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善用倾听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时间:2024-04-24

文_金晓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要了解学生,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课堂倾听技能。

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更关注课堂节奏的把控,将重心放在了课堂内容呈现的连贯性上,忽略了耐心等待学生的步伐。下面,我们从一个教学片段感受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倾听技能的重要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教学片段

活动三:说说你爱看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适度地收看电视节目)。

师:同学们,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1:不同意,我家的电视就没人看,我们都看iPad或者手机。

师:你们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太多吧,大多数同学还是看电视的,同学们都看些什么电视节目呢?

学生2:我爱看新闻类的节目。

师:很棒,这类节目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最新发生的事情。(板书:新闻类)

学生3:我喜欢看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里面的明星很多。

师:这类节目不能让我们收获知识,小学生还是要看更有意义的节目,如《最强大脑》,更适合我们小朋友。(板书:综艺类)

学生3:可是我还是觉得《奔跑吧兄弟》更有意思呀!(学生3 失望地坐了下来,其他学生也默默地放下了刚举起的小手)

为什么讨论的主题会从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变成了教师觉得好的节目呢?课堂氛围为什么会从一开始的积极活泼变得沉闷呢?原因在于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没有重视倾听。

不带评判色彩的倾听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教师评判学生的表达,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受挫感,还会让其他学生因害怕而不敢积极发言。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与教学目标有所偏颇,也不能立马加以评判,而应在问清学生的理由之后再合理地引导。例如,学生3 谈到自己喜欢看《奔跑吧兄弟》时,教师不应立马评判这个节目不适合小学生看。教师可以说:“你喜欢看《奔跑吧兄弟》啊,它一定很有趣。”这一句话就很好地接纳了学生,让学生感觉被尊重和认可。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问:“你能告诉老师,《奔跑吧兄弟》可以给你带来哪些帮助和收获吗?”如果学生能够说出合理的收获和帮助,教师就肯定其中的积极方面,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也可以接着和学生交流:“老师特别喜欢《最强大脑》,里面的哥哥姐姐都可以完成很复杂的挑战,你有兴趣吗?”这样引导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空间。

真正了解学生的倾听才能使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什么这位教师没能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呢?因为他并没有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小学生喜欢《奔跑吧兄弟》,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喜爱游戏,他们对《奔跑吧兄弟》中设计的各种游戏非常感兴趣。教师若能在了解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接纳学生的选择,肯定这个节目的积极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引导,教会学生遵守规则、保护自己,将是一次非常好的德育。

带有适当引导的倾听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片段中的教师听到学生说自己最喜欢的综艺节目是《奔跑吧兄弟》后,害怕和自己预设的情境有出入,因此急于纠正学生。实际上,在倾听的过程中,有技巧的教师会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使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要求保持同等高度。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而是将自己的教学观念强行灌输给了学生。学生表面上被动接受,实际上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这样的观念。有效的倾听,首先是听,然后是问,最后是导,三者缺一不可。听,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有耐心,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机会;问,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把握时机,促使学生有更深入的思考,导,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认知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只有特定情境下的倾听才能让学生在表达的同时有所收获。一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一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投入更多精力,对环节的设计、衔接,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衔接,都要精雕细琢。没有经过精心巧妙的设计,课堂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教师的倾听就没有意义,学生也无法理解教师真正的教育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