以培育学生创新力和实践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往往与自然环境或者人文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实践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不可能经常性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尤其是涉及地质水文、特定地点的地理知识,学校和教师也缺乏现场教学的客观条件。因此,有必要探索设计课堂模拟情境,以学生的想象力为中心,借助地图、微型地理物品等教具,以及互联网、音视频等现代技术,着力加强地理实践力培育,从而推动初中地理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课堂模拟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模拟情境是一种对现实情境进行投射的行为,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VR技术、多媒体技术或者模拟实验等措施,将现实情境投射成实景图像、电子数据、视频动画或者微缩现场,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基础上实现对现实情境的解读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涵盖了地球、陆地、海洋、气候、人口等诸多宏观的概念与知识,以及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绝大多数都已经超出了学生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感受的知识范围,对于想象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课堂模拟情境,对于降低初中地理教学难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课堂模拟情境有利于降低地理教学的难度

设计课堂模拟情境可以营造可视化的地理环境,将教材中相对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可观察、可操作的模拟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地理知识。无论是2D的世界地图、实景图像,还是3D的微缩地理模型,又或是动态的视频、动画,都可以极大地丰富相关地理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非常轻松、直观地观察相关的地理场景,甚至可以进行实验操作,如模拟人口流动、天气变化等,促进地理时空想象力的不断延伸。

(二)设计课堂模拟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

作为一门偏文科的学科,地理对于学生的记忆和背诵有着一定的要求,许多地理名词、术语等都需要学生进行熟练记忆,而地理知识又不同于历史知识,难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串连或延展,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通过课堂模拟情境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大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感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三)设计课堂模拟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

模拟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地形、地貌、地势、天气等各类地理环境,还可以结合一定的文字或者电子数据展现人口、动物等细节信息,从而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串连,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理解。特别是电子虚拟情境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元化、多样化的地球情境,加上动态演示等情境的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

(四)设计课堂模拟情境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

模拟情境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大幅提升。无论是在虚拟情境演示还是模拟实验教學中,学生都可以在观察体验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交流互动。此外还能够在模拟实验或演示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团队合作,从而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交流协作水平,更容易引起学生在热爱自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共享与思想共鸣。

三、设计课堂模拟情境加强初中地理实践力培育的实践应用

课堂模拟情境既可以借助模型等实物,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等虚拟技术,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情境投射,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实验操作,不断加强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使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与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切实提升。文章结合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相关课程,对设计课堂模拟情境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加强初中地理实践力培育、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设计直观可视的模拟实物情境,培育学生地理知识感官实践力

与小学阶段的地理知识相比,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更加宏观、抽象,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自然环境,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进行教学时,其教学内容既包括土地、海洋、生物等宏观的自然资源概念,也囊括了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资源比对,与初中生平时所感受到的土地、水等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更加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当前教材的设计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以大量的文字叙述来说明我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同时适当地配以中国地图的资源分配、水资源分布等图片,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虽然具有一定的直观可视性,但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不强,感官体验并不明显。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提前购置一些反映地貌水文的地理微缩模型,设计出一套三维立体的模拟实物情境,并通过一些文字标签或者微小物件进行细节描述,向学生展现一幅更加精美的教学情境,更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以木制为框架、以泥制为主体的中国地理全景模型,用不同色彩的细线将地理模型划分为若干区域,各个区域分别表明相应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分布情况。然后,将一些水库、树木、草原等微缩模型物件放置在相应的典型区域中,使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更加直观地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同时也能够亲眼看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匮乏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感知到自然资源的宝贵。

在设计课堂模拟情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延伸教学的内容,形成模拟教学的系列化模式。例如,教师在讲述完自然资源章节内容后,并不必要将地理全景模型进行回收,而可以在后续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地理差异》等章节教学中,用石墨、铁片、大米等表示工业、矿产、农业等知识点,在地理全景模型上进行分布展示,使学生在模拟实物情境教学中逐渐构建中国地理认知系统。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自行运用各种微缩模型在地理全景模型上进行摆设,温习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进而进行知识的串连和比对促进学生学习实践力的进一步提升。如学生在摆设经济发展题材模型时,发现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作物的分布与地理差异有着一定的关联,进而发现温带季风气候下的平原地区更容易产出小麦作物,而北方的东北地区则能够产出比南方更加优质的水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知识关联性探索的热情,加强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设计动态可控的电子虚拟情境,培育学生地理知识运用实践力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业已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助力,教育系统包括初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通过运用传统的PPT、FLASH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结合智能手机App软件和电脑设计软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态变化的电子虚拟情境,甚至可以追加一些控制技术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实践力。在具体的电子虚拟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当前已有的模拟软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功能改造与升级,也可以申请学校进行自主研发,为学生创设一套有针对性的课堂模拟情境。

例如,在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中,传统的模拟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观看地球仪,通过实物模拟的方式了解地球的形状、经纬线、地球的运动等情况,而电子虚拟情境的设计,将实物的地球仪以电子虚拟场景的方式予以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宏观概况,还能够借助电子数据技术和软件功能进行各种动态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增强知识领悟力和运用实践力。如教师可以将比例尺工具嵌入软件程序中,让学生自行操作比例尺对地球仪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并与等比例的太阳系、长城和人等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地球的大小。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选用最为合适的程序进行课堂设计。比如,在展现《祖国的首都——北京》场景时,由于不需要学生进行过多的地理实践操作,因而可以选用视频或者FLASH动画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展示,甚至可以采取“导游式”教学方式,以参观北京为主题设计视频或动画场景,使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教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节时,则可以提前绘制好黄土高原的电子模型,让学生模拟操作水土流失的场景,使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破坏造成的恶劣后果,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的思想。

(三)设计交互沟通的小组模拟情境,培育学生地理知识创新实践力

课堂模拟情境并不是单方面地将课本内容转化为模拟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动手实践,从而增强地理知识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派发一个小型的模拟实物场景或者电子虚拟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运用到模拟情境当中,并结合自己平时学习和了解的其他地理知识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思想上的交互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例如,在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學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担任风、雨、日的角色,模拟刮风、下雨等情境,然后观察地理自然环境在不同气候下发生的变化。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担任不同角色的学生往往会从自身的角色出发讨论气候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形成不同的意见并产生讨论,教师则从中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不同的天气会形成不一样的气候,进而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结语

通过对课堂模拟情境的作用和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模拟情境可以切实解决地理知识陌生、枯燥等不足,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学校和教师而言,不仅需要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设备与素材购置,更重要的是做好课堂模拟情境的科学设计与针对性部署,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当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模拟情境教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不能用模拟情境教学替代基础的地理课堂教学,而要立足于地理教学的具体实际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且又实用的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艾志华,王畅,徐焰华,等.我国百年初中地理课程文件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关注及启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1):78-82.

[2]刘金,许晓云.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湘教版“世界的聚落”为课例[J].地理教学,2019(1):37-40.

[3]杨琴,杨洪,谌洪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与教学策略研究: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文本的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9(2):87-89.

[4]丁瑞.初中地理翻转课堂的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以“青藏地区”一节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5):53-58.

[5]刘咏梅.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4):78-82.

作者简介:

张丽佳,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