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赵秋江
摘 要:虽然文本细读方式来自西方,但是这种方式在中国有全新的发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适用性非常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先阐述了文本细读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策略,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概念分析;有效策略
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无所获,对文章的阅读并不能让我们学习、掌握更多知识。读懂了修辞,却不能感受其背后的美感;看见了文字,却不能感受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内心”。语文课程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换句话说,就是“文”与“心”是一体的,细读则是“文”与“心”的契合过程,在一层一层的深剥与细读中,才能发现、感受文本的美。
一、 文本细读概念分析
(一)文本细读
在阅读教学层面,我们所说的文本细读就是指教师以文本为核心,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的語言、结构、体裁等内容,找到文本中的“开关”,引导学生深入欣赏、鉴赏文本,感受文本的魅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将他们内心的感受“唤”出来,构建出指向读者的文本意义。
(二)从新批评到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1. 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细读
所谓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细读,其实就是一种基本原则,是文本细读需要遵守的原则,也可以称其为笼统的阅读方法。相关学者
主张细致缜密地分析文本作品,完全以文本为中心,对其中的语气、手法、词义、意象进行仔细推敲,这更偏向于研究文本的内部结构。
2. 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相对于阅读教学语境而言的,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非常重要,所占比例也非常大。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与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细读有一定联系,我国现代文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批评派的影响。但是也有一定区别,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内部的研究,而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则将读者、作者、文本有效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读文本的方法。
课程语境下,文本细读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尊重文本。文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偏离文本本身;第二,结合语言和语境。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分析语言,感受语境,以此欣赏、感悟文本,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第三,读者参与。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本中,主动构建文本的意义。
总的来说,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既融合新批评理论下文本细读的特点,又渗透人文性,将读者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融入文本当中,更加适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一)享受朗读,走进文本
在阅读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朗读和默读,下面我们来说朗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之所以会这么要求,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加深对文本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阅读教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读”,这是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有效途径。多读是文本细读的前提条件,朗读则是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朗读的重视度,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朗读环境,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语速、语调、音准等,让他们带着感情、带着思考进行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利用文本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感情朗读,将文本中所描绘的景象以及所体现的感情读出来,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动力会更充沛。就《春》这篇文章而言,是绝佳的朗读文本,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画面。《春》当中的语言节奏感非常强,再加上长短错落的句子,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发地在脑海中想象,润朗起来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水涨得有多高呀?太阳的脸红到了什么程度?这样,在朗读结束以后,脑海中也就呈现出一幅山水画。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朗读过程就变成了“绘画”过程,每朗读一句,便在画板上添一笔,在反复朗读中完善自己的绘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朗读中能领悟、感受文本的美与情,而且还可以创作一幅完美的作品,一举多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对朗读的重视度,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构建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快乐,走进文本并细读文本。
(二)反复阅读,多角度进行细读
1. 文本关键词、句、段——感受文本语言魅力
在文本细读中,语言是起点,整个阅读过程其实就是语言分析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以关键词、关键句以及关键段为切入点进行文本细读教学。注意,在寻找关键词的时候,一定要先对文章有一定把握,然后再去寻找关键点。这样,当关键点成为“亮点”的时候,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强烈,阅读效率也会越来越高。想要感受文本中语言的魅力,必须要学会品味语言。在文本细读时,对语言的品味就是对文本字里行间中所具有的情感与生命力进行挖掘。
就《散步》这篇文章而言,其中有句话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熬”中可以挖掘、感受到什么呢?第一,在之前的严冬中,母亲备受煎熬,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第二,母亲又度过一个严冬,“我”很开心。继续深挖可以发现,除了母亲在“熬”,“我”又何尝不是在“熬”呢?相较于母亲身体方面的煎熬与难受,“我”承受的是心理方面的煎熬与难受。可见,“熬”这个字除了体现目前的煎熬,还体现儿子对母亲的担心和关怀。因此,在文本细读教学中,要从关键词着手,不仅要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章情感与思想,还要让学生对更深层次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挖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