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时间:2024-04-24

文_邝颖梅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将主要阐述当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发展,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小学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利于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有所感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方式不够创新,就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影响教学效果。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循序渐进,由浅到深。有的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较深,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经常让学生勾画重点知识,然后背下来,主要针对考试开展教学,很少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或者带着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因此造成一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不重视,偏离教育初衷。

第二,一些教师对道德与法治不够重视,没有做好备课工作。部分教师有时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较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少向学生强调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导致一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不是特别深入,不会进行深刻的思考,理解不到位,对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这造成学生很难将书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如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生生互动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如果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那么会很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加强他们的知识记忆。比如,在《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父母多爱我以及在家庭的记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爸爸妈妈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和爸爸妈妈之间的趣事或者比较感动的事,勾起学生的回忆,让他们感受父母的爱,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父爱与母爱的经典小故事,这样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学生直观地感受家庭的温暖。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与父母意见相反的情况应该怎么办,要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给他们布置一个小作业,如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第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因为如果只是凭借自己的口头讲述,学生难以理解一些知识点,所以就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在《我们不乱扔》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垃圾比较多的地方以图片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这种现象是不是正常的、应不应该。然后教师再播放一些人们乱扔垃圾的视频,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乱扔垃圾的现象,让学生探讨在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乱扔垃圾应该怎样做。随后,教师再给学生呈现环境优美的图片与生活在美好环境中的人们的图片,教育学生不仅不能乱扔垃圾,还要学会垃圾分类,识别生活中的垃圾类型,分清楚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湿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等,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垃圾。教师使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上的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

第四,安排适当的导入环节。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互动多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势,课前充分准备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课前导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生动活泼的特点,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前小活动,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里上课,其间可能会出现学生你推我搡地走进教室或跑进教室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宜直接开始课程教学,而应先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样的场合需要排队,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不排队会怎么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播放一些小学生以及成年人在各个场合中排队的视频,然后再用视频展示不排队的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以及别人对他的一些评价,让学生知道排队的重要性与不排队的后果。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回忆课程开始前学生排队无秩序的现象,引导学生反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有序排队跑出去与无序乱挤出去造成的不同结果。教师通过课前的导入环节,引出课堂所学内容,能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排队的重要性。

第五,引导式教学。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一节课、一个学期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不要急于一时,要做好长期教育的思想准备,并真正落实下去。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一点一滴地给学生渗透相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学生能理解的教学方式带着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把课堂升华到很高的层面,而是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避免出现一节课看似很好,但学生并不明白教师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的情况。教师应利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设计成思维导图,让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师长期地培养学生,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后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就会更加顺利,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地认识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全面讲解相关知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